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诸葛亮《诫子书》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1)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B.夫君子之行(行动)
C.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
D.将复何及(又)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答案】 (1)B
(2)①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D
【解析】【分析】(1)本B项的解释不正确,“夫君子之行”中“行”的意思是“品行”。故选B。
(2) “静”“驰”“意”“去”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D项有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反面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故选D。
故答案为:⑴B;
⑵①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选项,逐项审读,具体落实,一一比照。
【附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
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
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 (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③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④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行,走。师,老师。②恶,怎么。覆,颠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
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⑴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 以……为乐 ;② 优点 ;③ 参观 ;④ 空
⑶ 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 态度;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
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日中不至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蒲松龄。
B.本文记述了七岁的元方据理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而后友人下车引之,说明友人非常热情、平易近人。
C.“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D.友人过中不至说明了友人不守信用,太丘舍去说明了陈太丘不重视友谊、只在乎自己的时间观念。
【答案】 (1)舍弃、抛弃;正午时分;牵、拉
(2)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舍弃他先走了。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②中午了你没到达,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数礼貌。
(3)C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引”:牵、拉。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舍弃、抛弃”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去”:离开。“乃”:才。“日中”:正午时分。“对”对着。
(3)C说法正确。A《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主编的志人笔记小说集。B友人下车引之,说明想博得元方的好感,表示歉意,请求原谅。D“太丘舍去说明了陈太丘不重视友谊、只在乎自己的时间观念”错。“太丘舍去”是因为与友人有约在前,但友人已经失约,怕等不到他,不得不“舍去”。
故答案为:⑴舍弃、抛弃;正午时分;牵、拉;
⑵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舍弃他先走了。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②中午了你没到达,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数礼貌
⑶ C。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
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甲文选自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字,志异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缀行甚远________
②方欲行________
③就枕将寐________
④伪睡以俟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断句不正确的项是( )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目似/瞑,意暇/甚
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②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5)“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请写出一个与此句意思相似的成语。
(6)阅读【甲】、【乙】两文你体会到狼的本性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7)阅读【甲】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案】 (1)记述奇异的事情
(2)连接,紧跟;刚;睡觉;等待
(3)D
(4)①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遭受他们的攻击。②狼崽子本性凶残,确实不是捏造啊!
(5)阳奉阴违。
(6)狡猾,贪婪,凶残。
(7)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人不能太贪婪。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有关的文学常识。《聊斋志异》中的“志异”意思是记述奇异的事情。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缀”:紧跟。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D断句不正确。改为: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开。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窘”:困窘,为难。“敌”:攻击。“信”:
确实。“诬”:瞎说,捏造。
(5)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所以与此句意思相似的成语应该是“阳奉阴违”。
(6)可分析“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等句,即可归纳出狼有狡猾、贪婪、凶残的本性。
(7)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甲文,理解全文,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黑暗势力,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⑴ 记述奇异的事情
⑵ 连接,紧跟;刚;睡觉 ;等待
⑶D
⑷ ①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遭受他们的攻击。②狼崽子本性凶残,确实不是捏造啊!
