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晓雾将歇(hé) B. 沉鳞竞跃(yào) C. 参差(cī)披拂 D. 佁(tái)然不动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________
②四时俱备________
③青树翠蔓________
④俶尔远逝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 (1)C
(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
(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
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分析】⑴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A 晓雾将歇 xiē ;B沉鳞竞跃 yuè ;D 佁 yǐ 然不动 。
⑵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 交辉:动词,交相辉映 ;② 四时:名词,四季 ;③ 翠蔓 : 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 ;④ 俶尔 : 忽然 。
⑶①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句意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可:大约。许:上下,左右。头:条。句意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⑷ 【甲】:“ 清流见底 ”; 【乙】:“ 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出水的共同点:清澈、透明、纯净。
故答案为:⑴C;
⑵① 交相辉映 ;② 四季 ;③ 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 ;④ 忽然 。
⑶ 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⑷ 清澈、透明、纯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
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 , 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 , 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释】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③诚能如是(________)
④令心意不驰走(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
(2)B
(3)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
(2)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故停顿为: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屏弃:抛开。弗:不。于:介词,用。
(4)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故答案为:⑴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
⑵B;
⑶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⑷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正误,要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词语的含义进行推断,注意理解词语时要结合句子的翻译。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断句。考生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心得语法进行断句,注意平时要多读文言文,增强文言语感。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对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要正确翻译,注意句意的顺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按照题干要求进行理解分析。
【参考译文】
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3.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 , 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 , 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 , 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
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告诫
B.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准则,标准
D. 得志,与民由之 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B.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 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 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 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 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 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 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之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 (1)D
(2)A
(3)C
(4)C
(5)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句子翻译为: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故选D。
⑵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副词,表反问,难道;C结构助词,的;D代词,自己。故选:A。
⑶C项有误,“语多愤激,格调沉郁”错,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故选C。
⑷C项有误,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故选C。
⑸B项有误,原文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作者写讽喻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意”。故选B。
⑹“讽谕诗”作“谓”的宾语,其后断句;“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与“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结构对称,因此“也”后断句,“闲适诗”后断句。故句子断句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句子翻译为: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⑺重点词语有: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句子翻译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故答案为:⑴D;⑵A;⑶C;⑷C;⑸B;
⑹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⑺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辨析选择。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作答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信息,加以比较得出正误。
⑹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⑺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与元九书》(节选)
古人说:“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B.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C. 公将鼓之/锣鼓喧天 D. 小信未孚/信手拈来
(3)对“齐师伐我”一事,曹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4)阅读第二段,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
(5)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
【答案】 (1)一鼓作气
(2)B
(3)“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4)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
(5)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答题即可,如:一鼓作气、辙乱旗靡等。
(2)A参与; 空隙 。B倒下。C动词,击鼓;名词,一种打击乐器。D信用;随手。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在“齐师伐我,公将战”时,曹刿立即就要见鲁庄公,要看鲁庄公何以战以及如何战,这说明曹刿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而对此时,他的乡邻却说那是当大官的人谋划的事,和我们老百姓没有关系,由此可知,“乡人”是漠不关心,
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4)结合第二段话的人物对话分析,这一段人物对话非常的简短,曹刿只是做出决定,根本就没有给鲁庄公解释的时间,而鲁庄公也知道没有时间解释。由此可知当时的战斗形势:两军对垒,战斗非常的紧张。
(5)从战前的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从战斗之中可以看出,曹刿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此战争要善于抓住战机;战前仔细分析凭什么和强大的齐国战,这说明战争要谨慎,战斗中果断地决定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故答案为:⑴ 一鼓作气;
⑵ B;
⑶ “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⑷ 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
⑸ 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能力。答这样的题,要求平时结合课文要多积累运用成语,积累的多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简单了。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
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出句子蕴含的意思,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结合事件背景分析人物对话的特点,从人物的对话中可以感悟到当时的战斗形势。
