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
383年东晋击败前秦的重大战役。因战役主要发生在淮水支流肥水一带,故名。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以后,不顾大臣的反对,亲率大军南下攻晋。383年八月,苻坚依仗其优势兵力,西起鄂北,东到寿春,兵分三路,全面进攻。东晋宰相谢安沉着镇静,以荆州刺史桓冲控制长江中游,以防御为主。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水陆并进。被迫当兵的各族人民拼凑的秦军,在洛涧失败后,谢玄等引兵乘机抢渡肥水猛烈进攻,秦军溃败,晋军乘胜追击至寿春城西的青冈才收军,秦军死者十之七八。苻坚身中流矢,单骑而逃,至长安后不久,于385年,为羌族将领姚苌所杀,前秦瓦解。
宗主督护制
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西晋末年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十六国时期,诸少数族政权频繁更迭,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实际已不复存在,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在宗主督护制下,各地宗主实际分割了国家大量的劳动力,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孝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三长制,取代了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于太和十年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
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地恢复和发展,与此有密切关系。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均田制
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徒,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均田制的基本内容主要有,规定每户应占有的土地数量,井严禁买卖,这种政策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国家可以进行公开的授田,将本来依附于豪强大族的农民和一些流民招来,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
六镇起义
六镇:北魏前期在都城乎城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主要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柔然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孝文帝迁洛后,六镇失去了军事上的重要性,加上受门阀制度的影响,军人地位一落千丈,军镇的主将、僚属及豪强因仕途受阻而不满,一般镇民则因受到沉重的奴役和压迫,反抗情绪更为强烈。523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率众杀镇将,六镇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北魏的腐朽统治。
八王之乱
291-306年,晋武帝为了维护和巩固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大封宗室为王,允许王国置军,取消州、郡武备。随着诸王势力发展和西晋中央政治制度的腐朽,发生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的战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百姓大量死亡,加速西晋王朝的灭亡。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其办法是:选择“贤有鉴识”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本郡、本县的大中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散处在各地的士人,作出“品”、“状”,供吏部选官参考。共分九品,分别高下,故名。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此制到北魏河阴之变后,完全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坞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也称坞堡或壁垒。多择既有山林险阻,又可进行农耕的宜守宜农之地设置。坞壁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官职,大小坞壁又成为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的治所。北魏前期,推行宗主督护制,更全面地承认了宗主们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坞壁的合法地住。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三长代替了宗主;邻、里、党等地方基层组织也取代了大、小坞壁组织。
玄学
魏晋玄学是在东汉经学衰微、名教之动摇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潮。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估计,同时是糅合了儒家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
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自己查看)。随着佛教的传播,出现了玄佛合流的去世,此后讨论非有非无的复学逐渐取代本末有无的玄学,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月旦评
月旦评,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元嘉北伐
元嘉北伐,又称瓜步之战,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伐北魏之战,公元430年宋文帝率军北伐,结果大败,损失惨重。南朝军民被魏军屠杀掳掠,损失不计其数。而魏军虽然也大伤元气大伤但是损失却比刘宋要小很多。至此,北强南弱的态势更加明显。
河阴之变
是公元528年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而得名。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
简答题
