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自相矛盾》 课型 精读课 课时数 2课时 教材 分析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里的一则寓言故事。文章是文言文的形式,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本文短小精炼,有如 “吾”、“弗”等需要注意读音的字,还有“誉”、“立”等需要引导理解的字,更有“矛”和“予”等需要区别记忆的字,通过对字词的准确把握,进而对全文深刻理解。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展现出故事的结局:路人指出楚人的话前后不一,而楚人听到后无法解释,十分尴尬。插图有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深刻地感受到楚人的话前后矛盾。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学生可能听过这个故事,但不一定知道它蕴含的道理。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会对这个寓言故事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感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学情 分析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难点 预习 作业 板书 设计 理解寓言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明白寓言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 自学课后生字词。 3. 查找《韩非子》资料。 自相矛盾 盾 矛 坚固 锐利 什么矛 什么盾 刺不破 刺得破 不可同世而立 课前 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板块 教学预设 交流寓言故事,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1.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引入新课 谁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等 2.谁能说一下寓言是什么呢? 二、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3.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生读题) 4.解释题目中“矛”和“盾”,并出示图片,明确两者的作用 5.交流作者简介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培养知识归纳的学习习惯。 出示图片资料,激发兴趣 过渡:请大家自己尝试读课文,注意如何断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掌握2.标出停顿,再读文,把课文读通顺。 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3.同桌互读,注意读出节奏 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wú fú yù fú 吾 弗 鬻 夫 3. 指导书写 强调形近字和易错字的书(1)矛,结合图片记忆,区别“予”和“矛” 写,加强字词的掌握。 (2)誉,注意上半部分的书写 4. 小声读文,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抓重点字词的理解,引导重点引导交流以下字词 学生结合上下文和注释去(1)誉:称赞、夸。 弗:不能。 理解字词。 弗能应:不能应答。 立:存在。 (2)出示: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 观察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 道旁李: 问其故: 冀复得兔: 守株待兔: 师:根据你的发现,猜一猜带点字的意思 教师总结: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简洁精炼,用词讲究,在课文中相当一部分的词语解释,都是单个字进行组词,成为词语的含义。有一些不太好理解的词语可以结合语境猜测意思。 三、精读课文,深知文意 1.想知道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课文。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再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楚国人是如何夸盾的?说说他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盾—给予充分朗读时间,为课文理解做铺垫。 把握文章主要脉络,有利于文章的理解。 让学生大胆想象楚国人的神态、动作,培养学生的—坚固,并表演) 楚国人是如何夸矛的?说说他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矛——锐利,并表演) (3) 楚国人被这么一问,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弗能应) 师:楚国人哑口无言,在场的人都笑了。当然,这个笑呀,可不是认同的笑,而是怎样的笑呀?(嘲笑) 大家在笑什么呢? (4)学生讲故事,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讲讲这个故事。 师生评议,教师指导并小结。 四、联系生1. 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活,明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 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楚国人的夸大其词。 体会楚国人当时的窘态。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自相矛盾的说法。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将课文讲述给别人听,注意把事情发展过程说清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