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反思
郑振铎的这篇文章是部编本教材中我最先得知篇目,市教研员曹刚老师也对该文本进行了一定的分析,顿时觉得文本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于是,当要求用新教材开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篇课文,谁知道三只猫的不幸遭遇似乎也如诅咒般笼罩着我。 一、前期准备——积累资料,有所吸收
记得一次教研活动中某位专家曾说过,语文的学习和其他一些科目有所区别在于它不是会不会或对不对,而是好不好的问题。阅读母语所写的文章,只要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理解力,都能对文本内容有个基本把握。然而,在强调文本细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当下,尤其是对作为范文、需要精读教材,无论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学生都需要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细致把握。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在自己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查阅了不少文献,积累了很多文本解读的角度。每篇文献我至少看了两遍,确保不遗漏每个可以拓展的点。然而,过于庞大的信息量也让我顿时紊乱异常,冷静下来,找准其中可以在课堂展开的点进行挖掘,但是这样一梳理仍然有不少思想角度可以呈现,舍弃哪个都觉得可惜。 二、备课准备——抓住主线,有所取舍
思想条线多,但是上课我一以贯之的思想还是要有个清晰的主线引领。否则我自己会感到很混乱。再次对文本做了细致研究,发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决绝的态度,在一般的文章中很少会出现。因此,它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也让我以此为抓手来探讨背后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及情感产生的深层原因。根据我自身的阅读经历和对于学情的预设,我决定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把握将文章的主旨抽丝剥茧般呈现。
总的思路有了,接下去就是取舍的问题了。一个课时,却要把握几千字的长文,面面俱到一定面面不到。那么,如何取舍呢?长文短教、浅文深教的原则前提是对学情有一定的把握,了解学生的已知,提供一定的支架,走进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进而达到他们的未知。于是我事先将文章中“一望而知”的内容通过预习单的形式让学生提前完成,让他们对文章有个基本把握,同时也便于了解他们文本理解情况。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设计。 三、上课准备——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破折号之后的内容是我预期想要达到的。我甚至找了几个班里的学生听听他们读完课文的感受,来了解学情,看看他们读出来什么,尚有哪些疑问。其实跟我预期设想的差不了太
多,学生初读课文的感受对事件的把握很容易,三只猫的特点和“我们”对它们的态度(网上教案基本从此入手)学生基本上在作业和面谈中都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因此,这一部分将不再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而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的未知及文章的难点部分。 四、课堂现场——互动有余,灵活不够
基于前期的准备,终于要将设想付诸现实,内心有些小忐忑,还有些小激动。然而,相较于我的激动,学生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摄像头,面对听课的老师,面对平时“不正经”的老师突然义正言辞,可以明显感到他们更多的是紧张和不安。于是,提醒思考的时候我可以明显感到他们有些无所适从,当提醒可以讨论的时候,他们又显得十分的安静,现场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于是,在前几次试讲我吸取的教训和累计的经验,我在一开始的导入部分稍微放缓,并且加入了更多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默读的方式(单元教学目标),沉浸文本,不再刻意要求热闹的课堂。在我步步引导、慢慢启发下,渐渐地,有活跃的学生有想法了,开始在下面脱口而出了他的思考。这一带动具有连带效应,不少其他同学也开始了表达了自己哪怕不那么成熟的小想法。课堂氛围渐渐热络起来……
课堂真正的高潮在于我提到了他们会忽略的部分,就是在文中中毫不起眼的“张妈”,这个角色的设置似乎只是为了情节需要而略带一笔,但其实这个角色对于文本深层思想的挖掘极其重要。当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可以明显感到他们眼里有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光芒,由已知到未知的转化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同学们互相讨论,互抒己见,碰撞出了一定的思维火花,也可以明显感到他们在文本的探究中越来越接近作者想要表达的写作意图。
五、课后回顾——言有未尽,意有未穷