1.南朝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
门阀经济实力的削弱。由于南朝时期家族关系的变化,门阀大土地所有制也由宗族所有向家族所有转化,财富的分散和封建依附关系的削弱,使门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魏晋以来,门阀长期拥有政治特权。到了南朝,士族虽然夸耀门第,自视清高,但实际上已经腐化堕落,成为社会的寄生虫,逐渐丧失了统治能力。于是庶族出身的人便以武职为升官的阶梯,在立了军功、掌握军权之后,进而取得政权。刘裕出身寒门,掌权后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军政实权,重用寒门 。宋、刘、梁、陈四朝,军政实权,均由寒人掌握,门阀士族独揽朝政的局面被打破。侯景之乱中,京都大族被消灭殆尽。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1)经济方面。第一,推行均田制。太和九年(485年),遣使“均给天下之田”:即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良人。丁牛一头,受田30亩,限4牛。土地宽余之处露田可加倍或加两倍授与。受田者年老或身死,则要给国家交还露田。受露田的男子又给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人5亩,奴婢依良人。桑麻田皆为永业,可世代相传,并可买其不足,卖其所余。地方官于任所授给公田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县令、郡丞各有差。罢官者还田,新任者继受,严禁买卖。由于均田制并未触动大土地私有制的封建性质,故拓跋贵族和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大肆兼并并未止息,农民受田不足相当普遍。但由于均田制的实行,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增加了北魏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拓跋族内农、牧业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其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变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北魏初年,为了拉拢和争取拥有大量荫庇户的豪强地主和世家大族,便把他们封为宗主,用以督护所属民众,是为宗主督护制。孝文帝于太和十年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分别设立邻、里、党长。不但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变九品混通制为新的租调制度。九品混通制是北魏初年在宗主督护制推行时的一项赋税制度。即按每个宗主的财产多寡,分为九等,按等征税。实行三长制后,孝文帝即颁布了新的租调制度:即一夫一妇调帛一匹,纳粟二石,另外,十五岁以上未婚者4人,奴婢8口,耕牛20头,并纳一夫一妇租调。由于曾被荫庇的大量民户从宗主督护制下分离出来,纳税户比前大大增加,故国家的财政收入亦有增长。〖JP〗
(2)政治方面。第一,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由于北魏初年的首都平城,地处偏北,土地瘠薄,交通不便,又是拓跋贵族聚居之地,保守势力很大,对推行改革不利。于是,孝文帝遂于太和十七年(493)借口南征南齐,遂率军迁至洛阳,并下令定都于此,并先后平定了保守势力的多次叛乱,有利于改革的大力推行。
第二,改革官制。北魏初年的官名“皆拟远古云鸟之义”,不仅质朴,且带有图腾余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遂模仿两晋南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新的官僚机构。
第三,改革律令。孝文帝曾于太和十六年颁定新律。新律不但律文简省,而且删去了旧律中的一些残酷而又落后的刑法,在我国法制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社会风俗方面。第一,禁胡服胡语,倡导着汉服,说汉话,用以消除鲜卑族和汉族在服饰和语言方面的隔阂,为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创造条件。
第二,改革丧葬风俗。孝文帝迁洛后曾下令:“迁洛之人,死葬河南,不得北还。”,改变了鲜卑族原来身死要归葬祖茔的旧习。
第三,改姓氏。太和十二年(496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一律改为汉字单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等。
意义:第一,使北魏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九品官人法推行的背景、内容及效果。
4.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
1)战乱相继,政权更替频繁。
2)门阀士族把持政权。
3)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4)民族融合大大增强。
5)文化成就辉煌。
5.玄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及代表人物。
正始玄学(约240-249年)以王弼、何晏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用道家思想解释《周易》。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
竹林玄学(约255-262年)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哲学上
嵇、阮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嵇、阮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
西晋玄学(约263-316年)以裴頠、郭象为代表,构成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玄学仍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由贵无派发展到极端,使当时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谢鲲等人,继承嵇、阮思想中颓废的一面,嗜酒极欲,追求表面形迹上的放达。这种放浪形骸的拙劣模仿完全窒息了玄学贵无派在思想上的创造力,使它走向没落。二是沿着向秀的思想发展为裴頠和郭象的崇有论哲学。裴頠(267-300),裴秀之子,作《崇有论》,指斥时弊,批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气,重新肯定名教的作用。
