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小学 语文 科第 六 册教案设计
(20XX-20XX学年度下学期)
课题:1.古诗三首 教学 内容 简析 学生 学情 分析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具学具及教师 《绝句》一诗主要描绘了在初春灿烂的阳光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 诗人用笔简洁而细腻,具体而生动地将初春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 《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主要描写了画中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衢道中》一诗主要写了初夏时节诗人在三衢道中所看到的宁静景色和听到的清脆鸟鸣,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对于进入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由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都并不陌生,因而课文学习起来相对而言难度不大,而且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与以往不同的是,因为学生是在读中感受大自然,所以要用心揣摩作者观察描绘事物的方法,并初步领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意境中的重要作用。 课型: 新授课 任课 XXX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感情。 难点:感受诗歌所营造的美好意境。 多媒体课件;搜集三首古诗作者的资料 课时 3课时 多媒体应用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鸳、鸯”2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同时能够默写。 3.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春景的美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学习 1.谈话创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那好,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一起去看看春天的美丽景色吧(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课件出示几幅春天美景图,学生观图感知春景之美)。
精品资料
教师活动 2.指名说说观图感受,教师适时引入:人们都喜爱春天,画家将春色绘进了美丽的图画中,音乐家为春光奏出了一支支优美的乐曲。古往今来,还有很多诗人则写出了一首首赞美春天的诗歌。 你们听(配乐朗诵《绝句》)!孩子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诗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经典名作(板书:绝句)。 3.引导学生简单交流对诗人杜甫的了解,教师补充出示(唐代著名大诗人,有“诗圣”之称,与诗人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二、初读探究,感知诗意 1.过渡引入:同学们,要想读好这首有趣的诗歌,我们必须首先准确认读诗歌中的生字。看,调皮的生字朋友来了,快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吧。 (1)课件出示生字“融、燕、鸳、鸯”,指名朗读,教师适时提醒他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重点提醒“融”读后鼻音,“鸳”是整体认读音节,同时补充出示“鸳鸯”的图片,并简单介绍(鸟,外形像野鸭而较小。雌雄多只或成对生活在水边)。 (2)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方法: 生:因为“鸳、鸯”在一起时是一种鸟的名字,所以两个字都有鸟部,而上半部分体现了两个字的读音。 师:你这是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方法识记生字的,非常不错! 生:我觉得“燕”可以用顺口溜的方式记 住------“廿”在上头,“北”中添个“口”,“四点”下边走。 师:你运用了形象识字法,读着读着我们就准确记住了“燕”这个字,谢谢你,你真棒! (3)指导书写生字,教师重点强调”融”字的左下部分易错的地方;“燕”中间部分的“口”要写得偏小,下面的“川”不能写得太散了,要注意后面三点的方向一致;“鸳、鸯”两个字上半部分都要写得略扁,把下半部分的“鸟”盖住,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强调提醒。 2.出示诗歌,引导学生将生字带进诗歌中再次 学生活动 指名说说观图感受 学生简单交流对诗人杜甫的了解 师生互动 学生交流自主识字方法 学生自主描写生字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精品资料
教师活动 进行朗读。注意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1)指名朗读诗歌,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注意提醒读准朗读节奏(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引导学生再次进行诗歌朗读练习。注意读中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感。 3.细读诗歌,试着借助画面感悟诗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借助课文中的注释或是请教同学、老师进行理解。 (1)与同桌交流自己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对诗歌大意的感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词语“迟日、泥融”等词语的意思,并简要补充部分词语的意思(江山:江河和山岭,借指国家)。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歌 (3)引导学生再次研读诗歌,借助课文插图想一想:这四句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敦师根据学生的思考、回答归纳板书(景物: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动物:燕子、鸳鸯)。 4.再读诗歌,展开想象:诗歌画面中的这些景物各自都具有怎样的特点?试着用诗歌中的词语来概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丽、香”感受自然景物静态之美,抓住“飞、睡”两个词语体会鸟儿的动态之趣(补充板书:静态 动态)。 5.课件再次出示美丽的画面,教师激情小结:多美的春天呀!温暖的太阳此时正照耀着大地,和煦的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出醉人的芳香。勤劳的小燕子正在忙着衔泥筑巢,可爱的鸳鸯卧躺在温暖的沙地上美美地睡觉。祖国的山河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呀!来,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再读一读这首诗歌。 6.指导朗读,教师再次激情范读,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可以边读边配上有趣的动作。 7.指名感情朗读,并试着进行背诵,学生齐背。 三、拓展延伸,感悟诗情 1.过渡:诗人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孩子们,诗中的自然景物和动物成了这种 学生活动 指名朗读诗歌 学生再次进行诗歌朗读练习 同桌交流自己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学生汇报对诗歌大意的感知 学生再次研读诗歌,借助课文插图想一想 学生观看课件 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可以边读边配上有趣的动作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精品资料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画面中的主角,它们有动有静,一定也给你们 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你们通过这些事物感 受到了春天大自然怎样的气息呢? 2.学生简单交流,教师归纳板书(春光景色美 学生简单交流 动物显生机),同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诗人对 春天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3.拓展学习: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描写、赞美春天的诗歌,同时让他们进行有感其他描写、赞美春天的情诵读。教师适时补充《春雨》《春晓》等,诗歌,同时有感情诵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诗人杜甫以及他的诗歌师生互动 《绝句》,并用自己优美的诵读表达我们对于春天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吧(全班学生再次配乐齐诵诗歌)。 1. 古诗三首 景物: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静态)春光景色美 绝句: 动物:燕子、鸳鸯 (动态)动物显生机
