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县康荣乡第一中学:肖文静
一、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本单元的五首诗中,它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所以学好本诗对其它四首诗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
1、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3、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学会一定的朗读技巧,背诵。 三、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 四、教学难点 学会一些朗读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
1
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赏析作品
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仲秋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三重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
怒号: 大声吼叫。三: 表多数。
分析: 天气突变,用比拟。“怒号”状风势之猛;“卷”“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低的飘转沉进水坳。 洒: 散落。江郊: 江边。者: „„的。
分析:“飞渡”、“洒”、“挂”、“飘转”、“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茅屋残破又为大雨屋漏的缘由。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南村的儿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当着我的面作强盗。
忍: 狠心。能: 如此。为: 作。
分析: “南村”表示距离之近。“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无力”。“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
2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制止不住,叫得我唇干舌燥,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 竹: 竹林。
分析: 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是建得太艰难,显得太宝贵了,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定: 止、住。
分析: 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
来,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行船恰逢顶头风)”夜了,家家关门闭户。怎么办? 何处去? 哪里躲?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布被盖了年,冰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 睡态恶劣。
分析: 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失去了保暖价值。因小孩“恶卧”,
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床头屋顶在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象麻线一般没有断绝。
分析: “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雨脚如麻”状写雨之大, “未断绝”,可看出雨通宵达旦,持续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湿糟糟地,长夜漫漫何时明! 何: 如何。由: 到。
分析: 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 (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提问作铺垫。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3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分析: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住下,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泼不进,安如泰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呜呼: 呵。突兀: 高耸。
见: 通现,现出。足: 心足,心甘情愿。
分析: 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痛苦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风雨,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
(四)总结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五)作业
熟练背默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狂风破屋,茅草乱飞
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写景记事
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4
愿现大厦,大庇寒士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