东晋玄学(约317-420年)以张湛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时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进一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因此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便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东晋以后,玄佛合流,般若学各宗大都以玄学语言解释佛经。因此,讨论非有非无的佛学取代了讨论本末有无的玄学,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隋唐五代
隋代三省六部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六官制,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制。朝廷的主要职掌在三省六部。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
部)、度支(后改户部)、工部共六个朝政机构。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彼此各有所职,分掌国家大政。内史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门下侍郎。内史、门下二省设在宫内,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宫廷保卫,其亦有谏诤及匡正皇帝过失之责。尚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仆射,是朝政的总管。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分别掌管国家曰常行政,并参议朝政。除此以外,中央官制内另有较次要的秘书省、内侍省分掌政务,另又有御史台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此外还有十一寺作为朝廷事务的执行机构。隋唐以后各朝官制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
甘露之变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谋诛宦官而失败的一次事变。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等本想以观看甘露为名,将宦官诱至金吾仗院,一举而歼灭之,但计划失败。宦官退到含元殿,迫使文宗乘软舆入内宫。朝臣中很多被牵连而死。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列几乎为之一空。从此宦官更加专横,凌逼皇帝,蔑视朝官,文宗因此郁郁而死。
隋朝大运河
为了巩固政权,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从已经成为富庶地区的江南运转物资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以及满足隋炀帝巡游作乐,隋开通贯通南北水路的大运河。隋朝开运河始于文帝时期,当时引渭水从大兴城到达潼关,长三百里,名广通渠,转运关中物资。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其工程共分四段: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江南河。大运河开通后,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统一,促进经济
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两税法
中国唐代中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唐玄宗开元年(713-756年)后,经过安史之乱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天下户籍久不更迭,土地买卖兼并之风日盛,贫富两极日益分化,农民失地逃亡严重,均田制名存实亡,租庸调失去存在基础,旧的税制流弊日甚。德宗继位(780)后,采纳宰相杨炎建议,改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内容:
(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将各种捐税合并。
(2)课税主体不分主(当地土著户)、客(外来户),“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行商由所在州县征收,负担同固定居民均等。
(3)实行按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唐代以前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其田亩之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垦田应纳钱谷总额分摊到各州县,按各户贫富等级缴纳。课税物品,原则上户税征钱,地税征米粟,实际缴纳时,以钱计税,折钱纳物。收入体制对所征两税按“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分配,成为以后赋税史中“起运”、“留存”制度的雏形。
(4)纳税期限分夏、秋两期缴纳,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5)课税原则为量出为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按资产定户等,地主豪商勾结官府降低户等,转嫁税负; 以
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进行分摊,但旧额多已失准,难于保证负担合理; 户等三年一定,不能适时调整; 以货币计税,人民于纳税以外,还要承受以物折钱的损失。
意义:
(1)此法把租庸调和各种杂谣、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人,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2)此法规定官僚、贵族、客户、不定居的商人都要纳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又此法规定按土地资产的多少征税,比租庸调不管居民有多少土地资产,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样的一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
(3)此法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两税法的创建,标志着一种新的税制的开始,它奠定了明、清税制的基础。
“二王八司马”事件:称永贞革新
