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园春
来源:《创新科技》 2019年第12期
林园春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河南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河南省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既要扩大总量又要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只有更好地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使发展更多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才能形成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持久动力。但河南省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能力仍然不足,须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培育,激发新动能内生动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做实新动能“底盘”;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增强新动能活力;聚焦国家战略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厚植新动能优势;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保障新动能接续顺畅。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新动能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12-53-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12.007
创新是总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党的十以来,总多次强调,“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个环节,正成为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党的十以来,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旨在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2019年前三季度,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7%,快递业务总量增长39.5%,跨境电商进出口(不含快递包裹)增长23.1%,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02.2%,新能源汽车增长49.6%,锂离子电池增长21.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快速成长,新业态蓬勃发展,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能力仍然不足。须加大创新能力,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让新动能在中原大地蓬勃生长,实现中原更加出彩[1]。
1 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意义
1.1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以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经济变革的速度、广度、深度及影响都前所未有,科技创新突破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周期大大缩短,重塑了产业形态、分工方式和组织模式,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2-4]。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的渐进式升级路径被打破,市场分化、优胜劣汰会倒逼出更大的发展潜能、激发出更强劲
的转型动力,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推动传统动能转型升级、新动能加速成长,构建技术先进、协调融合、优质高效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1.2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就是解决市场供需矛盾和经济结构失衡,创新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扩大科技成果的供给和转化恰恰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实现路径,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实质就是解决市场供需矛盾和经济提质增效的过程。只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将高新技术在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才能加速新技术向各产业领域融合渗透,形成需求与供给高层次上的平衡与良性循环。因此,可以说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全面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带动需求提质升级,完善新供给、满足新要求,实现供需在更高水平的平衡[5]。
1.3 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强力支撑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河南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河南省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既要扩大总量又要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必须更多更好地依靠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使发展更多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持久动力。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河南省抢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经济的发展机遇,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有利于河南省在临空经济、枢纽经济、口岸经济上全面发力,塑造开放新优势;有利于河南省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有利于全面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中原更加出彩宏伟事业的活力,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实现中原更加出彩[6-7]。
2 河南省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现实困境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以跨学科、群体性突破的特征向经济社会多领域深入渗透,特别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加速赋能实体经济,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逐步积累。河南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的生产消费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为核心,以大数据、新技术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8]。但与经济活跃的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能力仍然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不强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更是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主体。企业在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过程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能力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总体动能和总体质量。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的培育和支持,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进行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建立研发机构等。但河南省对创新创业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与支持不足,吸引力不强,创新型企业较为匮乏。如2017年底,全国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3万余家,而河南省仅有2 270家,不足全国的2%。2017年全省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00多家,其中百亿元以上仅有4家。截至2019年底,河南省高企总量刚刚突破全国总量的2%,仅为湖北省的60%,湖南省的70%,营收入超百亿元的仅有12家,没有“独角兽”企业。
2.2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多
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是以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与支撑。建设布局合理、资源整合、体系健全、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体系,能够加强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有效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新模式新产业培育、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但当前河南省完善的创新平台体系仍未建立,存在创新平台布局不合理、创新平台数量不多、创新平台效率不足、创新平台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91%、2.%,均仅相当于湖北省的一半左右;全省大中型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仅有2 3家,占比不足20%,远不能为河南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的支撑。
2.3 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不足
以创新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人才是关键。但当前河南省的人才规模和结构,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一些前沿、核心技术行业,高水平尖端人才极为匮乏,成为河南省以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最大桎梏。河南省拥有“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7%、0.31%、1.16%、0.33%和0.24%,严重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河南省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潜力。
2.4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活
近几年,在河南省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壮大的同时,制度创新供给不够、创新机制不活等制约因素凸显,特别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完善、不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迫切需要加快创新机制改革,破解制约新动能成长的创新机制障碍、强化制度创新和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营造包容支持创业创新和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创新环境。根据统计,当前河南省技术合同交易额仅占全国的0.57%,相当于湖北省的12.6%、安徽省的28.4%;有些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落实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自主权等方面的还比较滞后,直接导致河南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活力不足。
3 河南省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河南省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面临的现实困境,如何减少经济增长的下拉因素,培育壮大新动能?必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培育,激发新动能内生动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做实新动能“底盘”;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增强新动能活力;聚焦国家战略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厚植新动能优势;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保障新动能接续顺畅。
3.1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培育,激发新动能内生动力
注重发挥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一是鼓励高校院所积极承接企业横向技术合作项目,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强化企业在以创新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中的主体地位。培育、引进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示范型企业,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研发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研发平台,引导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形成创新“双百”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发展体系。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按照“培优树标、动态调整”的原则,组织遴选综合实力强、行业地位突出的创新龙头企业,挖掘培育“独角兽”苗子企业;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梳理企业的短板与弱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保持高新技术企业
