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307清徐段改线工程 (K0+000~K15+048)
填石路堤 试验段总结
(K11+550---K11+685)
******************北油公路项目部
二○一四年八月
K11+550---K11+685段石方路基填筑
试验段总结报告
为确定石方填筑的正确压实方法,按照规范要求松铺厚度施工,并得出施工机具的组合、压实遍数,为以后路基施工提供现场质量控制依据,我合同段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等的要求,于2014年08月14日到17日进行了石方路基试验段的施工,现将试验成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段概况
石方路基试验段选在K11+550---K11+685段,全长135米。填料选在取土场,该段岩质为强风化和中风化混合。
二、人员安排和分工
石方路基试验段由项目副经理管中强全面负责,试验段技术由项目总工郭志强全面负责。吕志国负责机械人员的调配、协调,质检人员刘海江负责质量检验、检查,测量人员程国增、齐国星负责测量放线、松铺系数、沉降量的检测工作,试验人员姜欢欢、牛一斌负责孔隙率的检测工作,安全人员刘业举负责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主要施工人员配置表 工种名称 现场施工负责人 现场安全负责人 现场技术负责人 现场试验负责人 现场测量负责人 现场安全员 人员 *** *** *** *** *** *** 工种名称 现场质检员 现场机械负责人 设备维修工 机械驾驶员 汽车司机 普通工人 人员 *** *** 2人 6人 4人 6人 三、投入机械设备及检测设备情况
投入机械设备及检测设备:
主要机械设备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名 称 平地机 振动压路机 静压压路机 推土机 装载机 自卸汽车 挖掘机 电子天平 全站仪 数字水准仪 型 号 洛阳LSD220 三轮 中联重科3000 厦工ZL50 中国重汽 住友240 MP-2000 尼康 中纬ZDL700 单 位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数 量 1 1 1 1 1 4 2 1 1 1 备 注
四、石方路基试验段施工
1、石方路基试验段工艺流程图。 2、施工前的准备
石方路基试验段施工前,试验室完成了相关的土工试验。我部技术人员熟识了施工设计图,仔细阅读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
3、测量放线:按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导线点、水准点,恢复了K11+550---K11+685段路基中桩、边桩,并在中桩标出相应的里程桩号,路基填筑宽度比设计宽度每侧增加≥50cm。根据现场车辆装载情况路基中线方格网采用了5×5m。
4、选点并进行标识
首先在路基填筑前选取6个断面,在路基两侧打桩做出标志,同时每个断面内确定5个点,分别量出距中桩的距离,用水准仪测出各点的标高并做好记录。
5、取料、运输
试验段供料由取土场拉运,采用两台挖掘机按规范要求挑选符合要求粒径的石料进行装运,装料过程中不同岩性的石料应挑出分类堆放不得同层填筑。十台自卸车运输和一台装载机两台挖掘机配合施工的装运机械组合。
6、布料、整平
派专人指挥运输车辆,按在路基上已撒好的5×5m方格网卸料,保证松铺厚度不超过50cm。倒料完成后用推土机摊平,再用平地机刮平,局部用人工找平。在人工协助摊铺、填筑过程中,当发现铺填粒径超过2/3松铺厚度的石料时,应现场由人工破碎改小。铺填大块石料时,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摆平放稳,再用碎石块找平,石屑灌缝,最后压实。
7、压实、检测
工作面整平后,测量班恢复中桩、边线及测量松铺厚度。人工撒出10×5方格网,40米一个断面,每个断面抽取5个点。然后按原定的施工方案:石方填料区采用静压1遍,弱振1遍,强振4遍,然后在沉降观测点垫上20×20钢板再由测量人员、试验员对沉降观测点进行检测,随后每强振一次,相应观测压实沉降差一次。碾压时压路机由两边向中间(直线段),每次轮迹重叠1/3轮宽,碾压速度控制在2~4Km/h。
8、压实结果分析:压实度的检测主要采用沉降量观测法,压实高差检测采用水准仪测量。现场压路机静压1遍,弱振1遍,强振4遍压实后,实测每个断面的5个沉降观测点压实平均高差为30mm;第5遍强振压实后,实测每个断面的5个沉降观测点压实平均高差为6mm;第6遍强振压实后,实测每个断面的5个沉降观测点压实平均高差为4mm与前一遍压实高差≤5mm。
详见附表3:路基试验段测量记录及松铺系数计算表。石方路基检测标准见表1、表2。 五、试验结果总结:
1、机械组合方式
(1)挖、装、运组合
通过此次试验段施工总结,装料240型挖掘机平均每分钟挖装3.5m3
级配较好石料,自卸车运输、卸料,一台挖掘机配四辆自卸车,一台装载机辅助施工,运距运距5Km 以外,十辆15m3运输车。
(2)整平压实设备
现场采用一台装载机、一台推土机粗平、一台平地机精平,一台洛阳21T压路机碾压,与上料机械衔接较好,满足整平、压实需要。
2、压实度及松铺系数
现场装运的石料多为中风化岩石。试验段路基填筑理论松铺厚度40cm,经推土机粗平、平地机精平后实际厚度为38~40cm。所用填料粒径均在3~20cm之间。经过试验,填石松铺40cm,采用洛阳21T振动压路机(自重21T、激振力50T)进行碾压的最佳施工工艺如下:
a、采用洛阳21T振动压路机以3km/h 的速度静压1遍。
