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 ( 2019 ) 20-0125-03在作为主流媒体的省市级日报中,“三农”新闻 占据相当大的分量,不少省市日报还单独出版发行 “农村版”日报。近年,自媒体的“三农”短视频渐 次登场,不少内容的新闻性非常强。“李子柴” “巧妇
9妹”“四川王保长”等公众号颇受欢迎,“粉丝”达
到数十万甚至数千万,就传播力影响力而言,较省级日 报系“三农”新闻更胜一筹。二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 区别?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日报系“三农”新闻可 以向自媒体“三农”短视频学到些什么?一、农人农事农景,“三农”短视频原汁原味“农” 得深时下活跃网络的“三农”短视频自媒体公众号 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子柴” “四川王保长”“巧 妇9妹”“川乡小妹儿”等。这些自媒体的短视频无一 不是“农村人演农村人的故事”,原汁原味,生动鲜活, 有区域性、原生态、乡愁感,其中熟悉的山水、熟悉的穿 着、熟悉的果品深深地吸引着受众。“三农”短视频有多火?用几个数据足以说明情况。“四川王保长”有“粉丝” 85万,随便一个短视频 就播放量数十万、评论点赞数千、转发数百。“李子柴” 的“粉丝”超过2600万,一段种水稻、收获水稻、制作 糯米饭的视频播放200多万次。广西“巧妇9妹”不 但“粉丝”众多,还开发了代销业务,2018年就代销 水果150多吨。在她的带动下,当地电商迅猛发展,全 县有电商3000家、县城有四五百人做涉农自媒体。“巧 妇9妹”“李子柴”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短视频公号, 获得过行业和国家级的多个荣誉称号。在农业农村部
包括了播种时的满怀希望、管护时的细心呵护、收获时 的喜悦兴奋、烹饪时的急不可待、享用时的满足惬意。第二,山水田园,炊烟溪流,农村常见的各种景象。 自媒体“三农”短视频几乎都在农村当地拍摄,农家 院落、池塘溪流、庄稼地、打谷场等都是拍摄的背景。 视频里常常岀现清澈的小溪、葱郁的禾苗、繁茂的森 林、成群的鸡鸭,天高云淡,炊烟袅袅,令人心驰神往。第三,水果蔬菜农作物,各种特产美食的诱惑。最 受网民喜欢的“三农”短视频,也许就是有关蔬菜水 果、地方小吃的。“李子渠”推出了很多具有当地特色 的食物制作的视频,访问量极高。比如一段制作黄桃 小吃的视频,从树上采摘黄桃,剥皮,用冰糖浸泡、烧水 熬煮,到装罐、封存,做成黄桃果酱,再配上其他乡村美 食,满屏色香味,令人馋涎欲滴。第四,风土人情,农村人自己的故事。十方风水养 一方人,“风水”显然不仅仅指山水田园,更指风俗习 惯。“四川王保长”的短视频以几个村民为演员,演绎 家长里短的乡村故事,主打诙谐幽默的风格,人物个性 鲜明,展示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当然,“三农”短视频也有“高大上”的落地性 内容,直接宣传党和政府重大政策措施,弘扬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四川王保长”在2019年暑期,就播放了 《老表为给孩子择校,大办谢师宴,看到最后忍不住》 的“择校”短视频,批评“送礼”、扎堆优质学校的歪 风邪气,宣传了 “均衡发展”的办学思想。归纳起来,自媒体“三农”短视频有3个突出特 点:全景式展演、突出人情味,重构集体记忆、增强身份 认同,重视视频真实、消解现实真实。⑴这些几乎也是
在江苏兴化主办的“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巧 妇9妹”获评“十大网络销售达人”称号;“李子柴” 也是荣誉一大堆。如此火爆的“三农”短视频,都有些什么样的内 容?是否适合省级党报这类主流媒体报道呢?第一,生产劳作,农民种庄稼、干农活的场景。既 然是“三农”短视频,自然离不开农民。村民们从事 劳作是“三农”短视频的重要内容。春种秋收、犁田翻 土、施肥除虫、编织农用工具、购买农用物资,都是“三 农”短视频关注的对象。比如“李子渠”拍摄了玉米、 水稻、辣椒等农产品从播种、收获到加工、食用的全过 程,浓缩在短短几分钟里。那种“看着从种子到食物” 的感觉,的确让人馋涎欲滴、记忆深刻。短短几分钟,
省级日报报道的内容,其展示的方式手法值得日报学 习借鉴。二、全景展示、农民视角、市场手段,“三农”短视 频火得有理由自媒体“三农”短视频这几年如此的火爆,不仅仅 是“看起来很热闹”,而且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全面生 动地反映了 “三农”现状,展示了农民新面貌、农村新 气象、农业新发展,不少自媒体“三农”短视频还带动 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 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了农 民精神面貌。深入探究其原因,对有效改进党报工作者 的工作作风、增强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四力”很有裨益。