是唐顺宗时发生的反对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永贞元年(805)正月,顺宗即位后,叔文、王任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哗、陈谏、凌准、程异等十人,着手进行改此削弱宦官的势力。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韦皋、裴均(荆南节度使)、严绶苜度使)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宦官得势后,“二王”即,王任病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主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府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作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以农民授田为前提,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唐高中至玄宗时,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废弛,大批农民破产或逃跑。破产农民无法备甲杖,府兵制也无法施行。随着内外战争频繁,对兵力的需求日增。于是旧有的三年轮换制遭到破坏,士兵参战时间长,于是就影响到农业生产。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善,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两百年。
羁糜制
针对异域归化或者内附民族所实行的一种特殊管理方式。中央以一种相对松散的宗藩关系为基础设计制度,来维系王朝的政治统一。这种制度一方面把内地的行政体系推广到边疆,建立不同于边疆民族原来的行政机构,但又照顾了当地风俗民情,职官世袭,保持原来的部落组织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变。它是唐王朝对于边疆地区采取的一种高度自治的开明统治方法,曾切实有效地理顺了中原与边疆的名族关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从历史高度看,唐代羁縻州府是秦汉以来“以夷制夷”政策的发展,并且形成一套完全的制度,也为以后宋、明王朝的边疆地区行政设置所仿效。
《士族志》
唐太宗执政不久,下令修《士族志》,将当今皇族和外戚列于最高地位,而后才是关东传统大姓。他这样强调皇家的尊贵,扩大了唐政权的社会基础,旧门阀势力的影响虽在,但毕竟又受到了一次沉重打击。此外,唐太宗对少数族采取友好的政策,开创了邻近各国
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加上唐朝自身文化建设文化的很多建树,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极有影响的强大的帝国。
将《氏族志》改为《姓氏志》
为了提高武氏的社会地位,拉拢中下层官僚,武则天主持修撰了《姓氏录》。《姓氏录》规定以现有官员的品秩为准,凡五品以上者,不论士庶一律收入;凡为品级的士族,则一概排斥在外。《姓氏录》修成以后,不仅后族武家列为一等,而且凡当朝五品以上者都升为士流,继续了贞观修《氏族志》“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的精神,扩大了政权的基础,使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进一步受到打击。
昭武九姓
所谓“昭武九姓”就是粟特人,原址生活在中亚核心地带的众多小邦,主要有康、石、安、曹、史、米、戊地和火寻等国,因早起出自中国西北的昭武城而得名,皆属祁连山下的月氏人。他们本为草原游牧民族,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数百年来经营东西贸易,养成了善于经商的习性。从南北朝开始,生来经商的粟特人就大量来华贸易。到7世纪上半叶,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势力扩张到中亚,逐步吞噬河中地区。于是失去家园的粟特人大规模动迁,成为大唐帝国的臣民。
“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叛、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不睦、内乱,所谓“十恶”都是直接危及君主政权,统治秩序和严重破坏伦常关系的重大犯罪行为。唐律规定:犯十恶者,“为常赦所不原”。
“八议”
对八种特权人物犯罪可优待,即所谓“八议”。“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且明确规定:“诸八议者,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但“其犯十恶,不用此律”。
实录
即皇帝在为时的大事记,主要依据以上三种文献,以编年为体,如实记录其时的军政大事,经济措施,自然灾祥,社会风俗等,最早是南朝的《梁皇帝实录》,由唐开始每位嗣君即位,必赦史臣撰修前朝实录,沿为定例,至清末光绪朝止。一实录和日历等史撰为基础,由史馆编撰纪传体的当代国史。
起居注
由门下省的起居郎在皇帝身边,“录天子言动法度,以修记事之史”。由中书省起居舍人,“掌修记言之史,录天子之制诰德音”。其体例是“以系日,以日系月,以时系年”,按时间顺序,广泛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和皇帝有关的军国大事。
禅宗
其始祖是天竺僧人达摩,但真正的创世人是禅宗六祖,南派开宗慧能提倡“顿悟”始盛于唐中期,因其教法不用果世修行,也不 用繁琐的哲学思辨,颇受中国文人学士的欢迎,同时由于朝廷的扶持和慧能弟子在各地的大力宣扬,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流传极其广泛,禅宗是中国佛教本土化最成功的一个范例,后来成为中国佛教中的主流宗派。
“三夷教”
摩尼教、袄教、景教都发源于波斯,它们东渐中国,在隋唐时期影响巨大,被并称为“三夷教”。
刘知几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20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成系统的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著作,完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书多有精要之义:
1.提出史家三长论,认为写史之人应该具备才、学、识三长。
2.深入剖析史著源流,下叙各体史书的衍化流变,深刻揭示其产生背景及长短得失。
3.科学划分史书体例,在区分正史和杂史的基础上,将正史以记言、记事等特点分为六家,又以纪传、编年的写法分为二体,再将杂史分为偏记、小录、家史等10种体裁。
4.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及其选拔途径,尖锐指出官修史书的五大弊端。
5.准确评价纪传和编年的得失,指出撰写史书的四大“必须”:题材必须严谨,断限必须清楚,叙述必须明晰,取材必须详略得当。
