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人体运动学 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本书所讲的人体运动学,主要指人体的功能解剖学、生物力学和局部运动生物力学的内容。
2.功能解剖学 研究运动器官的构造是如何适应其生理功能的学科,为功能解剖学。
3.生物力学 研究生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力与生物体的运动、生理、病理之间关系的学科为生物力学。
4.运动生物力学 研究运动中人体和器械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为运动生物力学。
5.力偶 通常把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称为力偶。(如竖棘肌和股直肌)
6.第三类杠杆 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此类杠杆在人体上最为普遍,如肱二头肌屈起前臂的动作,支点在肘关节中心,力点(肱二头肌在桡骨粗隆上的止点)在支点和阻力点(手及所持重物的重心)的中间。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7.人体的始发姿势 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第 1 页
8.稳定角 是重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是影响人体平衡稳定性的力学因素, 越大越稳定。
9.复合运动 人体的绝大局部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如骑自行车时,躯干可近似地看作平动,下肢各关节围绕关节轴进展多级转动。研究中通常把复合运动分解为平动和转动,使问题大大简化。
10.肌力 又称最大力量是肌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
11.协同动作 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合作性动作被称为协同动作。
12.肌耐力 又称力量耐力,是指肌在一定负荷条件下保持收缩或持续重复收缩的能力,反映肌持续工作的能力,表达肌对抗疲劳的水平。
13.向心运动 也称向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互相靠近。
14.离心运动 也称离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延长。
15.主动肌 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肌,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肌。
16.爆发力 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力量的能力。
17.拮抗肌 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
18.骨强度 指骨在承载负荷的情况下抵抗破坏的能力,是衡量骨承载能力的指标之一。
第 2 页
19.骨的各向异性 骨的构造为中间多孔介质的夹层构造材料,这种材料称为各向异性体,因其不同方向的力学性质不同,称各向异性。
20.肩肱节律 上臂的外展与前屈活动系由肩肱关节和肩胸关节共同完成,其中最初30°外展和60°前屈是由肩肱关节单独完成。当外展、前屈继续进展时,肩胸关节开场参与并以与肩肱关节活动成一比二的比例活动,这种肩关节运动伴有肩胛骨旋转的节律性变化称之为肩肱节律。即肩部每活动15°,其中肩肱关节活动10°,肩胸关节活动5°。
21.对掌运动是拇指向掌心、拇指尖与其余4个指尖掌侧面相接触的运动。使得手具有强有力的抓握功能,利于从事各种劳动与运动。这一运动加深了手掌的凹陷,是人类进展握持和精细操作时所必需的主要动作。余下的腕掌关节有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与2~5掌骨底构成,被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是平面关节,其活动范围很小。
22.多关节肌主动缺乏:多关节肌作为主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他关节,这种现象叫多关节的“主动缺乏〞。如:充分屈指后,再屈腕,那么会感到屈指〔原来握紧的物体有松脱感〕,前臂的屈肌群作为原动肌发生了“主动缺乏〞的现象。
23.多关节肌被动缺乏: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工作时,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后,在其他的关节处就再不能被充分拉长的现象,叫多关节肌的“被动缺乏〞。如:充分伸腕后,再伸指那么会感到困难。前臂的屈肌群作为对抗肌发生了“被动缺乏〞的现象。或伸膝屈髋,不能前摆大腿很高,腘绳肌被动缺乏引起。
24.鹅足:缝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肌腱的止点是在胫骨内侧髁稍下方的前内侧面上,其腱纤维与小腿深筋膜互相交织形成鹅足(pes anserinus)。
第 3 页
25.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着地开场到该脚跟再次着地构成一个步态周期。对指定的下肢而言,一个步态周期的活动可分为支撑期和摆动期。
