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词解释62445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 名词解释

1、稳态: 通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

状态成为稳态

2、兴奋: 在生理学中,将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称为兴奋。

3、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统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4、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肌肉的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5、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6、血压: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单位为:帕 7、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8、碱储备:将血液中的NAHCO3称为碱储备,通常以每100ML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9、时间肺活量:在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速度呼气,计算第1、2、3、秒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1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11、呼吸当量:即氧通气当量,指每分通气量与每分吸氧量的比值。

12.、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结合氧(氧合血红蛋白)解离的关系曲线。

13、心力储备:即心输出量储备,指人体动员心泵功能之后所能达到的最大心输出量与静息时每分输出量之差。

14、心输出量:即每分输出量,每分钟从左右心室泵出的血液总量。 15、心动周期:心房与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 16、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7、吸收:事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水、矿物质、和维生素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18、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性的有机物质。 19、免疫: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也是人体健康和体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20、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1、氧亏:运动生理学把需氧量与摄氧量之差称为氧亏。

22、相对力量:指用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23、心搏峰:最大搏出量时的心率(120—140)

24、基础代谢:人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即:安静时、空腹、躺卧。清晨时的能量代谢。 25、呼吸商:生理学把集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的二氧化碳与消耗的氧的比值称为呼吸商。即:RQ=产生的CO2/消耗的CO2。

26、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与肌纤维之间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27、氧热价:通常把不同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过程中,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28、受体:指存在与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中识别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并能与之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大分子物质。具有选择性识别化学递质与激活效应器的功能。

29、氧脉搏:机体从每搏输出量中所获得的氧量。

30、极点:训练者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时,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常会产生一些令人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这种功能状态称为“极点”。 31、运动负荷阈:指在运动训练课中,适宜运动负荷的的低限至高限的生理范围。包括运动训练的强度、时间、密度与数量等四个基本因素。

32、积极性休息:指用转换活动的方式消除疲劳的的运动手段。

33、健康:包括躯体、心理、智力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良好。 34、体温: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35、肥胖:人体内脂肪的过量堆积。

36、体适能:以旺盛的精力完成日常工作而没有过度疲劳,有充足的活力去享受闲暇时间的各种休闲活动,并能适应各种突发情况。 37、体重指数: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

38、绝对力量:肌肉做竭尽全力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张力。 39、身体素质自然增长:儿童、少年的各项身体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现象。 二、简答题

1、试分析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的生理机制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作用。 答: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曲线是指肌肉收缩时对抗的负荷(后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 随着负荷的增大,肌肉收缩的力量增加,但肌肉收缩的速度和缩短的长度即减小;反之,则加大。该曲线显示肌肉收缩时张力与速度呈反变关系。

其机制: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化横桥的数目,而肌肉收缩的速度,则取决于能量释放的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与活化的横桥数目无关。当负荷增大时,有更多的横桥处于活化状态,从而增加肌肉的张力,但却抑制了ATP的分解,减低了能量释放率,故使肌肉收缩速度减慢。

在运动实践中,可依据张力-速度曲线这种反变关系,来确定最适作业的最佳负荷和最大爆。如果希望较大的速度,则必须相应减少负荷,相反,如果要克服较大的负荷,则收缩速度不可能维持较快。要使力量和速度都得较大的发展,采用的负荷应以30%-60%最大力量为宜。

2、为什么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答: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希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只有进入了肺泡内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才是有效通气量。 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都有一部分存在于解剖无效腔内,而没有达到肺泡。因此,在运动的过程中呼吸频率过快,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剖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量少,故增加呼吸深度提高肺泡通气量才能提高气体交换率。

3、试述在长期训练影响下心血管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变化。 答: 在长期训练影响下心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 运动性心脏肥大。心脏肥大是运动员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其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通常呈中等程度的肥大。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表

现为全心扩大,伴有左心室壁厚度增加,称为离心性肥大。而力量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主要是心室厚度增加,称为向心性肥大。

② 心脏内部结构发生良好的适应。心肌纤维增粗,肌小节长度增加,毛细血管增多变粗,线粒体增多变大,线粒体酶活性提高,心肌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其内部的血液供应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心脏的泵血功能。

③ 心脏的功能能力显著增强。表现为:安静时心跳徐缓有力,心率明显低于一般人;在定量负荷时,心脏功能高度节省化,心率增加幅度较少,搏出量大;而在极量运动时,心脏则表现出高功能,高贮备,其心输出量和搏出量均高于一般人。一般人心力贮备只有20~,而运动员可达35~。由于其心泵功能的贮备量大,使得他们在运动中具有较大的运动潜力。

对血管的影响主要是使血管的弹性增加,使血压降低。

4、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答: 动脉血压的形成:在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血管和前提下,心室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血管弹性共同作用下形成。