6.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抉择,强调广泛搜集和严格鉴别史料是撰史的基础。
7.在撰史的方法和技巧上,主张文约事丰,语言通俗,反对过度雕饰。
8.对历史人物的取舍和评价,认为必须兼重正反两方面史料。
9.修史态度上,强调善恶必书,直笔写史,反对阿世取容,曲笔掩过饰非。
关陇贵族集团
所谓关陇大族,指的是自北魏以来在北方特别是在关陇地区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一个军事贵族集团。关陇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影响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建立隋朝的弘农杨氏即属于这一集团,隋建立以后,虽然为了加强重要集权,在政治上注意打击门阀士族势力,但还是极力维护关陇集团的原有地位。隋文帝为了维系关陇大族的政治利益,保持核心力量的稳定,基本上保留了北魏原来的上层官僚队伍。显然武川系军事贵族构成了隋朝的政治核心。唐初,关陇集团在政权中的主导地位仍然没有受到大的触动。
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他们都进行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简答题
1.隋唐两代均田制的差别。
①是从北魏到隋文帝,妇人都受田,而唐代除了寡妻妾为户主外,妇人不受田。
②唐代不再给奴婢和耕牛受田,不仅说明唐代奴婢数量大大减少,而且官员由于永业
田、职分田和公 田的增加,不必再通过奴婢和耕牛的途径来扩大受田数量。
③钱袋没有而唐代有僧道受田,说明由于佛道发展,寺观占田的现象比较普遍,寺观经济获得很大的发展,政府只得从法律上对既成事实加以承认。
2.两税法的主要精神、历史作用及弊病。
主要精神作用见名词解释
弊病:①两税法以“量出为入”作为征收赋税的标准,实际使税额不断增加。
②由于政府不能按照地亩和家资一定收够所需要的税额,于是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使当初的“租用杂徭悉省”成为一纸空文。
③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布帛交纳,结果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
3.唐代宦官专权的发展过程及宦官专权的基础。
过程:①唐初,宦官人数不多,且受限只管宫内事物,不得参与国家政治。
②武则天集权于内廷,以牵制外朝的功臣宰相,内观用事开始增多。
③中宗复位后,韦后当政,极力扩大内朝权力,发展阉人势力,还开唐代宦官监军之先河。
④唐玄宗为消灭韦后势力,曾利用宦官高力士,后来对之极为宠信。
基础:①掌管禁军
②执掌机要
4.唐代几个重要的使职系统。
①宰相制度的使职化,中唐以后分割中书省拟诏出令权的翰林学士,实际也是使职。
②以节度、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军政制度的使职化。
③以盐铁转运、度支、户部三司使为中心的财政制度的使职化。
④以神策军中尉为首的监军使,以枢密使为首的内诸司使等由宦官充任的特别使职系统。
5.唐中后期藩镇势力集中的几个地区。
①河北的安史旧部②西北西南的边缘藩镇③中原一带的新设节度使④东南地区的藩镇
6.隋唐五代的历史特点。
①结束长期分裂局面,海内重归统一。
②由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稳定和激发了小农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社会经济繁荣。
③忧郁隋唐实行开放和包容政策,使得中国文化在此时达到一个光耀古今的辉煌期,成就斐然。
④隋唐帝国有充分的自信心,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⑤按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期”理论,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转型期,当时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宋辽夏金
澶渊之盟
“高梁河之役”和“雍熙北伐”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失去了收复幽云诸州的信心,从此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辽兵则不断南侵。1004年九月,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军队大举南下,遭到沿途北宋军民的抵抗,只攻下少数城池。但因为北宋政府没有统一的部署和指挥,各城孤军作战,于是契丹乘虚深人,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又名澶渊,在河南濮阳西南)附近。消息传到开封,朝廷惊慌失措,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力劝宋真宗亲征。当宋真宗和寇准一行同往澶州途中时,契丹大将萧挞览在前线被宋军埋伏的床子驽射死,契丹士气大挫,加上孤军深人,开始有议和之意。
宋真宗抵达擅州后,虽鼓舞了宋朝军队的士气,但他急于议和,于是与辽朝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和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澶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进人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
绍兴和议
建炎四年(1130)后,金军集中主力向陕西南部进攻。吴玠、吴璘兄弟率领宋军坚持抗战,取得了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之东)和仙人关(大散关西南)大捷。
1134年,岳飞率军收复了襄阳等地。韩世忠在扬州西北的大仪镇打败金兵,驻军淮南。1136年春,刘光世、张俊进军淮上;岳飞则进驻襄阳(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多次发动反攻。
1140年,金朝发生政变,兀术掌权,对南宋发动进攻。但金军遭到各路宋军的抗击,如刘锜在顺昌(今安徽阜阳)取得大捷。六月下旬,岳飞大举北伐,逼近开封。在郾城(今河南郾城)会战中,岳飞给金军以重大打击。与此同时,北方义军纷纷响应。但宋高宗统治集团惧怕大将久握重兵,危及自己的地位,遂命令各军撤退。
宋高宗、秦桧等人为了议和,解除韩世忠、岳飞等将领的兵权。同年十一月,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其一,宋向金称臣;其二,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其三,宋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和议签定不久,宋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和岳云、张宪,制造了宋代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因有伍长(击柝),什长(执旗),谋克(百夫长),猛安(千夫长)。最初是单纯的出猎组织,后来变成平时出猎,战时作战的组织.随着女真族社会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1114年改造原有的组织,突破了血缘关系,规定以户为计算单位,以三百户为一谋克,设百
