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与设备 且村国麓瞒 2013年7月 微化工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张金霞 (浙江建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建德市31 1604) 摘 要:微化工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微化工技术进行了介绍,对气一一液两相流体的流动 和传质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进一步证明微通道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微化工技术;传递;微通道;两相流;微反应器 中图分类号:TK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38(2013)20—0178—02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并得到广泛的认可,科学 液微反应器在气一液吸收、气一液一固三相催化反应等过程中的应 技术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微化工技术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顺 用非常广泛。应这种潮流而出现的。微化工技术是对微机电系统的设计思想 2.1气一液两相流动 和化学化工的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以及延伸,并成功将集成电 目前,对微化工技术的研究还处在对气一液两相流流型特征 路和微传感技术成功应用到其中的一种高新技术,涉及多个学 的研究阶段,虽然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气一液两相流型的定义不 科和多种技术。微化工技术以其特有的特点,例如:安全性高、控 同,但是都大同小异,如果是根据流型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命名的 制性高、集成度强等,在我国的化学化工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前 话,那么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流型:泡状流和Taylor,这两个流型 景一片光明。 的表面张力可控制力非常强:搅拌流和Taylor一环状流,这两个流 以控制的。影响气一液两相流体流动状况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是 现阶段,微化工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展良好,已 型处于过渡区域;分散流和环状流,这两个流型的惯性力都是可 经成为化学化工领域的典型代表,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也就是说我国围绕着微化工技术又新开辟出了为化学工程与技 由通道的入口结构、通道壁面性质、气一液两相流体的表观速度、 术的一个崭新的学科。微化学工程主要是针对微化工系统内部 液体表面黏度等方面的参数决定的。 通道尺寸微细化,以及化工中的微型设备和设备系统运行的特 流型内部的特征与传统尺寸通道所具备的的特征存在着很 征和规律。虽然微化工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 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微通道内的表面张力不断增强、绝大多数 展,但是在我国工业之中的应用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从 的流动是在层之间等决定的,流型之间进行转换的行为也不能用 对微通道中的各种化学反应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微化工 传统尺度通道中的流型转换关联方程式和传统尺度通道中比较 技术研究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的参数以及操作条件都会对微化工 适用的模型来进行说明和解释。例如,Triplett等人专门针对lmm 技术研究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取决于设备在微化 的圆形微通道中的空气一水之间的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与考 工的研究过程中的反应时间、导热时间、传质时间等,这几个时 察,并在空气一水两相流动的表观气速和表观液速的基础上,提出 间对于微化工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存在着非常大的影响。 了空气一水的流型图;Akbar等人对微通道内的空气一水之间的混 合物的流型数据的圆面和近圆面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系 1微化工技术 微化工技术一直占据着化学化工的前沿领域,它是以微反 统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与空气一水两相表观有密切关系的 应器、微混合器、微换热器、微分离器等设备的成功应用为特征 Weber数We的流型图。的,专门针对微化工的“三传一反”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超精细 对微反应器进行优化设计与操作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 的设计思维,实现现代化工技术的高效、安全、低耗、控制性强等 要的参数,那就是气一液两相流动过程中的压降,一般情况下,都 对微通道内所存 特点的目的,这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微化工技术研究的最主 是在传统的分相流和均相流等模型的基础之上,在的流型进行压降数据的预测和分析。在分相流的模型中,如果 要内容。 微化工系统主要是指对反应、分离、混合、换热等装置进行 气一液两相完全不存在着混合,而是它们在通道内都是处于独立 Lockhart—Martinelli 精密加工制造,并结合微结构的作用,形成微米尺度的强化和分 状态进行流动的,那么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khart—Martinelli 离等反应的过程,与传统尺度的系统相比较而言来说的话,微化 (L—M)建立的关联式是最为科学和常用的,LocL-M)的关联式中,气一液两相之间的摩擦压降都是用气、液各自 工系统具有它们不可比拟的优点,例如:热质传递速度快、耗能 (低、集成度高、可控制性强等特点,对于强放、吸热等反应的等温 的流动摩擦压降的单相函数进行表示的,换句话也就是说,气一液 tinelli的参数x之间的关系。 操作、易燃易爆化合物的合成、剧毒化合物的现场合成等操作都 两相的摩擦乘子与Mar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被广泛的应用到化学化工以及工业的生 产中。 