26.步态周期的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60%。支撑期大局部时间是单足支撑。
27.步态周期的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40%。
28.内翻和外翻:当足跖屈时,距骨滑车的较窄局部位于关节窝内,使关节头的两侧留有空隙,此时,距骨和足部的其他所有跗骨、跖骨等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可绕足的矢状轴作内、外运动,该运动称踝关节的内翻和外翻。
29.足弓:由7块跗骨、5块跖骨及其关节、韧带、肌腱组成的向足背突出的弓形骨骼构造称足弓。根据足弓位置及功能,将足弓分为纵弓和横弓。
30. 脊柱生理弯曲:脊柱正面观笔直,侧面观呈S形,有4个生理弯曲,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尾椎后凸。
简答题
1.单足站立时的杠杆构造(Pauwels理论):单足站立时,人体在单足站立时可认为是一个类似杠杆的构造。股骨头是杠杆的支点,由股骨头到大转子与外展肌连接处为力臂,与股骨头到骨盆侧力臂的比约为1∶3,故两端的承重比为3∶1,即外展肌需承受3倍于体重(P)的重量(3P)。要保证平衡,需各方向的力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从承重方面
第 4 页
来讲,股骨头处承重应约为体重的4倍(4P)。
2.试述人体运动的面和轴。
运动学中的坐标系是三维的。有三个面:水平面(与地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上下两局部),额状面(与身体前或后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成前后两局部)和矢状面(与身体侧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左右两局部)。
每两个面相交出的线即称为轴,也有三个:横轴(与地面平行且与额状面平行的轴)、纵轴(额状面与矢状面相穿插形成的、上下贯穿人体正中的轴)、矢状轴(与地平面平行且又与矢状面平行的轴,在水平面上前后贯穿人体)。
3.杠杆原理在康复治疗学中的应用。
(1)省力:要用较小的力去克制较大阻力,就要使力臂增长或缩短阻力臂。在人体杠杆中肌拉力的力臂一般都短,可以通过籽骨、肌肉在骨上附着点的隆起等来延长力臂。如股骨大转子就增大了臀中肌、臀小肌的力臂。提重物时,使重物靠近身体也可以缩短阻力臂而省力。
(2)获得速度:许多动作不要求省力,而要求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运动幅度。为到达此目的,要增加阻力臂和缩短力臂。人体杠杆中大多数是速度杠杆,在运动中为了获得更大速度,经常使几个关节组成一个长的阻力臂,如掷铁饼就先要伸展手臂。有时还要附加延长的阻力臂。
(3)防止损伤:人体肌杠杆多属于速度杠杆,一般不能省力。所以阻力过大的时候,容
第 5 页
易引起运动杠杆各环节,特别是其力点和支点(肌腱、肌止点以及关节)的损伤。应加强肌力训练,并适当控制阻力及阻力矩,以保护肌杠杆。
4.简述机械力对骨的影响
在骨承受载荷的限度内,根据沃尔夫定律,成人骨对机械力的反响是由应力值所决定的。一般而言,机械应力与骨组织之间存在着生理平衡。在平衡状态下,骨组织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大体一样。当人体活动增加、应力增大时,成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质生成增加,骨的承载面增大,以适应大的运动量的需要。与此同时,使应力下降而到达了新的平衡。反之,当应力降低时,破骨细胞的活性那么增强,骨吸收功能增大,骨组织量下降,结果使应力增加。可见,骨对生理应力刺激的反响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应力越大,骨组织增生和骨密质增厚越明显。所以,保持相当的运动量(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更年期妇女)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之一。
5.简述超量恢复原理。
运动和运动后肌经历一个疲劳与恢复过程,肌疲劳时,其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都会明显下降,同时肌内能源物质、收缩蛋白和酶蛋白都有所消耗,在休息后的恢复过程中,上述已消耗物质得到补充、生理功能逐渐得到恢复,并超过运动前的水平,这即是肌超量恢复。
6.简述姿势协同动作的运动模式及其平衡作用。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三种运动模式对付外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即踝关节协同动作模式、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及跨步动作模式。踝关节协同动作指身体重心以踝关
第 6 页
节为轴心,进展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髋关节动作模式是通过髋关节屈伸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跨步动作模式是通过向作用力方向快速跨步来重新建立重心的支撑点或站立支持面以建立新的平衡。当身体重心到达稳定极限时,为了防止跌倒或失去平衡,上肢、头和躯干运动以建立反响性平衡。
7.