影响因素:①心脏每搏输出量:若其它因素不变,搏出量增大,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加,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加大。反之,则主要是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②心率:心率加快,由于心脏舒张期缩短,在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流减少,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当心率减慢时,舒张压明显下降,脉压增大。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心舒期血流速度减慢,存留在血管中的血量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变化不明显,脉压减小。反之舒张压降低,脉压加大。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可以缓冲动脉血压的变化,使收缩压不至于太高,舒张压不至于太低。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循环血量应与血管容量匹配。当循环血量减少时,动脉血压降低。

5、、比较分析三种供能系统和特点。 答:三个供能系统及特点如下表。 磷酸原系统 乳酸能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

代谢性质 能量来源 ATP生成量 有害终产物 功率(供能速率) 供能意义 供能时间 适应项目

无氧代谢 PCr 少 无

很高(很快) 快速可动用性

10S左右极限强度项目,如100、200m跑,跳、投、举重

无氧代谢 糖或糖原 有限

乳酸(致疲劳) 高(迅速)

保证缺氧时能量急需 33S

1-2min次极限强度运动项目,如800、1500m跑等

有氧代谢

糖、脂肪、蛋白质 多 无

低(慢)

最重要的供能系统 很长

耐力或长时间运动如长跑、竟走等

6、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因素是什么 答: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因素:

(1)肌源性因素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肉力量与肌肉生理横断面积呈正比。②肌纤维类型:肌肉力量与快肌纤维比例呈正相关。③肌肉初长度: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肌力最大。④肌拉力角:肌肉力量随肌拉力角而变化,如肘关节屈的角度为115°时,肱二头肌对前臂产生的牵拉力量最大,大于或小于115°时,力量均减小。 (2)神经源性因素 ①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②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不同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可以提高原动肌、对抗肌、协同肌与固定肌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其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能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一致,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③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3)其他因素: ①年龄与性别。②激素作用:睾酮通过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肉肥大,使肌肉力量增大。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也是促进肌肉生长和肌力发展的重要因子。③力量训练。

7、试述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答: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①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最重要的生理学基础,强有力的心肺功能能保证运动时充足的氧供应。研究表明,长期有氧训练的运动员,心肺功能会产生适应性增强。评定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是最大吸氧量。

②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配布。骨骼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者其有氧运动能力强。 ③代谢功能。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绝大部分是有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密切相关的体内糖原和脂肪贮备量及糖、脂肪代谢有关酶的活性,都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④神经系统的调控。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耐受性(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耐力。长期耐力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的调节能力,节省能量消耗,保持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⑤激素的作用。

8、试述运动性疲劳及其产生机制。

答: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

①能源物质耗竭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原因是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 ②代谢产物堵塞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

③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PH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引起。

④中枢保护性抑制。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⑤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能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化学性质性质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发生反应。因此,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

9、试述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答:运动中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随后又回到原来水平,称为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愈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也愈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减慢,甚至发生过度疲劳现象。 根据这个规律,在运动实践中要求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应尽可能加大;同时,第二次训练时间要安排在第一次训练引起超量恢复阶段,这样运动效果最好。 10、儿童少年运动系统有何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

答: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①骨质柔软,骨骼细短,软骨较多,骨化尚未完成,骨质含有机物多,无机物较少,骨的弹性和韧性较而不易骨折,但坚固性差,承受压力的肌肉的拉力不如成人,容易在过大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②关节面软骨比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韧带也较薄而松弛;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所以关节活动幅度比成人大,灵活性和柔韧性均比成人好,但牢固性较成人差,在外力作用下容易脱位,参加对抗性练习时应注意保护。

③肌纤维纤细,含水份较多,蛋白质较少,间质组织较多。②横断面积较小,肌肉收缩的有效成分也小。因此肌肉收缩的力量和耐力不如成人,伸展性和弹性也差,容易疲劳,但恢复比成人快。

在教学和训练中:①多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示范准确,精讲多练,用简单易懂的形象化语言,顺口溜,口诀等形式教学。

②课的内容要生动活泼、多样,如游戏、小型比赛,并应多安排短暂的休息。 ③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活动的能力 和有目的地加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11、何谓体适能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健康体适能包括有氧适能、肌适能、身体成分等因素。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等。 12、心率在训练实践中有何实用价值

答:心率是最常用、最简便的生理监控与评定指标之一。心率常用做:一、运动强度指标。如在做准备活动、以心率判定它的程度。以及在训练时用心率判断疲劳程度等。

评价训练水平。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运动后反应小、恢复快、其心率跳动的也比一般人慢。

评价恢复水平。在运动前测基础心率,即安静时、清晨、空腹等状态下的心率。当大强度运动后,测基础心率看其的波动是不是很大。变化不大为恢复良好。 评价功能状态。在赛前测心率,若心率适当加快,则说明运动员处于积极备战状态,对运动员有好处;若心率过快,则说明运动员过度紧张,对运动员的比赛有不利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