⑸ 阳奉阴违。
⑹ 狡猾,贪婪,凶残。
⑺ 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人不能太贪婪。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理解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语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成语的运用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语句,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进行作答。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事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意,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⑺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选取好角度,留心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
(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他)就说:“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缀行甚远(点缀)
B.其一犬坐于前(狗)
C.夸父与日逐走(行走)
D.欲得饮(喝水)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一犬坐于前/弃其杖
B.方欲行/欲得饮
C.久之 , 目似瞑/学而时习之
(选自《山海经》)
)
D.意暇甚/意与日去
(3)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饱含着讽刺的意味。
B.【乙】文夸父临死前“弃其杖,化为邓”这一情节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和夸父的形象,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C.【甲】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愤怒之情。
D.【乙】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未至,道渴而死。
(5)①【甲】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乙】文中,夸父逐日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②面对凶恶狡猾的狼,屠户依然要与之斗争;面对快速运行的太阳,夸父仍然要与之比拼。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是否需要这种精神?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情况加以说明。
【答案】 (1)D
(2)B
(3)C
(4)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5)①动作描写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②勇敢(拼搏)精神。需要。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要战胜它们,就要有足够的勇气。
【解析】【分析】(1)A.“缀行甚远”的“缀”是“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B.“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是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不是“狗”。C.“夸父与日逐走”的“走”是“跑”的意思。D.正确。故答案为D。
(2)A.选项中“其”分别为“其中的”和“代词,他”;B.选项中的“欲”的意思都是“想要”;C.选项中的“之”分别是“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和“旧的知识”;D.选项中的“意”分别是“神情”和“意志”的意思。故选B。
(3)C.【甲】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是“突然”的意思,表明屠户杀狼时的动作迅疾,并不是表明其“愤怒之情”。故答案为C。
(4)①句中的“变诈(狡猾奸诈)几何(多少)、止(只)”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至(到达)、道(半路上)、而(表顺承)”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是省略句。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5)①从文章中的“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等语句可以看出,文章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乙】文中,夸父逐日遇到的困难是: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这可以从文章中“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可以看出来。②从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的来看,虽然事件不同,但屠户和夸父都表现出勇敢拼搏的精神和战胜男困难的勇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和勇气也是必不可少。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来阐述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B;⑶C
⑷ 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⑸ ①动作描写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②勇敢(拼搏)精神。需要。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要战胜它们,就要有足够的勇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増笑耳。
(《聊斋志异》)
(乙)
童寄者,郴州荛①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②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③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④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节选)
【注释】①荛(ráo):打柴。②虚:通“墟”,集市。③为市:谈生意,指寻找买主。④微伺:偷偷地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缀行甚远________
②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③屠暴起________
④布囊其口________
⑤去逾四十里________
⑥贼易之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转折)
B.乃悟前狼假寐(才)
C.之虚所卖之(代其中一个强盗)
D.以缚背刃(把)
(3)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B.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C.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D.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4)翻译下面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5)屠夫和区寄性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说说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连接,紧跟;像狗似的,像狗一样;突然;捂住;离开;轻视
(2)C
(3)D
(4)①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②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
(5)两个人都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告诉我们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或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缀”,连接,紧跟;“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像狗一样;“暴”,突然;“囊”,捂住;“易”,轻视。
(2)C.有误。“之虚所卖之”的第一个“之”字解释为:到,去。故选C。
(3)句子翻译为: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故可断句为: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故选D。
(4)重点字词:“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微伺”,暗暗看;“以”,
把;“绝”,断。
(5)结合“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得出:机智勇敢。然后写出启示,围绕对狼和强盗等恶势力“不妥协,不退让,要敢于斗争,敢于战斗”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 连接,紧跟;像狗似的,像狗一样;突然;捂住;离开;轻视
⑵C;⑶D;
⑷ ①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②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
⑸ 两个人都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告诉我们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或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对选项逐项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逐项辨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探究。要求考生读懂文章,lwz的内容,结合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句和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
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边放牧一边打柴,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他)离开超过四十多里,到集市上卖他。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全都喝醉了。一个强盗去交涉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孩子暗地里察看他睡着了,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绳子终于被割断,就拿起刀来杀了那个强盗。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时:时间
B.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C.吾日三省吾身。省:反省
D.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2)下列划线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两千多年来,孔子闪烁着哲理光彩的语录,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请从文中选择一则,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 (1)A
(2)B
(3)C
(4)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5)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解析】【分析】(1)A项有误,“时”是“按时”的意思。故选A。
(2) “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A.以:因为;B.以:凭借;C.以:来;D.以:认为。故选B。
(3)A.错误,“可以为师”的前提是“温故而知新”,除了温习旧知识,还用善于思考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B.错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珍惜时间;C.正确;D.“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故选
C。
(4)此句重点词有:三军,军队;夺,改变;匹夫,指贫民百姓。
(5)从文章中任选一则,结合内容和生活实际来谈感悟即可。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这就告诉我们: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A;⑵B;⑶C
⑷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⑸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
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8.文言文阅读
岳柱八岁指瑕
岳柱字止所,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钏,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之?”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注释】⑴陶母剪发:晋朝政治家、军事家陶侃少年时家贫,一次朋友来访,陶母无
力招待,便剪下自己的头发,卖钱换酒,招待客人。⑵钏(chuàn):镯子 ⑶诘:问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①金钏可易酒________
② 观此可以知画理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之?”