夫长为首领。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称为猛安谋克户),它是女真族的基本社会组织。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度正式创立形成是在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之时。金太祖、金太宗时代,通过扩充加强猛安、谋克制的办法,来经营新占领地,同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到世宗时代,贫富差距出现,战乱之苦、劳动力短缺等原因,致使猛安谋克制名存实亡。
斡鲁朵
(即行宫)原指由皇帝、后妃或亲王巡行时居住的毡帐,后引申为行宫,、官衙。它兼有办事衙门,安全保卫、承应日常役使以及“置宫卫,分州县,析部族、设官府、籍户口、备兵马”等功能,是由皇帝、贵族等个人掌管的政治经济军事机构。
投下军州
又称“头下军州”,是辽国诸王、公主、外戚、大臣为安置征伐所得俘虏和奴隶而建的“私城”。其中农耕者要想所居贵族纳实物地租,同时向辽朝政府交纳课税。
均输法
为了满足皇帝和中央机构消费,让总管东南南、浙、荆、淮六路财赋收入的发运使,详细了解六路物资的生产和开封的需求情况,在采办上供物货时“徒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既保证朝廷所需物质的供给,又减轻政府的财政支出和人民的转运负担。
免疫法
废除原来让百姓按户等轮流当差役的办法,改由官府雇人充役,然后按户等高下征收
不等的免疫钱,岁夏秋两税交纳。交役钱时,另交二分,称“免役宽剩钱”,以备荒年不征役钱时,可雇役之用。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等,要按同年等户的半数交纳“助役钱”。这样,即可让乡户返乡务农,又令政府增加一笔收入。
方田均税法
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清丈土地,按土地肥瘠确定等级,登记注册。均税就是以方田结果为依据,均定税额,以防止豪强隐漏田税,增加政府田税收入。
庆元党禁
宁宗即位,赵汝濡定策有功,升任枢密使和宰相,执掌朝政。拥立宁宗有功的韩侂胄,只升为观察使,和赵汝濡内争激烈。
韩侂胄为了进一步打击政敌,遂声称有一个以赵汝濡、朱熹为首的道学家朋党,为“逆党”,称道学为“伪学”。庆元三年(1197)八月,宁宗下诏申严伪学之禁,凡道学中人,不许参加科举,不许担任官职,甚至焚烧道学家著作。又设“伪学逆党”党籍,包括赵汝濡,朱熹以下59人。
嘉定议和
史弥远于嘉定元年(1208)与金朝签订了嘉定和议。
和议规定:金宋由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由20万两、匹增加到30万两、匹;南宋交给金军犒劳银300万两;南宋把韩侂胄的首级献给金朝,金朝则从淮南等地撤军。
金朝在议和中,不惜以韩侂胄的首级交换淮、陕之地,一方面是因为金朝力量有限,已不像过去那样对南宋具有相当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再有人起兵北伐,借此警告南宋朝臣。史弥远为了满足金人,不惜伤及国格,开馆区韩侂胄之首以奉送敌人。
天书奉祀
宋真宗听王钦若的谗言。进行了劳民伤财的 “天书奉祀”。
①天书下降:宋真宗自称曾于景德四年(1007)十一月梦天神下降,于是在朝元殿建道场等候。
②泰山封禅:封禅泰山,是帝王祭祀天地的重大典礼,大中祥符元年(1008),下诏封禅
③西祀汾阴:大中祥四年(1011)宋真宗率大批人赴河中府,进行西祀行动。
南北面官职
北面官是在契丹氏族部落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保留较多部落联盟制的痕迹。北面官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北枢密院,也称契丹枢密院,长官有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事,南院枢密副使。又设南北二宰相以总理契丹等各游牧部族的军、政和游牧事宜,长官为南、北府宰相。
南面官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南枢密院,也称汉人枢密院,长官有南院是迷失、同知南院枢密使事、南院枢密副使等。南院下设吏、户、兵、刑、厅五房,分管各部事,兼有唐代尚书省的智能。中书省是南面官中的又一机构,长官为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
唐宋变革期
简答题
1.五代政治有哪两大祸患?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北宋初采取了哪些措施?
两大祸患:一是心腹之患,即禁军。二是肢体之患,即藩镇。
心腹之患:①分散兵权,把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三衙握兵,临时遣将统兵,三者均不能拥兵自重。
②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校阅,不断选拣各地精兵进入禁军。
③制定“更戌法”,士兵三年一轮替,以免将领与士兵形成私密的关系。
肢体之患:①“剥夺其权”:剥夺节度使的司法审案权,命出中央;以文臣担任知州县,他们听命中央,敢于抗衡节度使;在州府设置通判,行州府之政,含监察节度使之意;州县直属中央管理,罢节度使领州县之权。
②“制其谷钱”:设转运使掌一路之财,由通判掌一州之财,州的财政盈余全部上交中央,使节度使失去财权。
③“收精其兵”:将各地方厢军中的精锐之士,通过拣选,不断集中充实到禁军中来。厢军战斗力薄弱,待遇差,无法和中央军抗衡。
2.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明黜陟:针对官员迁升只讲资历年限、不问政绩如何的磨勘旧制,提出对于官员严格考核,按政绩优劣分别升降。
②抑侥幸:限制官员恩荫子弟为官,防止官僚子弟滥进。
③精贡举:改革科举制度,进士除诗赋外还需考策论,以选拔真才实学之士。
④择官长: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甄别、选拔和监督。
⑤均公田:平均分配外官职田,令官吏收入足以养廉。
⑥厚农桑: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各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粮食产量。
⑦修武备:募强壮之士为卫兵,三季务农,一季教战,增加军力,节省军费。
⑧减徭役:合并县邑行政机构,减轻民众的徭役负担。
⑨覃恩信:朝廷免除多年积欠的赋税,地方官执行要取信于民,有违者依法惩处。
⑩重命令:国家令出必行,各级官吏务必认真遵行有关法令条文。
3.宋夏之间的几次大规模战争及天授礼法延祚和议,为何西夏获胜还要议和?