快速增长的后劲。四是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提质增量。引导支持创新龙头企业、大院大所建设专业化孵化载体,推动孵化载体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孵化效率,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作用[9]。五是对购买先进技术成果并在豫转化、产业化的企业进行奖补,对在豫实施技术转移转化的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促成技术在省内转移转化的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进行后补助,切实激发新动能内生动力[10]。
3.2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做实新动能“底盘”
要积极发挥技术转移大会及其云服务平台、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做实新动能“底盘”,服务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学习借鉴西安科技大市场、安徽创新馆、国家技术转移中部(武汉)中心等先进经验,建设河南科技大市场,通过引导、市场配置、支撑、服务集成等举措,打造科技资源集聚中心和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与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设多个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结合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开展科技成果发布会、技术成果对接会等技术转移活动,吸引集聚省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关键技术。二是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引导其积极参与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快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并逐步建设量子信息实验室等10家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预备队”。在河南省优势领域,争取国家布局建设MEMS中试平台、地下工程医院和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三是加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力度。新型研发机构背靠大院大所、面向经济主战场,具有新、机制活、潜力大、成果转化快的特点,可以有效弥补河南省经济发展新动能不足的短板。同时探索依托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方式多样化、运营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的产业技术研究院[11-12]。四是鼓励各地区围绕主导产业创新需求,积极对接中科院系统、双一流高校、央企所属研究机构等,设立专业性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13]。
3.3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增强新动能活力
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执行者,也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活力源泉。应加速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培育与管理,加快培养技术转移领军人才,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育壮大技术转移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同时大力培育和引进重点领域高层次和急需紧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一要围绕河南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为重点,遴选和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产业贡献重大、引领作用显著的人才及团队,构建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体系。二是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才聚才。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平台和创新龙头企业的聚才用才主体作用,同时用好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人才平台,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薪酬待遇提高、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措施。三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环境。研究制定更加开放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面向海内外重点引进“从事产业技术创新、符合新动能转换要求、面向新经济”的产业高端人才和“掌握核心技术、专业贡献重大”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推动人才结构向更利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调整;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力度,发现、培养一大批能够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大院士工作站等柔性引才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让更多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中去。四是培育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以双创为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口推动河南省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内部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14]。
3.4 聚焦国家战略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厚植新动能优势
党的十以来有多项国家战略落户河南省,这些国家战略为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迫切需要河南省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在这一国家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需求,谋划建设黄河实验室,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相关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其次,农业科技是河南省在全国的优势领域,要继续巩固并保持这一优势,巩固传统育种优势,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将农作物育种优势做得更优;聚焦农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3.5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保障新动能接续顺畅
自2020年1月1日起《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正式开始实施,标志着河南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一要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在郑州、洛阳等科技创新企业多、金融环境好的地区先行先试,探索开展省级科技金融结合试点,鼓励在科技贷、科技保险、创业投资、科技支行、科技服务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展投保贷补扶紧密结合等一体化运营模式。二要推进开放式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加大科技合作力度,继续深化国内科技合作,积极开展与中国科学院、中关村等的战略科技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重点推动现代农业技术转化及其在中亚地区的示范与应用;推进军民科技融合,推进军民融合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军民科技融合发展产业基地和产业园,深化与信息工程大学的合作,积极发挥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作用,支持可见光通信、量子通信等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南省转化。三要持续深化科技机制改革。深化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改革涉企科技资金使用方式,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研发费用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助,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投入预算管理制度,引导社会资本有计划、持续性地加大研发投入;深入实施《河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落实技术交易奖补措施,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河南省技术市场进一步繁荣发展,厚植新动能优势。最后,建议设立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性引导基金,并引导银行、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及风险投资机构等与基金合作;引导扩大科技信贷和科技保险,探索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制度、科技担保风险补偿和再担保制度,为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欢.新旧动能转换视角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湖北省的经济现状观察[J].现代商贸工业,2019(31):1-2.
[2] 王昌林.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J].现代国企研究,2018(Z1):48-50.
[3] 孙洪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8(3):61-62.
[4] 李驿宸.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打通的关键环节探析[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1):52-53.
[5] 张德宽.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8(4):30-31.
[6] 林园春.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9(3):62-66.
[7] 林园春.创新创业服务生态链形成机制与优化策略[J].中州学刊,2017(7):25-30.
[8] 许可,肖尤丹,何丽敏.国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为例[J].东岳论丛,2019(12):138-146.
[9] 王丽平,代赓.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的作用过程[J].科技管理研究,2019(19):244-253.
[10] 高振,陈红喜,陈晓歌,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变动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2).
[11] 杨斌,肖尤丹.国家科研机构硬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9(12):2149-2156.
[12] 洪勇,李琪.基于主体间交互的产学研知识转移机理[J].科学学研究,2018(5):857-867.
[13] 孙龙,雷良海.地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研究:基于上海市46份文件的量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9(10):27-32.
[14] 陈远燕,刘斯佳,宋振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财税激励的国际借鉴与启示[J].税务研究,2019(12):-59.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timulate New Driving Force of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Henan Province
Lin Yuanchu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it is the key period for Henan Province to succeed in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Henan is faced with the dual pressure of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ng ecology, andthe dual task of expanding the total amou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nly by better stimulatingthe new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 and making the development more dependent on the continuous knowledge accu?mula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abor force, can a
stableand lasting driving force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Henan be formed. However,Henan's ability to stimulate the new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still insufficient. We need to 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the new driving force;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solid the \"chassis\" for thenew driving force; increase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new driving force; focus on the needs for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build on theadvantages of new driving force; and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transformation system of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ensure the continuity of new driving force.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innovation; new drivingfor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