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中心校初中部李爱云 2008、04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重点]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回忆童年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幼时记趣》)这些作品中对童年的描写都是欢喜的,天真的,充满孩子气的。 二.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三.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在贫病交迫中依然
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 四.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五.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1.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她的童年生活)
2.主要人物是谁?各自的年龄有多大?(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了,“我”四五岁)
3.地点在哪儿?(祖父的后花园)
4.能大概看出是在什么季节吗?从文章的哪里得知?(春夏;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
5.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6.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机勃勃、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自由) 六.精读课文,思考:
1、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的人呢?举例说说。 2.结合具体细节和情节说说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响?
祖父是一个豁达、通达、慈祥的老人,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七.品味语言
1.用三种不同语气请学生朗读第28自然段,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体会十一个“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前三个“就”,表示强调的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
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 2.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有表现力的词句,设置有意义的问题。
3.小结:本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切地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情。用字造句,充满儿童的稚气和欢愉。语言清新活泼,笔触所至,皆有灵气。 四.妙笔生花。
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幅画,童年就像是花的海洋,就让我们撷取几枚美丽的花瓣,挑起几朵快乐的浪花,用我们生花的妙笔回忆我们多姿多彩的童年,学习用鲜活的语言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 试试看,相信你能行! 五、佳作展示台。
请学生配乐朗读自己的作品。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萧红的相关作品,写一篇萧红作品读后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