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涵养科学精神的情境化命题探究
★
陈秀勤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把学科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宽阔的学科视野迁移到情境中去探究和实践,培育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将科学精神在情境中落地如何体现在命题中,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
科学精神实际上就是把学科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宽广辽阔的学科视野迁移到情境中去探究和实践,培育形成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品质。情境化命题是涵养科学精神的重要路径。什么样的情境才是好的命题情境呢?经世致用是落脚点。
一、关心生活世界、关注现实世界,涵养求真务实
【命题示例】
例1.绿水青山,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智慧。如今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方法论上看,主要是强调
A.建立联系,不要“墨守成规” B.重视实践,不要“纸上谈兵”
C.立足实际,不要“好高骛远” D.尊重规律,不要“涸泽而渔” 【意图解说】
求真,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态度。求真务实的为人为学离不开“真实”。命题情境真实可靠,才能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做到求真务实。试题的情境设置如何落实“真实”?内容需要源于生活实践。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国家治理,在一个一个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求真和务实。此题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判断,从方法论上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尊重规律,不要“涸泽而渔”。 【反思提升】
情境化命题强调情境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一定要主题鲜明。主题决定着一道试题的立意高度,明确的主题可以让设问有据可依,使试题成为学科知识与学科素养的桥梁。
二、蕴含学科思维、突出问题解决,涵养辩证思维
【命题示例】
例2: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对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产生深刻影响。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感到不自信。近几年闪耀荧屏的《跑男》《极限挑战》等综艺节目的版权和模式,都是从海外引进的。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娱乐综艺节目热衷购买国外版权和复制国外模式的背景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异军突起,这档以中国古诗词为题材的节目,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和创新发展,激发了大家心中对传统国学的情怀。有专家认为“学习国学既要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 (1)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谈谈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谈谈你对“学习国
264
学既要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的理解。 【意图解说】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思维。试题情境是否蕴含学科思维,是情境命题的价值所在。思想政治学科非常重视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如何才能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问题的能力涵养科学精神之辩证思维?命题不能“空对空”,强调经过情境的设置解决现实问题。此题以近几年热播的电视节目作为背景材料,一类是购买国外版权和复制国外模式的综艺节目,一类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本土原创节目,要求学生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谈谈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有利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要一分为二,全面辩证看待两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坚持两点论。同时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民族文化石土壤和根基,坚持重点论。 【反思提升】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精神表现在试题的呈现上,是能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饱含积极情感,强调育人导向,涵养道德定力
【命题示例】
例3:红岩革命纪念馆是重庆重要的党史纪念地,革命遗址众多,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在此留下过影响深远的革命足迹。某中学启动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在红岩纪念馆各个展室向观众义务讲解革命事迹,并提供助老助残、文明引导志愿服务。中学生参加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①能帮助观众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历程 ②向他人传播着革命思想,同时又实现着自我教育 ③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 ④创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A.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意图解说】
好的命题情境应该是蕴含思想张力的,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以理想信念塑造挺拔灵魂。试题情境的设置如何饱含情感?情境的选择能够唤醒学生的灵魂,可观、可感、鲜活。该题情境选择‘某中学在红岩纪念馆向观众义务讲解革命事迹并提供助老助残、文明引导助残服务’。激励考生见贤思齐,思考从课堂走向社会的的关键品质:爱国、责任与担当。 【反思提升】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正义、真心、无畏与同情”。考试的终极目的最终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情境设置不仅要重视当下学业,更加重视学生的道德定力。毕竟心有定力,方可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