⑸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 , 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 , 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节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黄庭坚。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两处)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②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③辄复不遂________
④鲁直所谓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
(4)【甲】文中“________”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夏,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
(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分别写出。
【答案】 (1)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成功;说(认为)
(3)①我撑着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②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
(4)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或:寂静)
(5)【甲】文趣在: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解析】【分析】】(1)文言语句的断句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意思是:在
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下,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能享受到一些乐趣。据此断句为: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①句: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告别离去。②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于此。③总是不能成行。④:。(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据此回答。
(3)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如:拏:撑;独:独自;至:到;竞:竟然;为:被。
(4)读懂文意,“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乙】文写的时间是夜里,写夜晚听见落雪敲打竹子的声音,衬托夜晚的寂静。据此回答:夜的寂静(或:寂静)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人偶遇饮酒,归纳其雅趣为: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其文趣: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故答案为:⑴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⑵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成功;说(认为)
⑶①我撑着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②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
⑷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或:寂静)
⑸【甲】文趣在: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句子优势的理解,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要求进行作答。
⑸本题考查两文的比较阅读,考生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在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下,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能享受到一
些乐趣。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成行。然而在顺利情况下就行动,遇到困难就停止,任它吧。(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6.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②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节选自范公俑《过庭录》,有删改)
【注】①负:凭仗。②规:劝诫。
(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则有去国怀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略无阙处(《三峡》)
C. 乐:然则何时而乐耶 钟鼓乐之(《关雎》))
D. 斯:微斯人 斯是陋室(《陋室铭》)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愤郁颇见辞色。
(3)语段【甲】中第一,二段文字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述。
(4)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 (1)D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
(3)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喜悦的情感。
(4)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解析】【分析】(1)A项,国都/国家;B项,处在/地方;C项,喜悦,愉快/使……快乐;D项,均是指示代词,“此;这”的意思。
(2)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翻译。
(3)抓住关键句分别进行概括即可。第一段,从“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等可知其描绘的是萧条阴冷的景象;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可体会其抒发的是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从“秦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等可知其描绘的是春光明媚的景象;根据“此乐何极”“心旷神怡”“宠辱借忘”“喜洋洋”等可体会其喜悦的情感。
(4)根据两文的内容和主旨谈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
⑶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喜悦的情感。
⑷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⑷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滕子京很有才华,造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州知州(的位置)被贬到巴陵郡,
(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范仲淹和他年龄相仿,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答。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范仲淹在)文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好友了。
7.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 , 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
【注】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伛偻提携 伛偻: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 洌: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________
④则必即丰乐以饮 即:________
(2)下列各组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临溪而渔 则必即醒心而望
B. 行者休于树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 醒能述以文者 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
(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4)【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答案】 (1)驼背,指老年人;清;错杂的样子;就,靠近,到
(2)B
(3)①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②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伛偻”,驼背,这里指代老年人。“即”靠近。
(2)A表修饰。B在;比。C的。D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苍颜:容颜苍老。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这是一个判断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②其:大概。谓:称得上;与: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分析,【甲】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以看出“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从“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可以看出“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驼背,指老年人;②清;③错杂的样子;④就,靠近,到
⑵ B;
⑶ ①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②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⑷ 【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
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⑷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个人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必须反复阅读选文,理解选文内容,然后再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并概括答题。
【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酒
