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 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 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 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
1.查阅资料, 了解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 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 是泰国、越南的近邻, 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 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 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 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 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 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2、自读课文, 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印象。
3.生字注音。 澜沧( )傣家( )蘑菇( )橘园( ) .....
蕨菜( )村寨( )竹篾( )竹笋( ) ....一缕( )藤萝( )贿赂( ) 勐 ( ) .....斑斓( )嬉戏( )妩媚( )一簇( ) .....缅甸( )焚香( )祈求( )教化( ) ....二、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一)导入(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 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野象谷、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结合所查资料和课文内容谈谈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二)阅读课文,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 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 有何作用?
2. 文章五个部分, 具体写什么内容? 作者是怎样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点明了题目, 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2.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 由五个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 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 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 竹楼映蓝天。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 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 悠悠野象谷。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 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 第2段写泼水节, 第3段写水中嬉戏。
第五部分:笑对生与死。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 仿佛漫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 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 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三、要点提炼: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 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 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 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做到重点突出, 以斑窥豹, 条理清晰, 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 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 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四、随堂练习:
请你从亲身游览过的风景胜地中, 截取其中一个给你留下最鲜明印象的情景片段, 用准确、得体的语言描绘下来, 同时也要反映出当地人民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
初二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 第四单元 第十九课 第二课时
课题: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 品味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 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品味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 对照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航:
1.再读课文,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分析好的原因, 并在书上批注。
2、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语句, 在书上圈划出来。 二、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一)品味语言
