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一等奖)

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一等奖)

来源:好走旅游网
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一等

奖)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会认“吾、XXX”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品味XXX“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研究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其中“鬻、吾、弗”字音难读,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的意思完全不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浏览理解

抓住关键文句,推测人物的思惟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

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筹办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1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吾、XXX”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性,参透学寓言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1.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恃势凌人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刻舟求剑井底之蛙买椟还珠

1)指逻辑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性。(它们都是四个字的成语)

2)教师引导: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语呢?(寓言故事成语)

3)寓言故事成语有甚么特性呢?(故事短小,寓意深刻)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自相矛盾)

3.认识一下甚么是“矛”和“盾”。(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4.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5.猜一猜:课题《自相冲突》是甚么意思?(比方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纷歧致)

设计意图】通过窥察成语特性,引出寓言故事成语,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指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猜测课题意思,匡助学生回忆进修文言文的方法。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解感悟

1.检查生字词预情况。 课件出示: 鬻盾吾盾弗能夫 2

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课文全文)

1)指逻辑学生回覆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甚么不同。(这是一篇文言文)

2)这篇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全文节奏划分)

先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3)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研究的?(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刚刚大家说的研究文言文的方法,弄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学生边读边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4.小组会商交流文言文《自相冲突》的粗心。(学生自由会商)

5.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6.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7.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矛”和“誉”。(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了解文言文的特性,整体感知课文粗心。指导学生回顾进修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检查生字词预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本课汉字,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筹办。

板块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教师指导: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国人在

干什么呢?(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 课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教师: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课件。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教师:读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3

3.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再全班齐读)

4.XXX的一番吆喝吸收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XXX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没有)你从书上哪个地方晓得的?

课件出示: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XXX?” 1)从中你读懂了甚么? 2)指导学生读好问句。

3)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XXX?”

4)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兄弟——(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XXX?”

5)假如你是一位白叟,你会说:年轻人——(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XXX?”

5.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甚么回响反映呢? 课件出示:

其人XXX。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6.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 课件出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谈谈自己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最后一句文言文,再齐读。 7.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8.全班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此环节为完成课后题第1题和第2题而设计。

第2课时

4

课时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说、问、演、练等活动,学生在了解故事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讲述故事,感悟寓意

1.谈话导入。

师:今天你们来给我当当小老师好不好?我来讲一句话,你们听一听,再评一评。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这句话前面说阳光明媚,后面又说滂沱大雨,这是自相矛盾)

2.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

4.四人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每小组选一个讲得最好的代表上台讲故事)

5.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此环节为完成课后题第3题而设计。

板块二对比阅读,活学活用

1.老师在一本寓言故事书上,看到了一篇如许的《自相冲突》的故事。(课件出

示故事)

先指逻辑学生读,再齐读。

2.你们是喜欢文言文的《自相冲突》,还是喜欢现代文的《自相冲突》?(学生畅所欲言)

3.师小结:文言文短小精悍,但难懂;现代文通俗易懂,但篇幅较长。

4.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XXX写的。(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5.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几千年的文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5

6.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不能)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这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做生意要实事求是,讲诚信)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版本和现代文版本的对比阅读,学生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XXX,明白一个人的思维的重要性。

板块三联系实际,感悟寓意

1.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无论用什

么东西都无法戳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戳破!”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这时那个人是什么反应?(那个人哑口无言)课文是怎么说的?(其人XXX)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

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指名学生说)

4.糊口中自相冲突的事情很多,为了避免自相冲突的事情发生,我们应当怎么做?(要言行同等、说到做到、量力而行、实话实说)

5.今天我们研究了文言文《自相矛盾》,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文言文的?(先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6.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冲突》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只用71个字,就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但愿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冲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学生自由畅谈糊口中自相冲突的事例,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总结进修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学生自学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蒂根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

1.寓言导入,激发兴趣。

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研究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研究中去。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理解粗心。

让学生带着开头的激情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研究寓言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好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还要教会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去理解寓言的大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精读课文,深入进修。

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研究的内容当中去,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和认识。设计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研究中去。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读、说、问、演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明白寓言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