精品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惠崇春江晚景》。 2.认识本课“惠、崇、豚”3个生字,会写“惠、崇、芦、芽、短”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以及诗歌内容。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课件出示惠崇的《春江晚景》图,学生认真观看图画,并简要说说画面内容。 师:孩子们,睁大你们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们从这幅画中都看到了哪些事物呢? 生:我看到了几枝鲜艳的桃花开得非常好看。生:地上的小草嫩绿嫩绿的,体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生:我还看到了河里有几只鸭子正在快乐地游来游去。 师:经过你们的描述,这幅画一下子就充满了春天的美丽色彩。孩子们,其实你们看到的这辐早春图是北宋著名僧人惠崇的画作一《春江晚景》。 (板书:惠崇春江晚景)指导学生读准“崇”字的后鼻音、翘舌音,并能够正确书写“惠、崇”,提醒他们“惠”中间部分的横画右边还有一笔点画,且上半部分要写得略微紧凑;“崇”上半部分的“山”写得略小。另外,两个生字的横画都较多,书写时需要注意横画之间等距的原则。简单介绍惠崇(北宋有名的僧人,能诗善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便是为这幅画专门而作的诗歌。 2.师生交流对诗人苏轼的了解,教师补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所写的题画诗。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 学生活动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师生交流对诗人苏轼的了解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圈出生字 第 二课 时 教 学 过程
精品资料
教师活动 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之间相互检查自读情况,并进行正音。3.指名朗读诗歌,教 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注意指导读准“芦、芽、豚”三个生字的读音(同时再次指导学生识记、书写生字,重点提醒学生“芦、芽”两个字上半部分的“艹”都要略宽于下半部分) 4. 课件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停顿与节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学生齐读诗歌。 6.再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诗歌主要描写了惠崇《春江晚景》这幅画中的景物)。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诗人所描写的画中事物。教师板书:竹子、桃花、江水、蒌蒿、芦芽、鸭子、河豚。 三、深入探究,想象意境 1.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诗句,借助课文旁边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与同学、老师交流。教师巡视点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2.课件出示“蒌蒿、芦芽、河豚”的图片,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相关注释认识诗中所描写的几种事物(蒌蒿:草本植物。叶子背面密生灰白色细毛,花冠筒形。干的茎叶点燃后生的烟能熏蚊蝇。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常生活在 近海底层半咸水中有时也进入淡水区)。 3.学生交流对诗句大意的理解,归纳并串讲诗句意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到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来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息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4.再读并思考: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是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 (1)学生交流(描绘了一幅江景早春图,从桃 学生活动 同桌之间相互检查自读情况,并进行正音 学生读好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学生齐读诗歌 学生认真研读诗句,借助课文旁边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相关注释认识诗中所描写的几种事物 学生交流对诗句大意的理解,归纳并串讲诗句意思 学生交流 第 二课 时 教 学 过 程
精品资料
第 二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师活动 花、蒌蒿、芦芽等景物中可以感受到......)。教师适时再次展示《春江晩景》图,引导学生体会早春景物的特点(简单补充鸭子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春天到来与否感知最准确的特点)。(2)质疑:诗歌的最后一句是不是诗人从画中看到的(不是,这是诗人由画面生发的想象)? (3)想象体验:假如你现在行走在这如画的江边,在盎然的春意里,你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感觉春光 如此美好,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板书:喜爱春天、赞美春光。 5.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四、课堂小结 1.指名有感情地诵读并尝试背诵诗歌,师生点评(注意处理好诗歌情感以及节奏等)。 2.教师小结:苏轼真不愧是宋代最著名的诗人,一首题画诗都能够写得如此生动鲜活,读后让人如同身临其境。同学们,课下多搜集一些他的其他诗歌,读一读、品一品,感受一下大诗人的美好情怀。 学生活动 学生体会早春景物的特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指名有感情地诵读并尝试背诵诗歌 师生互动 1. 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 竹子、桃花、江水、蒌蒿、芦芽、鸭子、河豚 (喜爱春天 赞美春光)