(3)这则故事可以看出乐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 (1)换;道理
(2)(岳柱)问他道:“金镯子是可以换酒的,为什么要剪下自己的头发,卖钱换酒,招待客人呢?”
(3)乐柱是一个观察仔细、聪明伶俐、敢于挑战权威的孩子。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易:换。
(2)本题注意关键词:诘:问。易:换。何:为什么。
(3)本此文写岳柱在八岁的时候,指出了一幅作品的瑕疵,何澄一听十分惊讶于他
的观察力,真想不到这一直未被发现的败笔,会由一个小孩子指了出来。看出岳柱是一个善于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聪明机智,敢于挑战权威的孩子。
故答案为:⑴换;道理
⑵(岳柱)问他道:“金镯子是可以换酒的,为什么要剪下自己的头发,卖钱换酒,招待客人呢?”
⑶乐柱是一个观察仔细、聪明伶俐、敢于挑战权威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相关的事例的理解和分析做出正确的概括。
【参考译文】
岳柱,字止所,八岁时,观看画家何澄画《陶母剪发图》,岳柱指着陶母手腕上的金镯子,询问他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何必剪掉头发来换酒呢?\"何澄十分惊奇诧异。看出这些就能明白绘画的道理了。
9.文言文阅读
陈谌设喻答客问
刘义庆
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②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 , 上有万仞④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①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大哥是陈元方。②家君: , 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则尊称别人的父亲。③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④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1)请根据你的文言积累,将注释②补充完整。
(2)课堂上,师生就选文的词义展开了讨论。请补全他们的对话。
小语:积累文言词汇,可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当斯之时”和“逝者如斯夫 ”两句中的“斯”
都是“________”意思。
小文:但是如果遇到没有学过的词,如“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怎么办呢?
老师:你可以借助古汉语工具书,根据具体语境,查找正确义项。
小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荷”有三个义项:①hé 莲;②hè 肩负,扛;③hè 承担,
蒙受。“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选哪个选义项呢?
小文:根据文意,选用第________义项,读音是________。
老师:遇上没有学过的词,还可以根据积累的成语来判断意思。如“桂树焉知泰山之高”中的
“焉”,可以联想到成语“________”,从而判断它的意思是________。
小语:谢谢老师!原来学文言字词有这么多方法,太好了!
(3)陈季方和陈元方一样善辩。阅读全文,分析陈季方应答的妙处。
【答案】 (1)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
(2)这(或这样);③;h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杀鸡焉用宰牛刀);怎么、哪里
(3)陈季方面对客人的挑衅和不怀好意,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受雨露的沾浸,深泉的滋润,桂树无法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表明自己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委婉地应答了客人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又暗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足见季方聪明机智,反应灵敏。(结合设喻,委婉应答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和“君与家君期日中”的“家君”意思一样。
(2)“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十二章,这一章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孔子在河边感叹到,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这的“斯”是这的意思。“当斯之时”意思是当这个时候,“斯”,这。②“而荷天下重名”,意思是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据此可知这里的“荷”是承担的意思,应读作“ hè”。根据对成语的积累可知,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杀鸡焉用宰牛刀)”中的“焉”都是怎么、哪里的意思。
(3)结合客人的问话和陈季方的答语分析,客人问:\"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明显带有挑衅和不怀好意。但陈季方并没有直接回答客人说他的父亲有哪些功勋和品德,而是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受雨露的沾浸,深泉的滋润,桂树无法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意思是自己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委婉地应答了客人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又暗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足见季方聪明机智,反应灵敏。
故答案为:⑴ 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
⑵这(或这样) ③ h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杀鸡焉用宰牛刀) 怎么、哪里
⑶ 陈季方面对客人的挑衅和不怀好意,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受雨露的沾浸,深泉的滋润,桂树无法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表明自己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委婉地应答了客人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又暗示
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足见季方聪明机智,反应灵敏。(结合设喻,委婉应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⑶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参考译文】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分两处)
稍 长 亦 颇 驯 竟 忘 其 为 狼。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目似瞑________ ②盖以诱敌________
③将啮其喉________
④信不诬哉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顾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顾
B.一狼径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C.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
D.亦毙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5)甲乙两文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对狼分别持什么态度?