1.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 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 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 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 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 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 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作者采用剪影法, 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 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 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 在静态中呈现动态, 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 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 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 先粗后细, 分工合作, 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 “手中挥舞着木锤”, 在“青山绿水映衬下”, “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 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 富有感情色彩, 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请你再找几句赏析赏析。
(二)学习对照手法
1.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 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嬉戏”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2.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照的艺术手法, 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 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三、要点提炼: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 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随堂练习: 《走进周庄》
走进周庄, 转过隔开新街的影壁, 像倏然闯进一个梦。你不曾料到, 刚刚漫步走过水泥沥青堆成的寻常街市, 怎地一下子时光倒流百年, 眼前这长街曲巷、黛瓦粉墙, 古朴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 那亲切又翳着一层久违的新鲜。你生怕踏破这梦境, 双脚蹭在石板路上, 竟不知该向哪里迈步。疑惑间, 衣带般绕来绕去的水巷过来牵着你的思绪, 由不得你再去打捞记忆深处的印象。你只须循着水巷去寻找, 三步两步, 一挂高挑的拱桥不经意地倚在石条岸边, 精致得如镂空的玉环。小心踏上拱桥, 周庄顿时立在面前: 街楼古屋参差着, 逶迤着, 摩肩接踵地向你涌来, 倒显得桥下的水流淌得如静止一般。如果时间有分量, 这河水远比古屋旧巷来得沉重;眼下它只是沉沉地绿着, 像一整匹长长的翠绸向前滑动, 滑过河棚, 滑过埠头, 滑过家家户户堂前廊下, 滑向田野, 又流成一条喧腾的河。就是这小河连接着又隔膜着周庄和远处的都市。当都市里的水充满漂白粉的味道, 当都市的空气龌龊得令人窒息, 当钢骨水泥森林遮蔽着丽日蓝天时, 周庄被发现了。那石板长街正好松弛紧张的神经, 那曲水拱桥正好梳理浮躁的心态, 城里人刚刚失去的一切似乎都在这里找到忆想的线索——周庄, 成了都市人寻找慰藉的一场清梦。
你不也是这样的寻梦人吗? 你曾一次次走向森林大海, 向自然索还你本来拥有的自在;你也曾一次次地走进庙宇宫阙, 向历史寻找你希望拥有的耐心。那是些怎样畅快怡人的梦! 你尽可自由地与他们交流, 倾听他们诉说, 也诉说自己的心曲。可是, 在周庄, 在这自然与历史融合得了无痕迹的水乡小镇, 你的梦却怎是这般脆弱, 常被一阵隐隐的不安打断。
作为水乡, 周庄的水巷、拱桥、骑楼、石街并没有多少新鲜之处, 只不过更集中一些, 更精致一些, 年代更久远一些;而在古板灰黛的建筑格调中, 生动着的是自然季节的转换和那些中年、老年妇女的身影。河边淘米洗菜的是她们, 灶头烧火摊饼的是她们, 坐在沈厅纳鞋底的是她们, 大街上耍龙灯、水巷中撑游船的还是她们。头上蒙一层印花毛巾, 身着素花罩衣或靛蓝裤褂, 任凭游客花花绿绿淌过眼前, 她们安详地做着自己的事, 像是经验丰富的演员。这些原本就是她们自家的生活, 只不过, 这“生活”如今和周庄一起展示在游人面前, 成为一道风景。家庭的私密性消失了, 日常的随意感淡薄了, 小镇还是旧日的小镇, 生活却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活。其实, 周庄人作出的牺牲远不止这些。从它决心向
游客开放的那一刻起, 周庄就注定要封闭自己, 让历史凝固:古桥旧宅要维持原貌, 风俗习惯要保留旧时模样, 就连日常生活, 也须追求一个“旧”字, 容不得丝毫现代文明的搅扰。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周庄人, 天天守着古旧的水镇, 年轻人也会变老的。耐不住的, 不是远走高飞也要在镇外另辟新家。只有她们, 走不得, 也不想走。这里有她们双手操持起来的家园, 有她们割舍不掉的梦。你不是来周庄寻梦的吗?可知道自己的梦已闯进了主人的梦中。梦里水乡, 梦里水乡, 歌手们这样轻轻地唱着, 竟不知为圆这水乡的一个梦, 又有多少人付出代价。
在周庄, 到处可以看到介绍周庄的小册子, 随手翻翻, 字里行间脱不开沈万三、叶楚伧这些名人的行状。周庄人没有忘记历史, 也知道名人的价值。然而, 眼前的周庄, 这古朴又鲜活的水乡小镇, 却是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的创造。所有关于周庄的书中, 都应该写写她们, 写写她们的心事, 写写她们的梦……
1. 文章多次提到“寻梦”“圆梦”, 结合文章的内容, 说说下边对“梦”的理解哪一项与文章的原意不一致( C )
A. 与都市“充满漂白粉的味道”的水、“龌龊得令人窒息”的空气、“钢骨水泥森林遮蔽着”的“丽日蓝天”相比, 周庄成了都市人寻找慰藉的梦。
B. 周庄的长街曲巷、黛瓦粉墙, 牵出了记忆深处的印象, 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仿佛进入了梦境。
C.只有在周庄这个与时代都市隔膜的封闭的水乡小镇, 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梦。
D. 被现代文明“搅扰”的人们在这自然与历史融合得了无痕迹的水乡小镇, 似乎找到了“失去的一切”。
2. 文中“衣带般绕来绕去的水巷过来牵着你的思绪”这一句中的“牵”字用得好不好? 请说说你的看法。 用得好。“牵”字表现了水的“衣带般”的质感, 表明游客的思绪不由自主地被引发, 突出了水乡令人心动的魅力。
3. 文中除了画线的句子外, 还有一些比喻句, 描写周庄的小桥、流水, 请用“~~”画出来。
4. 文章用了较多的篇幅写周庄的妇女, 你理解作者的用意吗?把你的看法写出来。 周庄的妇女为圆水乡的梦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她们的奉献精神是最值得人们珍视与赞
美的。
5. 下边是杜荀鹤的《送人游吴》, 用其中哪两句概括古镇周庄的特点最合适?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古宫闹地少, 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 乡思在渔歌。 人家尽枕河。 水港小桥多。
6. 下边是对标题“走进周庄”的含义的理解, 哪一项体现了本文的主旨? (D) A. 领略周庄自然古朴的水乡风韵 B. 寻觅可以慰藉心灵的一场清梦 C. 重温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安详 D. 解读周庄人的感情生活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