125媒介观察(一) 有景有物有人,展示立体全景的\"三农”生态 自媒体“三农”短视频展示的内容涉猎广泛,风土人情、家长里短、山水田园、耕种收获、美食制作,有 的还涉及政策落地、人物塑造、销售推广,给网民展示 了一个立体全景的农村生态。其中人物形象真实、语 言体系朴实,展示的内容完全是“三农”,百分百原生 态,不浮夸不虚假。有一个问题值得主流媒体或者“城里人”重视。 人们对农业农村的向往、对农民的亲近,几乎是隐藏在 内心深处一个最柔软的存在,经不起哪怕最不经意的撩 动。无论是上海的原住民,还是北京的“京片子”,往上 数三辈,都难以逃脱“农民”的身份。即便是皇城根 下生活了十数代的人,对广袤葱郁的农村依然是心向往 之,“轻车直破万尘飞,一入荒郊百感非。明月正圆花 正好,柔香满地不思归”的感觉,也许不仅仅是一两代 人的感受体会。不管怎么说,人都是从森林里走岀来的。(二) 由俯视到平视,以农民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自媒体的所有“三农”短视频,都是“农村人演 农村事”,没有流量明星,没有专业演技,一颦一笑、行 走坐卧都是农民的真实状态,原汁原味,毫无做作。最 重要的是,这类短视频都是以农民的视角来演绎“三 农\":农民怎么说,农民怎么做,农民是怎么看待。而主 流媒体的视角,几乎都是从上往下的“俯视”,内容大 多是“三农”政策的阐释、落地,农村干部的工作状态。这样的视角差异,给网民(读者)带来的阅读差 异更加明显。就网民而言,更乐于接受原汁原味的“三 农”,而不是“城里人如何演绎三农”。农业政策的阐 释、农业政策的落地、农村干部的工作,也是“三农” 的重要内容,是主流媒体应该浓墨重彩报道的内容,但 是报道的角度和方式很重要。如果转变视角和叙事手 法,从农民的角度来表述这些内容,就自然生动得多, 也更有说服力。(三) 有平台有团队有资金,最具竞争力的运作思想 虽然自媒体“三农”短视频是“农村人拍农村事”,但是其生产、传播的手法一点都不“三农”。自媒 体“三农”短视频对视频的策划、制作、传播和对信息 平台有独到而有效的研究和利用,不仅满足了受众阅 读的喜好,而且顺应了互联网传播规律,使得传播效果 达到了最大化。“三农”短视频一般都是以土生土长的农民为主 角,场景在农村,事件离不开农村,可其中的技术含量 一点都不逊色于“高大上”的都市短视频,“三农” 短视频的操盘手们对时政热点、网络热点的追踪,对互 联网技术手段和新媒体传播技巧得心应手,十分娴熟。 可谓“今日百姓堂前燕,飞入寻常王谢家”。这些短视 频看似只有一个人出镜,但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团队在 运营。他们对新媒体市场化的认知和应用,与主流媒 体相比毫不逊色。难能可贵的是,一些“三农”短视频的团队还借 助了社会资本的力量,借力打力,使传播效果倍增0三、思路、技术和资本,“三农”短视频给党报涉 农报道的启示自媒体“三农”短视频这么火,省级党报这样的
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要走进实践深处,观 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 描绘人民、歌唱人民。⑵可以说,自媒体“三农”短视频很好地践行了习 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精神。自媒体“三农”短视频 至少给省级主流媒体带来了以下几方面启发:(一) 报道的思路角度必须转变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在“三农”报道上有很明显的 视角差异:省级党报党媒主要是从生产工作的角度报 道,而自媒体是从生活、生存的角度着手。因此难怪有 人说,党报是写给领导看的、自媒体是写给老百姓看 的。如果长期这样“两张皮”,党报党媒的可读性、影 响力就会受到冲击,毕竟党报党媒的主要受众是广大 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和“三农”关联产业的从业者。从根本上说,农村干部的着力点是农民,反映“三 农”政策落地效果、农村干部工作成果的也是农民,如 果不把报道的着力点放到农民身上,过多地侧重农业 干部、农业政策解读,就缺乏足够的真实性、生动性、说 服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这种转变不 仅仅是语言体系,更有对报道内容的取舍、报道视角的 审示。在省级党报中,可以更多地报道新时代新农民 新生活.除了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孝老爱” 小榜样,还有不少积极的人和事。比如想方设法脱贫 致富的村民、民间手艺传承人、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等, 都是最能反映\"三农\"的生动素材。要做好涉农报道,就必须加强采编队伍的学习培 训,切实开展“走转改”和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 改进采访作风。