精品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生字“减”,会写“梅、溪、泛、减”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知诗歌大意,感受初夏季节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教师活动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过的两首古诗并进行熟练背诵,学生齐诵这两首诗歌。 2.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课最后一首古诗(板书诗题,注意提醒学生读准“衢”的读音,同时引导他们借助教材注释理解诗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人曾几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曾几,字吉甫,南宋诗人,自号茶山居士。箕诗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生动,咏物则重神似。)。 二、总结学法,自主研读 1.质疑交流:同学们,通过前两首诗歌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累积了一些有效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能简单交流一下吗? 生:我觉得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先把古诗读通顺,所以准确辨识每个生字的读音和字形。 师:是啊,理解诗意的重要前提就是读通、读顺诗句(归纳出示:读通诗句)。 生:熟读古诗后,我们还要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说一说。如果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请教同学或者老师。 师:这个方法非常好,由字词到句子再到整首诗歌,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大意啦(继续出示:理解诗意)。 生:我们还要体会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诗歌。 师:作文的最高境界是“文为心声”,诗歌亦是如此。诗人想借助诗歌表达自己内心怎样的情感呢? 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便不算真 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本课学过的两首古诗并进行熟练背诵,学生齐诵这两首诗歌 学生交流对诗人曾几的了解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第 三课 时 教 学 过程
精品资料
教师活动 正学会诗歌(出示:体会诗情)。 生:老师常告诉我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我们还要反复诵读诗歌,然后才能牢记诗歌。 师;对,诗歌的有效积累除了诵记之外,再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出示:诵读积累)。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试着感知诗句的朗读节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适时予以点拨、指导。 (1)课件出示诗歌,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教师提醒读准生字“泛”(不要读成了“乏”音),同时适时引导学生交流对四个生字“梅、溪、泛、减”的识写认知(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型结构......),并重点指导书写“溪”,提醒学生注意右半部分上面的三点以及中间的“幺”均要写得紧凑,下面“大”的横画则要写得稍长;“泛”右边“乏”的第一笔撤为平撇,下面的“之”整体成略扁之势;“减”右半部分的斜钩要写得舒展。学生根据教师的范写提示自主描写生字。 (2)教师范读诗歌(课件出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学生按照节奏再次练习朗读,齐读诗歌。 3.再读诗歌,试着借助注释及图片理解诗句的意思以及整首诗歌的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1)与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注意相互之间进行纠正、补充。 (2)课件依次出示诗句,指名说说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补充部分词语的意思(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日日晴:天气日日晴好;不减:并没有减少)。同时指名说说对诗句大敢的理解,并试着串讲诗意,教师及时予以补充(梅子黄透了的时节,天天都是晴明的好天气,我乘小舟沿看小溪面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清凉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树丛中传来儿声黄鹂的鸣叫,比来时更增添了许多幽趣)。 (3)学生在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朗 学生活动 师生互动 学生自主学习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试着感知诗句的朗读节奏 学生根据教师的范写提示自主描写生字 学生按照节奏再次练习朗读,齐读诗歌 再读诗歌,试着借助注释及图片理解诗句的意思以及整首诗歌的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指名说说不理解的地方 第 三课 时 教 学 过 程
精品资料
教师活动 读,并通过诗意及课文插图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4.质疑探究:这首诗歌主要描写的是哪季节? 想象你是一位画家,你将用怎样的色彩来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1)学生交流对诗歌李节的理解(夏季),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梅子黄时”明确诗歌所写的是初夏时节(五月份)。 (2)继续交流对诗歌画面色调的感知(绿...),教师适时聚焦“绿阴不减”体会初夏时节三衢道中茂盛蓬勃的绿色(板书:绿阴不减),同时从中感受初夏时节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板书:充满生机)。 (3)展开想象:在如此宁静的山路中,除了眼前所见美景,你还听到了什么?(板书:黄鹂鸣叫),同时引导他们继续想象如果自己此时正走在这样的山路中,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开心、舒畅......),教师归纳板书(意趣盎然),同时体会诗人对眼前所见及耳畔所闻的无限喜爱之情(补充板书:所见 所闻)。 5.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意境之美,并试着进行背诵练习。指名背诵展示,生齐背诗歌。 三、课堂小结 1.播放舒缓的轻音乐,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教师小结:大自然确实是充满生机的美好世界,同学们,课下再找一找其他描写大自然景物美的诗歌读一读、品一品,说不定你们也能够学会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美好自然的喜爱之情哟。 学生活动 学生在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朗读 学生交流对诗歌李节的理解 继续交流对诗歌画面色调的感知 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意境之美,并试着进行背诵练习。指名背诵展示,生齐背诗歌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师生互动 第 三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三衢道中 1. 古诗三首 所见:绿阴不减(充满生机) 所闻:黄鹂鸣叫(意趣盎然)
精品资料
教 学 反 思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光凭对诗句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还远远不够。因此,针对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必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作用,借助课文内容插图的形象再现,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从而保证了他们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美好春景的进一步感知,同时也真正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以及春天的喜爱之情。不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过于包办的现象,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胆进行自主品读感悟,所以导致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缺少了个性化的体悟,课堂上也没有展现出预想中的张力。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在更为自由的学习情境中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既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能提升其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