对本堂课的打磨,我几易其稿。每次都几乎是对前一次有颠覆性的改变。在第一次试讲后,根据组内听课老师的意见,我结合了加入了单元目标,即通过对抓关键句的文本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凸显文章中心”的方法,并在习作中有所体现。然而,在第二次试讲的过程中,由于内容增加了,40分钟的时间并没有增加,于是无论前后的推进都给听课老师感到有些仓促,甚至条线不如第一次清晰了。特别邀请的黄浦区教研员平老师在听课后给了我不少建议,从目标设置的表达,到课堂的导入,到教学语言,可谓细致入微。然而,让我受益最深的还是抓某一点来细致分析,将课堂内容聚焦。在十一长假,我结合平老师的意见,对本文进行了再次梳理,并从最简单的“我们”喜欢猫与否来作为主问题提问。同时,还预设了学生可能给出的若干种答案,并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呈现。此次教案我根据专家的意见紧紧围绕“对比”的写作手法和“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不仅如此,细读文本后我还额外又
关注到了“我”和“三妹”对于猫的情感的变化及“张妈”对于猫态度的一致,抓住了“情感”中“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引到张妈这一人物形象,进而加深对于主旨“生命平等”的理解。在教学环节中,我也加入了“初读课文——一望而知、再读课文——若有所思、深读课文——有所不知”自认为板块也是较为清晰的。
然而当我信心满满拿着以专家指点修改的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却发现我本以为傲的思路清晰、板块明确、由学生的已知到未知等等内容,在课堂上真正落实的时候,却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把学生绕晕了,甚至我也觉得我不断在重复相似度极高的问题,使得听课老师也转晕在云里雾里。课上完后,老师们的反馈可想而知。我望着条理清晰的教案,一时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整个世界在我头上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同样的上课反馈平淡,教师一个人独角戏的情况让我回忆到了若干年前,也是一趟公开课的情况。那时的我也选了一篇寓意看似很浅,但是细品却能深挖的文章。然而,也同样的,上的其累无比,学生也完全拖不动。再次出现这样冷场的情况,让我陷入了沉思……原来,我在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本着想不断的从中挖掘新意的想法,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当下,我自认为得意的就文本解读的教案,然而,当我把这个花费我大量心血的文本解读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内呈现时,我却完全忽略了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对文本只浅浅地读了1-2遍,哪怕是有经验的教师也无法理解到很深,更何况是初中低年级学生呢!我喜欢文本解读,但是学生哪有老师那样一直细读,从字里行间看出道道呢!如果将我用了数十天思考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数十分钟的时间能够反馈出来,一定具有很大难度。但是,我往往又为自己费尽心力想出来的内容不在课堂上呈现心有不甘而不舍放弃。于是,课堂便成了我的主场,成了我的一言堂。当我说出来道道的时候,学生仍然只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其实并不能激发他们自身思维品质的提升,课堂也许只变成了教师显摆自己学识的场所。不仅如此,由于解读得较深,课堂灌输更多,而学生思考和学生学得内容就较少,无法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因此,在正式录课时,我加入了更多学生自读、讨论的部分。也加入了单元目标要求的“如何凸显文章主旨”由阅读一篇文章到阅读一类文章的阅读策略,更将读写结合,学习了凸显文章中心的方法之后将其运用在写作中的实操部分。教学总体而言基本还是达到预期效果的。
综合这几次的开课,我深深地感到语文教学在强调文本细读的当下,教师自己当然需要挖掘文本的深度和广度,让自己储备有一桶水。然而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在有限的时间、思维水平、知识储备下一桶水或哪怕半桶水都足以把他们淹没在“知识”的海洋,
当他们发现老师所给的知识是自己穷尽所有精力都无法达到的,缺乏成就感的他再思索的积极性就会降低,等着接受老师现成有“高端”的文章主旨。所以出现了学生听见主旨就觉得遥不可及,若某个主旨太过于浅显,学生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耳朵或眼睛有误。
其实,语文学习的主观性是很强的,也是最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学科,所以也是批判性思维能够最游刃有余的学科。然而,长久以来,学生习惯了思维的聚焦、习惯了揣测老师的好恶来回答问题、习惯了但凡发表点自己的思想就会烙上红红的大叉,于是奴性思想渐渐滋生和蔓延,渐渐地成了“一千个哈姆雷特里只有一个读者”的千人一面的情况。我从小接受的语文教育就是如此,现在似乎并无二致。学生时代对语文并不是很感兴趣的原因也在于此,其他学生做完练习或正确或错误基本上自己心理可以有个判断。然而,唯有语文学科,阅读理解做完心理十分忐忑,不知对错,也无从得知对错。然而,当自己做了语文老师,开始有了话语权后才发现,原来参考答案是这么的不靠谱,思维火花的碰撞是如此的有价值。所以我特别期待和学生平等地坐下来,听听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唇枪舌剑地争锋相对一番,我想这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可惜,这一愿望被我身上多年浸盈的传统教育无形中掩盖了,学生也被曾经的传统教育模式无形中压抑了。“哎……”如三只猫般,我也只能默默无言,无法辩诉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