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产业积极应对园林建设的新需求
作者:夏宜平
来源:《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6年第08期
夏宜平,男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博士,副教授,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园艺学会球根花卉分会副会长、农业部第三届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花卉评审专家、林业部花卉专家库专家、浙江省花卉协会鲜花分会副会长及秘书长等社会职务。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百合等球根花卉的系列研究,以及优新园林地被植物、多年生花境花卉和水生植物的资源与园林应用。
随着现代城乡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植物配置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除了传统的观赏苗木外,园林造景植物材料不仅需要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更需要丰富多彩纳新优园林植物,包括地被植物、花境植物、水湿生植物,以及新优的观花、观果类攀缘植物和具有特色的耐旱、耐强光的岩生植物。但长期以来,这些园林植物材料没有专业的牛产基地,没有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呈现品种少、更新慢、生产量小、供不应求的状况。而传统的观赏苗木,因无序竞争,目前已出现部分品种供大于求的状况。因此,开发市场亟需的新优园林植物材料,是花卉产业适应现代城乡园林建设的新需求,是花卉产业品种结构调整的新需求,无疑具有重要的景观效应、市场价值和生态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观赏苗木的生产停留在较粗放的简单农事化操作水平,基本靠天吃饭,而观赏花卉的生产技术往往是各类作物栽培中技术含量较高的,虽然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达到全天候的集约化生产水平,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花卉生产者对于温、光、湿等生产要素的理解已有很大进步,这些现成的技术以及对技术的理解,如能应用于新优园林植物材料的生产,势必将大大提高国内园林植物生产的技术含量。观赏花卉的生产企业往往与园林部门相隔较远、交流甚少,更不了解现代园林建设和城乡环境建设的植物材料需求,而花卉企业生产的鲜切花仅面对大众消费市场,中高档盆花、观叶植物和盆景等尚未真正进入千家万户,花坛花虽然需要大多由园林部门消化,但往往只是园林工程的配角,因此,观赏花卉企业和农户同样面临着市场选择的困境。近年来,江浙一带的鲜切花、花坛花企业主和部分苗木生产商已开始将视野投向园林地被植物、水湿生植物和多年生花境花卉的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