4.宋朝中央权力运转机制的变化。
①第一阶段:即元丰改制前的北宋前期,实行分散事权的管理机制和彼此限制的约束
机制。
②第二阶段:即元丰改制后的北宋后期,撤销了中书门下的三司,将其职权分归中书、门下二省极其尚书省有关部、寺、监,仅保留了枢密院。
③第三阶段:即南宋时期,继续进行中央行政管理新、旧机制的转换工作。
5.为了为何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宋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分割考官权限。考官为临时差遣,朝廷委派权知贡举一两名。为分割事权,又委派权同知贡举二至三名,使之相互监督制约。
②“锁闱”(锁院),即主考官在考选期与外界隔离,杜绝请托,为一个月。
③试卷“封弥”、“誉录”。
6.宋代监察制度。
元
《蒙古秘史》
原书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是一种记蒙古族起源,成吉思汗家庭,蒙古早期社会,蒙古向外扩张等内容的蒙古人自己的著作。原作已佚,现仅存明初四夷馆的《元朝秘史》,共分282节。除汉文译文之外,还有蒙古原文的文字标音本,可以据此正确地了解恢复原文,它与《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并称蒙古民族三大历史著作。
南坡之变
至治三年(1323)英宗下令追查铁木迭儿生前贪赃巨案,并处死一批与之有牵连的同党,追夺其官爵封赐,籍没其实。以御史大夫铁失为首的权臣惊恐万状,遂密谋刺杀英宗,八月五日,英宗、拜住自上都南返30里的南坡驿驻被杀。英宗是元朝中期难得的以为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新政也因此而夭折。
廷祐科举
由朝廷派官任投下达鲁花赤,降诸王投下所任命者,为副达鲁花赤,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史称“廷祐科举”。
怯薛军
初建于成吉思汗即大汗位后,元朝建立后依然保留,用以充任列值禁庭的保卫侍从。他们备受优待,成为元朝高级军政官员的主要来源。
回回
蒙元时期大批回回人到中原聚合,元代的回回人,主要来自阿拉伯、波斯和信封伊斯兰教的突厥系各族。来华回回多为军人、工匠,也有达官贵族。回回人对伊斯兰教笃信不移,回回聚居区有政府专门设置的回回哈的司,由哈的司大师领之,管宗教及回回人的诉讼事务,伊斯兰教是维系回回人的纽带,它使回族文化共同体在元代进入形成阶段。
《农桑辑要》
由元政府司农司编写,反应了从6世纪到13世纪末中国植物栽培技术的进展,总结了13世纪以前农业生产经验,保存了大量古农书资料。此书被“刊行四方,灼有明效”,是向各地劝课农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性读物,影响基至于朝鲜。
蒙元史
蒙元史包括大蒙古国史和和元朝史。
大蒙古国史从1206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于漠北,历时54年。元朝史从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到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退出大都(今北京),共计97年。
红巾军
简答题
1.蒙元时期的历史特点。
①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
②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帝国。
③推行行省制度。
④兼容并蓄,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汇。
2.元英宗新政。
①任用大批汉族人士,改善朝政。
②颁布《振举台纲制》,提倡“举善荐贤”,选拔人才。
③罢冗官,使一批有劣迹的蒙古、色目官僚去职。
④推行助役法。民田百亩抽三,以岁入助役,减轻农民徭役负担。
⑤颁行《大元通治》,使政令统一,各级官员都要遵循政法制法程。
3.脱脱更化政策。
①恢复科举取士,大兴国子监,置宣文阁,开经筵,为皇帝遴选儒臣选讲经典。
②恢复太庙四时祭,强调和重视传统礼仪。
③被害被贬的诸王昭雪或复位,以调整蒙古贵族集团的内部关系。
④开马禁、减盐额、 蠲负逋,减轻人民的负担。
4.元初的重农政策。
①在中央建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劝农司,负责指导、督促各地农业生产,并以“户口增,田野肥”作为考课史官政绩的主要标准。
②严禁乱占民田为牧地,清理豪贵侵占的农田,按籍归于民。
③保护劳动力,不得变良民为奴婢。同时召集逃亡,鼓励开垦荒田。
④大力开展军民屯田。对农民减免税租,设置粮仓、常平仓,以赈济灾民,储备种子。
⑤兴修水利;编辑大型农书《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5.元代汉化迟滞的原因
①蒙古族在进入中原以前从事比较单纯的游牧、狩猎经济,对汉族地区农业文明几乎全无接触和了解,认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接受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困难。
②蒙古建国后除汉文化外,还收到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乃至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对本土文化比较贫乏的蒙古统治者来说,汉文化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药房。