【答案】 (1)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2)闭上眼睛;原来是,大概是;咬;确实
(3)C
(4)①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或: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背。②表面上假装亲昵,却心怀叵测。
(5)阴险、奸诈、狡猾。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
质并进行谴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稍长(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主人))/亦颇驯(还是很驯服)/竟忘其为狼(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2)①目似瞑: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暝”是一词多义:闭上眼睛;黄昏;幽暗;天黑,日落。②盖以诱敌: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盖”是一词多义:原来是;原因是;大概;发语词。③将啮其喉:要咬他的喉咙。“啮”是一词多义:咬;侵蚀。④信不诬哉: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信”是一词多义:确实;信任;信用。
(3)A. 回头看/回头看。B. 离开/离开。C. 用/来。D. 代词/代词。故选C。
(4)本题注意:①意,打算。隧,从隧道。以,来。②阳,表面。为,是。而,但是。阴,暗地里。
(5)结合“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看出狼的阴险、奸诈、狡猾。【甲】结合“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对狼是持嘲笑、讥讽的态度。【乙】结合“狼子野心,信不诬哉!”可知,作者通过揭露狼的奸诈、狡猾的本质,对狼持谴责的态度。
故答案为:⑴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⑵闭上眼睛;原来是,大概是;咬;确实
⑶C
⑷①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或: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背。②表面上假装亲昵,却心怀叵测。
⑸阴险、奸诈、狡猾。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质并进行谴责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和一词多义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和词义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注意对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他)就说:“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11.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划线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
(《述而》)(《子罕》)(《子罕》)(《子张》)
②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突出表现了颜回怎样的精神品质?
(4)《论语》这本书,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学习完《<论语>十二章》这篇文章,结合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说出一点即可
【答案】 (1)“说“同“悦”,愉快;生气,恼怒。
(2)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3)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4)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同“悦”,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斯”:这。“舍”:停止。
(3)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说颜回“不改其乐”,这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和安贫乐道的品质。
(4)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来解读。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等方面任选角度来谈即可。如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挖掘自身潜能、寻找自身力量、进而推动实践创新的最佳途径。通过反省,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差距,汲取教训,它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运用新领悟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功。
故答案为:⑴① “说“同“悦”,愉快 ;② 生气,恼怒
⑵ 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⑶ 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⑷ 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
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
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尊君在不 . (________)
②下车引之(________)
③故人曰 (________)
④明日早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
B.下车引/之
C.起不/食待之
D.令人/求故人
(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并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1)同“否”;拉,牵引;旧的,原来的;第二天
(2)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我)先离开了。②想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3)D
(4)参考答案: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明日:第二天。
(2)①重点词有: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②重点词有:服:使……信服。信:守信用。
(3)A. 君与家君/期日中。B. 下车/引之。C. 起不食/待之。D.正确。故选D。
(4)在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主旨的基础上,结合【甲】段或者【乙】段发表对“守信”的看法。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示例:守信是最大的礼貌,可能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们有时并不在意,可是那确实实实在在我们应该学会守信,否则我们在朋友那里很难得到真正的友谊。
故答案为:⑴同“否”;拉,牵引;旧的,原来的;第二天;
⑵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我)先离开了。②想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⑶ D;
⑷参考答案: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
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⑷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
不行的。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 ②非志无以成学 志________
③年与时驰 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概述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忌荒唐浮躁,只有这样才可以做一个可以治国接世之人。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C.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D.《诫子书》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答案】 (1)增长;立志;逝去、消失
(2)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②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治性情。
(3)D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志”名词用作动词,树立志向的意思。
(2)重点词: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浮躁。
(3)D.有误,《诫子书》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现了作者对儿子的期许,希望他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淡泊明志,而不是发财做官。故选D。
故答案为:⑴① 增长 ;② 立志 ;③ 逝去、消失
⑵ 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②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治性情。
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八哥与蝉对话①
鸲鹆②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③而调④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
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释)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②鸲鹆(qú yù):即八哥。③罗:张网捕捉。④调:调教。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能效人言________
②甚善 __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能跟我一起鸣唱自己的心意吗?