比如引导编辑记者建立采访报道联系 点,深入乡村农家,跟踪报道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变化 发展;改进语言体系和报道手法,重视现场报道,发挥 好图片、视频的作用;加强对“三农”政策及关联知识 的学习理解,努力成为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知心人,成 为“三农”专家。(二) 技术和资本的杠杆作用不容忽视“三农”短视频的爆发,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 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是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为“三农” 短视频开拓了崭新的视野和广阔的空间。拍摄的技术要提升。“三农”短视频一般控制在
3 ~ 5分钟,有的只有不到1分钟。要求构图清晰、画面
感强、突出地域特色,最好有人物串场,增强视频的故 事性、代入感。信息传播技术方面,要充分研究移动 端视频传播规律,充分应用好第三方平台。“三农”报 道要杜绝自说自话,积极引导互动,还要注意视频的个 性特色,把自己与其他“三农”短视频区别开来,塑造 自己的品牌元素。比如“四川王保长”突出诙谐幽默
主流媒体,该如何向其学习借鉴? 2019年3月4日,习近 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
126的风格.“巧妇9妹”突出农活农事农产品,“李子渠” 则突出美食创作展示。随着同质化竞争的加剧,自媒体“三农”短视频 呈现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规 律同样在这一领域存在。要想冲破阻隔、形成特色,主 流媒体的“三农”短视频依然需要凸显个性特色、独 树一帜。这一点对省级党报来说并非难事。毕竟北方 擅长腌制大白菜,南方离不开早茶、煲汤,西南地区则 是四季离不开泡菜,即便是四川与重庆,单单在火锅上 也是各有春秋、特色明显。第10卷第20期2019年10月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of News ResearchVoLl0 No.20October 2019要在激烈的互联网竞争中脱颖而出,资本的杠杆 作用不可忽视。事实上,一个成功的自媒体“三农” 短视频,离不开强有力的团队合作和资本力量。前期 策划筹备、造势发力,后期推广跟进、延伸服务、增值效 益,都需要强大的资本介入。(三)一些省级党报的成功尝试值得借鉴面对自媒体“三农”短视频的冲击,省级主流媒 体也在积极作为、主动出击,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技 术优势、影响力优势,抢占受众份额和市场。重庆日报设置了 “农村版”,单独编辑发行、每周
(今晚传媒集团)、天津广播电视台的职责整合,组建天 津海河传媒中心,不再保留天津日报社(天津日报报 业集团)、今晚报社(今晚传媒集团)和天津广播电视 台,在机构整合、人员编制、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整 合,为主流媒体短视频的生产传播提供了更加强劲的 发展动力和可以想见的发展可能。四、结语自媒体“三农”短视频为主流媒体提供了经验和
5期。主报推出了多个专题专栏,报道“三农”。近年
先后推出“农业品牌好故事”“发力农业供给侧,培育 发展新动能”“走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乡村记忆”等 专栏,深入“三农” 一线,报道科技创新、兴农富民、发 展“三农”的故事。厉江日报报业梟团在2017年就开始布局短视频,
标本,值得学习和借鉴。随着5G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 的发展,“三农”短视频在省级党报的新闻报道中将 有更多更好的表现,极大地增强省级党报的可读性、生 动性,增强党报“四力”。参考文献:[1] 李宁.自媒体时代下三农短视频的乡村传播[J].新
闻研究导刊,2018 ( 10) :55-56.[2] 黄锐.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
[DB/OL ].新华网,2019-03-04.[3 ]肖国强,徐斌.党报视频化的探索与思考——浙江日报
报业集团“浙视频”成长记[J].新闻战线,2018(6):
推出“新闻视频化”核心战略,上线“浙视频”。这一 战略将集团图片中心与浙江在线视频新闻部、图片新 闻部合并,组建全媒体视频影像部。既坚持“视频专 业化”,又要求“去电视台化”,产出了量大质高、适合 手机观看的视频新闻产品,其中也有不少“三农”短 视频,业界和市场反响都很不错。⑶与浙江相比,天津的动作更大更彻底。2018年,天 津市将天津日报社(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今晚报社 (上接第107页)采编人员,这里的优质指的就是新闻采 编人员的专业性。如何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能力?电视新 闻采编人员必须更有针对性和独特性,要想提高电视 新闻水平,对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非常 有必要。