宴上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回归而宾客跟从。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就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乙】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 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則又请焉 D. ①故逐之 ②故田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肉食者謀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①可以一成 ②以君之力
C. 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 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用现代双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 (1)D
(2)B
(3)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②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4)C
(5)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分析】⑴A.参与/夹杂;B. 种类/连接;C.请(允许我)/请教;D.所以/所以。故选D。
⑵A.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凭借/凭借;C.在/比;D.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故选B。
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 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句意是: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② 鼓,击鼓;再,第二次;竭,尽。句意是: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⑷B项有误。“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⑸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鲁庄公的取信于民,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这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 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②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⑷C
⑸ 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实词的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辨析虚词的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⑶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答题时应注意,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 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 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 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答案】 (1)A
(2)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B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为: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故选A。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把;虽:只是。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ACD正确。B文中并没有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的内容,其实刘表能其中去请,就是最大的诚意。
故答案为:⑴ A;
⑵ 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阅读文言文多方面的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及人物形象,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译文】
庞公是南郡襄阳人。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公笑着说: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因而在田上耕作,妻子在前。刘表问: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公答道: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 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刘表叹息而去,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鹿门山采药不返。
10.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① ,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②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晚籁:指秋声。②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
王禹偁(chēng),北宋初文学家,政治上主张改革又刚直敢言,屡受贬谪。下列诗文分别写于他被贬商州、黄州期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位改革先驱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①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于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②江濑,幽阒辽夐③ , 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④ , 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
我同志,嗣而葺之,庶⑤斯楼之不朽也。
(选自《宋代散文选注》)
【注】①刳(kū):削剔,挖空。②挹(yì):文章指望见。③幽阒(qù)辽夐(xiòng):幽静辽阔。④稔(rěn):谷子一熟叫一稔,引申指一年。⑤庶(shù):表示期待或可能。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奔走不暇________
②比屋皆然________
③因作小楼二间________
④亦谪居之胜概也________
(2)与“以其价廉而工省也”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策之不以其道 D. 醒能述以文者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宜 投 壶 矢 声 铮 铮 然 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4)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5)赏析古诗中画横线句子。
(6)这两篇诗文都描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但诗文结尾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结合诗文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答案】 (1)空闲;挨着,靠近;于是;优美的
(2)B
(3)宜 投 壶 矢 /声 铮 铮 然 /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4)我不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哪里害怕竹楼容易朽烂(败坏)呢?
(5)①前句从听觉写傍晚秋声,后句从视觉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有声”与“无语”相衬,(以动衬静)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傍晚的寂静。②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有韵味。
(6)第一首诗歌,作者在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乡村晚晴图,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后句作答,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第二篇文言文,作者记叙了在黄州小竹楼的生活片段,虽身处困境但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画对,但又想到短短四年多次贬谪,为将来仕途迷茫而感慨。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比”“因”“胜”的解释。
(2) “以其价廉而工省也”的“以” 是“因为”的意思。A来;B因为;C按照;D用。故选B。
(3)这句话的大意是:适宜投壶,箭入壶中铮铮动听。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因为竹楼才得以听到。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宜 投 壶 矢 /声 铮 铮 然 /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岂:难道;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这个句子是反问句,翻译时要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不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哪里害怕竹楼容易朽烂(败坏)呢?
(5) 这句话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从感官角度赏析,“万壑有声”是从听觉角度写傍晚的求生,数峰无语立斜阳是从视觉角度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的情形;从表现手法赏析,前一句写傍晚的声音,后一句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的情形,这是一种以静衬动的写法, 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傍晚的寂静 ;从修辞方面进行赏析,“无语”这个词语把“山峰”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的情态,饶有韵味。
(6)结合诗文结尾内容分析,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作者自问自答,我为什么会突然惆怅呢,原来是看到这里的景色和我家乡的景色比较相似,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篇结尾写到自己短短四年多次贬谪,不知明年又将
在何处,作者为为将来仕途迷茫而感慨。
故答案为:⑴空闲;挨着,靠近;于是;优美的
⑵ B
⑶ 宜 投 壶 矢 /声 铮 铮 然 /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⑷ 我不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哪里害怕竹楼容易朽烂(败坏)呢?