8.运动肩关节的主要肌有
(1)屈曲:三角肌前部、胸大肌锁骨部、(补)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外旋位)。
(2)伸展: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大圆肌、(补)肱三头肌长头(内旋位)。
(3)外展:冈上肌、三角肌中部、(补)肱二头肌长头(外旋位)、肱三肌长头(内旋位)。
(4)内收: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补)三角肌后部。
(5)外旋:冈下肌、小圆肌、(补)三角肌后部。
(6)内旋:胸大肌、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补)三角肌前部。
(7)环转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及内外旋的复合运动。
9.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其稳定性主要依靠静态稳定构造以及动态稳定构造来维持。
第 7 页
(1)静态稳定构造:静态稳定构造主要包括软组织、喙肩韧带、盂肱韧带、盂唇、关节囊以及关节面的相互接触、肩胛骨的倾斜和关节内压力。
(2)动态稳定构造:动态稳定构造主要包括肩袖、肱二头肌及三角肌。肩关节周围的肌在运动过程中收缩产生动态稳定作用,其作用机制表达在四个方面:肌本身的体积及张力、肌收缩导致关节面之间压力增高、关节的运动可以间接使周围静态稳定构造拉紧以及收缩的肌本身有屏障作用。
正常手的易于抓握运动的两个不同的模式是:有力握(power grip)和精细握(precision grip)。有力握是手指在三个关节弯曲时进展的有力的动作,物体握在手指和手掌间。拇指位于物体的掌侧,对物体施加力以确保物体在手掌里。通常情况下,腕的尺侧偏移和轻微背屈能增加屈肌肌腱的拉伸。精细握包括在一个准确控制方式中拇指和手指屈肌之间对小物体的控制。
10. 简述枕-寰-枢复合体的构造和功能特点。
枕-寰-枢复合体包括C0~C1和C1~C2两个节段,其运动最为独特。与脊柱其他节段运动相比,枕-寰-枢复合体的运动幅度较大,尤其是C1~C2的轴向旋转运动。从解剖构造上看,枕-寰-枢复合体椎管相对较大,轴向旋转运动的轴线靠近脊髓,从而保证在较大的上部颈椎运动中不损伤脊髓。
(1)髋部旋转:正常步行过程中,髋部左右两个髋关节连线,相对于人体纵轴有一个前后自然转动过程,通过脚跟着地时髋部前旋,脚趾离地时髋部后旋,来增加腿的长度,这种运动能够有效加大步幅。
第 8 页
(2)髋部侧面下降:在步态周期中,一侧髋关节也有一个上下起伏的过程,在脚趾离地和脚跟着地时,摆动腿一侧骨盆下降,可以效增加腿的长度,而在摆动过程中髋关节稍提起,形成骨盆绕矢状轴的转动。
(3)支撑阶段的膝关节弯曲:膝关节在步行支撑阶段有屈伸运动,在脚跟着地和脚趾离地时膝关节处于伸直状态,而在单腿支撑阶段膝关节轻微弯曲,这有利于蹬伸阶段大腿肌群的用力,又可以降低重心波动。
(4)踝关节的滚动运动:在支撑阶段踝关节绕额状轴产生转动动作,从脚跟着地时脚背屈,到脚趾离地时脚遮屈,这种活动,用来增加腿长,并有利于缓冲着地时的阻力,增加离地时蹬地力量。
(5)下肢在平面中的转动:小腿在步行周期中有绕其纵轴的转动动作。
(6)膝内收:为了在步行中获得正常的步宽,膝关节要有内收动作。膝关节在解剖上的外翻,允许步行有一个狭窄的宽度。如果没有膝内收动作,很容易造成宽幅步态,甚至造成身体重心的S形行进。
12.胫股关节运动范围:胫股关节的运动范围在矢状面内最大,膝完全伸直到完全屈曲的范围是0°~140°左右;胫股关节在横面内的活动范围,随膝完全伸直到屈曲90°而有所增加。完全伸直时,主要由于股骨内髁长于外髁,使股骨髁与胫骨髁发生交锁,而在这个平面内几乎没有运动的可能。屈曲90°时,膝的外旋范围从0°~45°左右,内旋范围从0°~30°。膝屈曲90°以上时,横面内的运动范围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软组织的限制功能所致;在额面内可得到同样的模式。膝完全伸直时几乎不可能有外展或内收。当膝屈曲到30°时,该面内的运动增加,但不管在被动外展或被动内收时,其最大运动也只有几度。同样,由
第 9 页
于软组织的限制功能,屈曲超过30°时,这个面内的运动减少。
第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