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
近日学习《心理学》课程,老师给我们留了这样的作业:谈谈注意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苦思冥想之余,总会翻开一些诗词散文来调剂一下心绪,今夜读到一首唐诗,感觉豁然开朗,便启灯思索,偶有收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诗是刘禹锡于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826)从和州回洛阳,路过金陵时,写的《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乌衣巷》。东晋初年,东晋当时最大的贵族王谢两家定居于此,王导和谢安还是身系这个王朝安危的两个重要的人物,乌衣巷当时的繁华可想而之。诗歌一开始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人眼前朱雀桥和乌衣巷的情景,在众多的景物中诗人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两个景物:野草花、夕阳斜,把昔日的高贵、繁华、热闹的气氛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荒凉冷落,给人以今不如昔的感受。如果说野草花,夕阳斜是诗人有意注意的指向,那么三四两句中飞动的燕子则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目光随着眼前掠过的燕子而去,思绪也会浮想联翩:昔日王谢繁华的门第,今非昔比,已经换成了寻常百姓家了,然而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而燕子依旧在此做巢。在整诗中,诗人汲取了野草花,夕阳斜、燕子这样的小景物,以小见大,借此表明历史变迁如何迅速,王谢的豪奢是何短暂这一事实,把自己对历史兴衰的评判和深沉的感慨,寓含其中。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刺激作用在人的身上。如果人对每一个刺激都要做出反应,那就一定会变得手忙脚乱、六神无主、一事无成,最终瘫痪在招架不住的环境之中。好在人脑会对外部刺激进行选择,不必对所有刺激都做出同等的反应,而只是把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于某些对象,并且能长时间地保持这种指向。与此同时,心里活动还表现出集中的特点,即对周围的其余对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且还会排除各种干扰,保证对象得到鲜明、清晰的反应。刘禹锡在《乌衣巷》中,把视点集中于野草花,夕阳斜、燕子,而对桥边的树木、巷里的百姓等“视而不见”,对桥下潺潺的流水声、巷口店铺的叫卖声等“听而不闻”, 正因为作者的这种指向与集中,才使本诗寓含其中,做到了含蓄而有味,这便是我理解的注意。
注意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