⑸ ①前句从听觉写傍晚秋声,后句从视觉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有声”与“无语”相衬,(以动衬静)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傍晚的寂静。②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有韵味。
⑹ 第一首诗歌,作者在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乡村晚晴图,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后句作答,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第二篇文言文,作者记叙了在黄州小竹楼的生活片段,虽身处困境但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画对,但又想到短短四年多次贬谪,为将来仕途迷茫而感慨。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以”的积累。“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②作介词,相当于“用”,“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③
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以致”;④通假字通“已”,已经。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⑶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⑷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⑸此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⑹此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文的语句内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文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译文】
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竹子像椽子那样粗。竹工破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
瓦。家家户户都用它盖房子,因为它便宜而且省工。黄冈子城西北角的城垛子都塌毁了,野草丛生,荒芜污秽。我清理了那里,盖了两间小竹楼,与月波楼互相连通。登上竹楼,远山的风光尽收眼底。平望出去,能看到江中的浅水流沙。那幽静寂寥、高远空阔的景致,实在无法一一描绘出来。
夏天适宜听急雨,雨声有如瀑布之飞流直下;冬天适宜听密雪,雪花坠落发出玉碎之声;适宜抚琴,琴声和畅悠扬;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俗;适宜下棋,棋子落盘有丁丁清响;适宜投壶,箭入壶中铮铮动听。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因为竹楼才得以听到。
公事办完后的闲暇时间里,披着鹤氅衣,戴着华阳巾,手持一卷《周易》,焚香默坐,驱散尘世中的种种杂念。除了水色山光之外,只见到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意退去,煮茶的烟火熄灭,便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正是谪居生活的快乐之处啊。
那齐云楼、落星楼,高是很高了;井干楼、丽谯楼,华丽是很华丽了,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贮藏妓女和能歌善舞的人罢了,这不是诗人应傲的事,是我所不屑去做的。
我听竹工说,竹子做屋瓦,只能用十年,如果覆盖两层竹瓦,可以支持二十年。唉,我在至道乙未那一年,由翰林学士而贬到滁州,丙申年又调到扬州,丁酉年又到中书省任职,戊戌年的除夕,奉命调到齐安,己亥年闰三月才到了齐安郡城。四年之中,奔走不停,还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难道还会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趣相同,能继我之后接着修整它。或许这座竹就永远不会腐朽吧。
11.文言文阅读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①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
往,意为公必盛馔②。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巡,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儿子的媳妇。②馔(zhuàn):食物。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谒公 谒:拜见 B. 觉饥甚而不敢去 去:前往
C. 其人已心怪之 怪:怪怨 D. 萧氏子颇骄纵 颇:非常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约之饭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 意为公必盛馔 贤能为之用
C. 觉饥甚而不敢去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 D. 留其四傍 其真无马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请萧氏子吃饭,却故意很迟才开饭,又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
B. 萧氏子特意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以为能尽享豪宴,反映了他贪图富贵、趋炎附势
的性格。
C. 王安石拾取萧氏子吃剩的胡饼来吃,用实际行动批评了这个娇生惯养的萧氏子,让他羞愧离去。
D. 王安石对萧氏子之流非常反感,趁其拜访之际,有意地用约他吃饭的方式来教训他。
【答案】 (1)B
(2)C
(3)A
【解析】【分析】(1)B.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觉饥甚而不敢去”: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去”:离开。
(2)C.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A.前者代词“他”;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B.前者“认为,料想”,后者“被”。C.前者代词,指“胡饼”;后者表疑问的副词“难道”。
(3)A.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错。王安石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是王安石俭朴的生活作风的体现。生活节俭,不铺张浪费,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以自己的行动绝妙地教育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
故答案为:⑴B;⑵C;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虚词意义、用法的理解及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注意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虚词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
②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
③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一句,既交代了“醉翁”之号的来历,又与下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相呼应。
B. 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描写亭周边的环境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
C. 第三段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以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为顺序来安排材料,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D. 同是描写山水游记、借景抒情之作,《醉翁亭记》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而《岳阳楼记》则流露出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答案】 (1)寄托;投壶;茂盛
(2)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
(3)D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主要“射”这里是“投壶”游戏;“秀”这里指茂盛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句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② 述以文:以文述,用文章来记述的意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
(3)ABC分析正确。D《醉翁亭记》 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故答案为:⑴寄托;投壶;茂盛
⑵ 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
⑶D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
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① , 黄口灿然② , 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③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④ , 天子衮龙⑤ , 百官绂绣⑥ , 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⑦ , 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注】①经纬: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此指所吐之丝。②黄口灿然:即言蚕黄色的嘴金光灿灿。③厥(jué):作代词用,意为“其”,“他(它)”。④文章:带花纹的织品。⑤衮龙:衮(gǔn),衮龙,古帝王之礼服。⑥绂绣:绂(fú),绂秀,祭祀时穿的礼服。⑦枵腹而营口:枵(xiāo),枵腹,空腹。营,经营,此为“寻找”意;