B.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C.为什么像我一样自鸣得意呢?
D.怎么能像我一样自鸣得意呢?
(3)八哥为什么“俯首而惭”?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效仿;好
(2)B
(3)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①能效人言:它能像人一样说话。效,效仿。②甚善:非常好。善,好。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曷,怎么。若,像。鸣,鸣唱。其,自己的。意,意思。哉,语气词。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可知,八哥“俯首而惭”,是因为它知道蝉说的是对的,蝉批评它虽然学了人的话,但是没有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好像没说一样。故其“俯首而惭”的原因是: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2)结合“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可知这个故事通过蝉批评八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话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鹦鹉学舌。
故答案为:⑴① 效仿 ;② 好
⑵ B
⑶ 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附参考译文】
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有人张网捕捉后调教它的舌头,时间长了,它能像人一样说话,但是只能仿效几声就停止了;整天说的话,只有那么几句罢了。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以后再也不学人说话了。
15.课外阅读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② , 旋觉轻安③。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④ , 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⑤翁。”道人得诗径去⑥。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⑦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
①朱文公: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谥“文”,世称朱文公。 ②熨:中医外治法之一,用药热敷。 ③旋:一会儿。 ④筇:一种竹子,可用来做手杖。 ⑤勃窣:跛行,一瘸一拐地走。⑥径:就,即。 ⑦亟:急忙,赶紧。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厚谢之 之________
②但欲追索其诗 但________
(2)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未数日,足疾大作 , 甚于未针时。
(3)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变化,从他想要追回诗作的做法来看,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他,代道人;只,只是
(2)没过几天,腿病发作得非常厉害,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
(3)大喜;叹息;为他人着想/有责任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之”,代词,代指“道人”;“但”,古今异义,“只,只是”。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两句中重点的词有:作:发作;于:比。(3)第一问,道士为朱文公针灸热敷,“公大喜”;没有几天,朱文公脚病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且“莫知其所往”时,“公叹息”。写出了朱文公的神态变化。第二问,“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意思是“我不想惩处他,只想追回那首诗,担心他拿着这首诗去害其他人罢了”,表现了朱熹是一个为他人着想,有强烈的责任心的人。
故答案为:⑴ 他,代道人;只,只是
⑵ 没过几天,腿病发作得非常厉害,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
⑶ 大喜 ;叹息;为他人着想/有责任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
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关键词语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朱熹患有脚病,曾经有个道士给他用针灸热敷的方法,一会儿便觉得轻松安适。朱熹非常高兴,重重地感谢了他,并且送他一首诗说:“几年来我凭借着细竹棒扶着我行走,一针下去还觉得有奇特的功效。出门时放下拐杖笑得像个儿童,现在我已不再是以前那个蹒跚而行的老头了。”道士拿到诗后就直接离开了。没有几天,脚病发作得非常厉害,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朱熹急忙让人寻找道士,(但这时)已经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朱熹叹气说:“我不想惩处他,只想追回那首诗,担心他拿着这首诗去害其他人罢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