③尽管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已经分裂为元王朝和四大汉国,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元朝在名义上还是蒙古世界帝国的一部分,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存在着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这就是元朝统治集团仍不能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明
朝贡贸易
一种形式上的宗藩关系,各国依旧保留自己完整的国家机构,在内政上也一般不会收到中国的干预,仅仅要求各国向中国君主称臣纳贡。朝贡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理想的国际体系,既包含政治外交也有经济贸易。
明太祖要求海外诸国一如既往往朝贡臣服,以维护天子的至尊地位。设立市舶司于同上口岸,是负责检查出入传播、收取关税、管理进出口贸易等对外事务的专门机构。明朝向周边国家和已知地区派出使团,宣扬国威,建立友好邦交,取得了周边环境的安全保证。
票拟
明 清 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票拟权力的获得是明代内阁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票拟制的实行,使内阁制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参与朝政的权力。从决策程序上看,内阁制通过拟旨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皇帝的抉择。
八股文
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矿监税使
明神宗时,皇宫内的奢靡之费日渐膨胀,政府财政濒临绝境,神宗听信奸人的怂恿,万历(1596)派大批宦官当税使、矿监,四处课敛诛求。
矿监掠夺多以督民开采、坐地分成或包矿的方式,税使则采用重征迭税、增加征税对象名目、包税等方式,为皇室敛曲大量财富。
矿监税使造成大小商贾、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侵害大众特别是市民阶层的经济利益与人身权力,妨碍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严重损害了正常的国库收入,必然遭到包括上层官僚地主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激烈反抗。
东林党
东林党源于无锡人顾宪成在东林学院的讲学。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使东林书院逐渐成为在朝官员声誉、行动有重大影响的政治舆论中心。随着东林名声大振,以东林学院讲学者为代表的朝廷内外正直的士大夫官僚,便被政敌称为“东林党”(与其相对立的是宣、昆、齐、楚、浙五党)
三司六道
指的是明代付出行省中书省后,所设的省级行政组织及其派出机构。
“三司”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掌一省的行政、监察司法及军事权力。三司是明代开创的一种新的省级体制,三权分立,分别向中央负责。彼此制衡,难以形成合力,使地方力量不致坐大。
“六道”是布政司属官左右参政、左右参议和按察司属副使、莶事,它们分掌属于布政司和按察司的派出机构分守道,分巡道。相互补充和制约。
士绅
1.明代宦官干政的几种形式。
①皇帝怠政厌之时,往往把批红之事交给太监,疏于过问,为太监窃权提供了方便。
②作为日夜随侍皇帝左右的近幸,宦官常以言行影响皇帝的态度。
③利用宦官沟通内、外廷的方便,以欺瞒手段从中作弊。
2.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①监察范围大。
②监察系统纵横设置的完备及运行时机制的严密,超过前朝。
③监察官员最为皇帝的耳目,受委寄深而权威,充分体现了以内制外、以小制大的君主驾驭之术的成熟。
④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监察严密之目的,只在于巩固和加强皇权。
⑤明代监察制度虽严密,但明中叶以后,随着政治日渐败坏,言官监察之权在事实上亦日渐消弱,言官在很大程度上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明代家族制度的特点。
4.晚明党争及其影响。
过程自己看。
影响:①它是晚明政治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此前通知阶级内部的争斗即使一时间十分激烈,但人去事移,晚明党派争则历朝四犹不止,实为明代所仅有。
②在名当中,东林虽志在重现清明之政,但由于对方实力不弱,加上政争自身的规律就是彼此攻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此党派恶化了政治气氛。改善没有帮助。再加上邪恶势力的猖獗和得志,因此党派恶化了政治气氛。
③党派唤起了普通百姓参与政治的意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