营口,即寻找食物糊口。
(1)下列划线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固之自裹/汝心之固
C.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寡不敌众 D.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汤熨之所及也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 则 其 巧 也 适 以 自 杀 不 亦 愚 乎
(3)蚕答蛛的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
【答案】 (1)C
(2)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解析】【分析】(1)A项,吃/通“饲”,饲养、喂养。B项,固然/顽固。C项,都解释为“少”。D项,热水/是通假字,同“烫”,用热水焐。故选C。
(2)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据此可断句为: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分析蚕的话“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用自己和蜘蛛做对比,蚕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它很自豪。蜘蛛只是为了自己吃饱,所以蜘蛛是自私的,冷血的,残忍的。表现出对蜘蛛的憎恶。
故答案为:⑴C;
⑵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⑶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文章的理解,注意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蜘蛛对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口吐出纵横的蚕丝,金光灿灿,使它牢固地裹住自己。蚕妇拿着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中,抽取成为长丝,于是丧失你们的躯体。你可能
吐丝虽然巧妙,但用来自杀,难道不愚蠢吗?”蚕回答蜘蛛说:“我固然自寻死路,我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帝王穿的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哪个不是我吐的丝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制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着。看见经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的,只为(让)自己(吃)饱。巧妙是巧妙啊,多么残忍啊!”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的宁愿做我。”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的人少啊!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
(1)解释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神弗福也________
②彼竭我盈________
③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
④元帝异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具以东渡意告之。
(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哪种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赐福、保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为什么;对……感到惊奇
(2)①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②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3)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4)语言描写;机智、聪颖、机敏、聪明、随机应变。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福”“异”属于此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
人。以,把。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②具:详细。意:意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3)结合鲁庄公的语言、行动进行分析,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从鲁庄公在尽职尽责,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这是鲁国得以取胜的重要条件;战争中,听从曹刿的指挥,可以看出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当战争胜利后,鲁庄公虚心向曹刿请教战术,可以可从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等,这些都说明鲁庄公不鄙。
(4)【甲】文主要是描写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乙】文主要是客、晋明帝、晋元帝的对话,因此这两篇短文都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结合晋明帝的语言进行分析,晋明帝当时只有几岁,当被大人问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这个问题时,他第一次回答说是长安远,而且理由非常充分,这充分表现出他的机智、聪颖,他不仅聪明,还会随机应变,这从他第二次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看出来,两次同样的问题,答案却迥然不同,但都让人很信服。
故答案为:⑴①赐福、保佑;②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③为什么;④对……感到惊奇
⑵ ①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②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⑶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⑷ 语言描写;机智、聪颖、机敏、聪明、随机应变。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附参考译文】
【乙】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
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①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②《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岑文本:唐大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蜊,吉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則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推基遮,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苏秦刺股________
②人不学不知道________
(2)下面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人虽禀性定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 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燧动而焰发 有地隐然而高 D. 待学成而为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①、②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1)大腿;懂得道理
(2)A
(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①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②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股:大腿。知道:现在要分开解释,懂得道理。
(2)A项,都是“虽然”。B项,来/认为。C项,表顺承/表修饰。D项,成为/给,替。故选A。
(3)重点词语的理解:“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性”,本性;“情”,情趣;“饬”,整理。句意为: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①句意思是就好比大蛤蝌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②句意思是《礼记》说:“玉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两个句子都强调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①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②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
故答案为:⑴ 大腿;懂得道理
⑵A
⑶ 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⑷ 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①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②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见虚词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重点语句的分析,结合语句进行概括。
【附参考译文】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