b、采用洛阳21T振动压路机以2km/h 的速度弱振1遍,强震4遍,顶面稳定,局部有轮迹。
c、采用洛阳21T振动压路机以2km/h 的速度强震第5遍后,压实层顶面稳定、无轮迹。
d、采用洛阳21T振动压路机以2km/h 的速度匀速强震第6遍收光,表面平整、密实、无轮迹,沉降量≤5mm。 e、最佳松铺系数为1.3。 3、质量控制要点
我项目部对施工全过程做了详细的原始记录,并整理出施工日志。各工序全部完成后,在填石路堤表面,用洛阳21T振动压路机作碾压检测,其碾压前后无明显轮迹。用水准仪对该试验段按规范规定频率进行沉降量检测。外观检查:无明显空隙,石块紧密,表面平整,无大块突出石。并做了纵断高程、宽度、松铺厚度、压实厚度、碾压遍数检测记录。检测分质检员自检、质检工程师检验、与监理工程师同检三个步骤。
4、三大体系检验
通过石方路基试验段的施工,对我项目部制定的质量保证体系、安全保证体系、环境保证体系进行了检验,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后附质量保证体系、安全保证体系、环境保护体系。 六、质量控制指标、检验频率和方法
石方路基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4 5 6 7 边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压实 纵断面高程(mm) 中线偏差(mm) 宽度(mm) 平整度(mm) 横坡(%) 坡度 平顺度 自重20吨以上压水准仪:每40m测1个断面,路机振压两遍标高每个断面测5~9点 差不大于2mm +10,-20 50 不小于设计值 20 ±0.3 不陡设计值 每200m抽查4处 符合设计要求 水准仪:每200m测4断面 经伟仪:每200m测4点 弯道加HY,YH两点 米尺:每200m测4处 3米直尺:每200m测4处×10尺 水准仪:每200m测4断面
填石路堤上下路堤压实质量标准
分区 上路堤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 0.8~1.50 硬质石料空隙率(%) ≤23 ≤25 中硬石料空隙率(%) ≤22 ≤24 软质石料空隙率(%) ≤20 ≤22 下路堤 >1.50
石方路基试验段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前的准备
施工放样 机械选用 自检、监理检查 选择填料 检测维修 选点、标识 材料试验 合格 不合格 开挖、运输 布料、整平恢复标识 压 实 压实度检测、 高程测量 压实结果分析 总结、报告
安全保证体系
事故处理 班组安全制度 1、岗前安全讲话 2、兼职安全员检查 3、交接班制度 4、三检制 5、制度上墙 施工中班组检查 施工队定期检查 安全责任制 安全教育制 1、开工前安全制度教育 2、新工艺教育 3、特殊工种培训 4、技术交底教育 5、安全问题通报 项目部检查 安全监督检查 上级领导检查 安全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目标:杜绝亡人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火灾事故、人员无重伤、班组无轻伤事故 安全领导小组: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安保部长、 总工程师、各部门主管 奖惩制度 逐级上报 项目部月兑现 分工段旬检查奖罚 班组每周自评 不断总结、确保安全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组质量管理领导施工准备阶段 挑选合格的技术人员和各种技术工人 工程科: 施工技术控制、质量检查控制 织 提交工程进度计划,编制实施性施组设计 工程 竣工 阶段 工程竣工文件的编制、竣工质量自检 工施工 作工程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 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性能控制 办公室:配合质量检查、技术培训 质量责任制 施工技术方案审批制 项目经理质量责任制 临时工程、施工现场及环境质量控制 总工程师质量责任制 设计文件审批制 测量双检复核制 质检工程师质量责任制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交底 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自检控制 工序交接质量控制 中间产品质量控制 工程试验检测制 分项工程质量控制 分阶段技术交底制 分部工程质量控制 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制 试验人员质量责任制 测量人员质量责任制 工区长质量责任制 班组长质量责任制 质 量 工程交工验收业主签发交工证书 验工质量签证制 定期与日常质量检查制 事故处理报告制 质量员质量责任制 操作工人质量责任制 制度缺陷责任期 对存在的缺陷、病害或其他不和格之处
环境保护体系框图
环境保护体系 思想保证 组织保证 制度保证 环保教育 总公司、业主代表监督 党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学习 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方案学习宣传环境保护项目经理为环保小组组长 际的环保措施项目经理部切合实项宣目传部牌设环保总公电司话设举报 生产副经理为副组长 总公司环保部门每半年对项目环保情况进行检查 提高环保意识 各工区技术员为组员 确保环境无破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