2.2微通道内气一液传质 微通道内的气一液两相与传统尺度的通道在两相流流型和转 换准则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微通道内的传质特性的数据预测 2气一液两相流体的流动与传质 气一液之间的微反应器是在亚毫米的通道范围内进行的,非 不能只在积累的传统尺度通道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微通道内的 常容易形成两相流流型,而两相流流型又具有规整和可控制性 气一液两相流流型的多样化,使得各流型在传质的过程中存在着 强等特点,是一个具有强化相问特质非常明显的传质过程。气一 很大的区别:泡状流在微通道内是以气泡的形式对周围的连续相 ・178・ 2013年7月 避秘蜀蔫商 工艺与设备 智能建筑电器安装质量控制分析 孙伟 (甘肃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甘肃兰州730050)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与此随之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智能建筑电器因此顺势而生,其因 专业性和复杂性而使得施工难度大大增加。本文率先阐明了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智能电器系统主要部件的安装 要求,分析了智能建筑电气安装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强调了加强智能建筑电气安装质量控制的重要 性。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系统构成;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38(2013)20—0179—02 引言 在或大或小的问题,仔细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建筑行业获 面: 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城 1.1缺乏统一标准 市建筑也越来越倾向于利用高科技技术成果,由此而随之产生 目前,在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上,我国缺乏可行性强 了“智能建筑”的概念。所谓智能建筑,主要是由办公自动系统、 的统一标准。相关标准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评估标 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和通信自动化系统三部分组成。其最重要 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等虽然对智能 的特征是自动化、网络化、现代化。智能建筑因其专业性较强、复 建筑的建设有积极作用,但其因为缺少对具体类型智能建筑的标 杂性较大而使得施工难度大大增加。所以在智能建筑电气的安 准规定而丧失操作的可能性。 装中,必须高度重视安装的质量和加强质量的控制,才能确保建 1.2智能建筑设计问题 筑物的质量得到保证,进而使用户满意,促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 设计对智能建筑的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很多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智能建筑都是由不具有智能设计资格的设计院来承担的。这就使 1智能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得设计出来的图纸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致使施工中出 据相关研究和统计指出,我国目前大多数的智能建筑都存 现困难。 液体进行物质传递时,要充分考虑到微通道内有限的空间和相 发展,由于微化工技术所特有的特性,因此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 邻气泡对它的影响力度,以确保泡状流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性、有 应用较为广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到我国专家学者的高 序性;Taylor流动型的研究时,要同时对气泡向液弹、气泡向液膜 度重视。微化工技术的传递性加快了微反应器内的两相之间的 以及液膜与液弹之间的传质过程和液的混合进行考虑,从而确 反映速度和交流,促进了我国微通道尺度的发展。 保Taylor流动型研究的科学性。 2.3条件极端情况下的气一液两相流 参考文献 通常情况下,对微反应器内的气一液两相流动的研究绝大多数 【1】陈光文,赵玉潮,袁权.微尺度下液一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J1. 都是在常压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气一液两相流动的研究结果很难 化工学报,2010(O7). 适用于高温高压、低温高压的的微反应器气一液两相流动的环境。 [2】李希,陈建峰,陈甘棠.微观混和研究的现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虽然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已经在极端条件下,运用微反应器进行了 2008(O2). 研究和分析,但是研究成果不太突出,多是在气一液的有机合成和 [3】骆广生,徐建鸿,李少伟,王玉军,汪家鼎.微结构设备内液一液两相流 分析领域进行的,对微反应器的传递性的研究是少之又少。 行为研究及其进展fJ].现代化工,2010(o3). [4】赵玉潮,张好翠,沈佳妮,陈光文,袁权.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 气一液两相流动主要是在流体物化性质和流体水利学者两 用进展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O3). 个方面受到压力的影响,如果气一液两相是处在条件极端的情况 [5】关婷婷,郑成,苏育志.微型化工过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1.广东化 下的话,气相密度、表面张力等方面一丁点的变化都将引起气一 工,2009(12) 液两相流动的巨大变化,如果气相处在超临界流体的位置时,这 种变化会尤为明显。把高压与常压下气一液两相之间的流型进行 收稿日期:2013—6—19 比较会发现,流型的种类都大同小异,只是在流型的特征上存在 作者简介:张金霞(1984一),女,助理工程师,大学专科,主要从事 着较大的差异。 技术研发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微化工技术在我国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与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