要使电视新闻采编人员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采编,构架全面的电视新闻知识 架构,培养其良好的新闻意识、洞察力、沟通表达能力、 判断能力,增强其新闻意识。除此之外,专业能力建立 在职业素养基础之上,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如今的新闻 市场也很重要,所以要想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能 力,还应进行新闻从业者素质教育,提高新闻采编人员 的新闻职业素养。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能力是个 长期工作,除了前期系统的入职培训外,后期工作中还 应顺应时代和社会、科技的发展,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 电视新闻采编能力培训,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加全面 地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能力。(三)增加电视新闻采编内容的多样性电视新闻给公众的第一感觉就是权威性,虽然随 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新闻也融合了一些娱乐性、休闲性 内容,但还是给受众一种权威刻板的印象。所以如何 把握政治性新闻内容与休闲娱乐新闻的比重,增加电 视新闻对公众的吸引力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 编的一个思考点。进一步增加电视新闻采编内容的多 样性、丰富性,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S电 视新闻除了向公众及时报道国际国内重要时事外,还 应多多关注社会民生,深入社会、深入人群,了解人们 需求,这样的新闻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新闻采编内容 的多样性带来电视新闻报道内容的多样性,自然带来 公众对电视新闻的喜爱。101.作者简介:汤艳娟(1983-),女,湖南韶山人,本科,中级职 称,新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四)创新电视新闻采编信息获取途径电视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时效性。以 前网络不发达,新闻采编人员获取新闻线索和资源的 途径单一,如今媒介融合,获取新闻线索和资源的途径 增多,新闻采编人员应充分利用起来,不断创新工作方 法与信息获取渠道,创新新闻线索选择,新闻编辑、制 作与报道。比如,借用现代化技术和新的传播媒介,利 用直播这一信息获取和报道方法,既能快速获得新闻 资源,又能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报道,满足了公众的期 待,也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这种新闻采编途径使得 新闻传播形式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加灵活。四、结语媒不春 对电视新闻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
挑战,对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紧跟 时代发展创新电视新闻采编形式。例如,提升电视新闻 与公众的互动性,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能力,增加 电视新闻采编内容的多样性,创新电视新闻采编信息 获取途径等等,从而提升新闻信息的加工深度和广度, 保障新闻采编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电视新闻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史可欣.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特点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18 (4) :82-83.[2 ]黄娟.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创新[J ].新
闻研究导刊,2015 ( 12):113.[3]禹宙.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变革及创新
[J].新媒体研究,2016 (24 ):112-113.作者简介:敖云(1974-),女,新疆巴音郭楞人,本科,主任 记者。1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