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光彩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它取走了罩在学生身上的“玻璃罩”,使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跳得更高,走得也更远。

一、课程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新型课程。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活动课程的深化、发展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特色,也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我校从2014年开始试行这一课程,我校地处农村,周围有大片的农田,大棚蔬菜基地,自然环境良好。结合本地地域特点,我校特地开辟了一片荒地,为学生们的劳动体验创造一个活动的天地,为孩子们的探索活动提供广阔的舞台。近一年我校进行了相关课程的研究,积累了较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学校以树立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为理念,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教师的引领策略,充分发挥农村移民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的示范作用,以探究“农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以塑造“睿智·求索”的学校文化为主线,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我们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以“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运行机制。

第一层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度计划及相应步骤;统一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负责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

第二层次:教导处

教导处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检查实施的进展情况,制定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案和教师管理评价方案,并开展实施考核评价。规划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题,具体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观摩、展示、交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设计等。

第三层次:综合实践活动组 科学组 学校图书室

综合实践活动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本组活动计划,组织本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学习,科学组、学校图书室等部门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上的支持。

第四层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 班主任 各学科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老师根据教研组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包括选题分组、协助聘请指导老师、成果的展示等。班主任、各科教师针对所任班级指导一个活动小组,对学生研究的每一环节――选题可行性、资料收集、调查研究、课题报告撰写、结题展示、总结答辩等给予具体指导,同时做好团队协作、安全防范和有关部门联系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设 1、课程总目标

结合我校“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农村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基地亲历、探究和体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

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分阶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这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并非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四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

3、课时安排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2课时,学校将在这两课时集中安排在每个年级每周星期五的下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4、课程资源的挖掘

(1)立足校园生活,挖掘实践资源

多年来,学校组织了许多活动,如春(秋)运动会、读书月活动、艺术节活动以及各种内容的班队活动等,这些传统的活动长期根植于学校,我们可以从这些活动内容上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颢。

也可直接将学校的各类活动作为主题。如春(秋)季运动会,学校安全教育活动等。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例如,办“环保知识小报”, “数学知识报”, “语文学习报”等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如开展《亲近校园植物》、《文化上墙我出力》、《我为环保校园献一计》等。

(2)立足学生生活,丰富实践资源

学生的生活充实而精彩,他们中有许多资源待我们去开发。如从儿童生活中的游玩活动,可以产生“对儿童游戏的调查”“儿童动画片知多少”“小学生喜欢什么漫画?”之类的主题。从班级出现的某些现象中,可以“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课题。

在学科学习中引导学生的发现主题。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英语中有些单词是缩写,衣服标牌上的S、M、L、XL是不是英语的缩写呢?是哪些单词的缩写?”等,这些问题是学科学习的延伸与拓展点。

在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主题。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沃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如在体检活动中,高年级视力有所下降,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近视了?什么是假性近视等。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调查。”什么样的节目对小学生的成长有利?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最好等。

增强学科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可延伸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美术课中的废旧材料利用的创新,让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搜集身边的废旧材料,变废为宝。能利用易拉罐等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工艺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现代效益农业,镇内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实验基地,农业科技含量高,因此,要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这独特而又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资源,立足地区的经济特色开发活动主题。

◆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并非生活的真空之中,社会上的赌博、迷信时时可见。而对这些社会不良现象,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和活动。所以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校园周边的垃圾为什么清理不干净?退耕还林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略作修改,就可以成为活动的主题。

◆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角度去发现问题

家住农村的孩子对自家种养业情况比较了解,一亩田种植什么?经济效益高不高,不仅仅是大人们时常思索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如:种蔬菜和种水果哪项获利高?同样的蔬菜为什么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价格?等等。

◆引导学生从农业技术角度去发现

让学生联系自家种养业,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如:“为什么我家苹果树只开花不结果?”“我家大棚里栽种的葡萄怎么不甜?”“养好金鱼要注意什么?”“温室养花是怎么一回事?”等。这都可以成为学生有兴趣的研究课题。能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使用锨、镢等农具学习蔬菜、蒜苗、地瓜等当地农作物的种植和复收;会使用简单工具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结合学生家庭特点,在自家劳动中学生学会了给植物、蔬菜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等。能给学校、家庭种植的花草浇水、除草、消灭害虫;能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采摘果实、树种等采集活动;能对损坏的课桌登进行简单的维修;

◆引导学生从农具改革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业生产工具已沿习了几千年的历史,只要在这方面多观察,多动脑,也不难能发现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过去使用的农具和现在使用的农具进行比较,怎么提高挖沟效率?(对铁锹的改进)怎样使除草剂喷洒不损害植物?(对喷雾药机喷头的改进)

5、资源板块的设置

以农科技为重点的资源板块,以学生的自主兴趣为前提,选择研究的小课题,通过指导教师的引领开展不同形式的综合性研究,形成生成性的子课题。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定

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从某项任务开始到任务结束这段时间内的典型作品,以这些作品作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以下提供几种参考的项目:

(1)反映基本过程的内容。如:有关课题研究及相关活动的计划和修改稿(最基本的是课题的研究方案或开题报告、各阶段计划等)、研究工作(活动)记录、调查问卷、反映过程的照片、研究大事记等。

(2)反映基本成果的内容。如:对课题解决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或实验数据。最有收获的案例,某些关键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思路)及策略、阶段性总结、个人心

得体验等。

(3)反映最佳成果的内容。 例如:小组或个人研究的成果 、文学作品、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等等。小组或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最佳问题解答方案、最好的实验记录、小组中写得最好的计划或总结材料等等。 2、协商评价

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法,最终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分年级给出每个学生的学分与等级。 ⑴ 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主要根据自己所在年级评价重点的不同,就学校或教师所给出的几项指标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 ⑵ 小组互评

参加小组互评的同学真实客观地对小组中其他的同学给予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结合各年级评价的重点来进行。 ⑶ 教师评价

教师按照有关的要求与项目,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给学生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评价为主。 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结果分析来搜集信息。以研究性学习为例,问卷调查:在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之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做好原始记录,待研究学习一段时后和结束后,分别再做一次问卷调查,将多次的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并做出分析。行为观察:评价者根据研究课题制定的目标,按照规定的观察计划,用感官或借助有关的辅助工具,对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成果分析:对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 4、目标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最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法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在各阶段的分目标,不断地将现实的情况与目标相比,并不断改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以使现实情况不断逼近预先设定的目标。如果我们一味地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来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就很可能影响

评价的功能。因此,不拘泥于阶段目标,在必要的时候,游离于具体的目标之外,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