邓小平在艺术观点上强调:“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发育史。”他指出:“中国美学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体现了重视联系、运动、变化,这是它最可宝贵的东西。离开这个传统,就谈不到什么‘中国特色’,也就没有什么创造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现实主义进入美学。杜威的《哲学史讲演录》以及随之兴起的实用主义都反映了物质生活与审美关系的深刻变化,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杜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美学观为我们今天研究美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材料。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是在批判继承上述资产阶级美学的基础上,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美学遗产的批判继承而发展起来的。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即具有十分丰富的美学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胡适、梁漱溟、林语堂等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强调把艺术放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中来考察,注意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这就是我国近现代美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创立者看,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包括中国美学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继承的范围看,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又广泛吸取了西方美学成果,使自己的理论显示出中西贯通的气派。从所处的时代环境看,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本质上属于科学的实践的美学,这是由它的创始人所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丑恶现象,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他们强调美的
- 1 -
社会性功能,这和近现代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艺术观是根本不同的。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者要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艺术,要善于对待美学问题,认真地解决问题,创造美好的生活。否则,对待艺术的态度和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艺术的发展。例如,片面夸大了物质生产的作用,片面夸大了技术、科学的作用,不相信或否定艺术的意义,必然会造成生产力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正确地认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正确认识艺术在生产斗争中的地位,同样也是在改革中需要正确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是我们对待艺术问题应持有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但愿在本文中得到些启示。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