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浅谈国有企业的发展
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浅谈国有企业的发展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包括主体的明确,资产结构的调整,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监管的加强。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或政府出资建立的企业,其最终产权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资产的最大效能,保证资产的完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只靠单一的资产管理法规和制度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资产管理如若独立于财务管理之外,资产管理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而保持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也是国有企业管理的根本和核心。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有效的开发与管理,是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发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
一、国有企业及其改制过程中的资产流失现象
在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所以,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也面临着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变,以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也逐渐暴露出来。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国有资产中不良资产的比例在逐年攀升,也从侧面说明我国的国有资产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流失。虽然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正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但在一些矿产、资源等“命脉”性的经济部门,国有资产依然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所以,搞活国有资产的经营,有效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可能涉及到产权制度的安排和委托代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则表现为严重的不适应和滞后,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所以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围绕着改革进行,下面将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几方面来依次分析阐述。
二、国有企业中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企业的发展与其财务管理的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监管措施不到位,以及有些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使财务管理水平普遇不高。例如,一些企业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基础工作、管理手段、管理意识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一些企业会计信忽失真,给财务决策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给企业的生存发展理下了隐患。针时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整体性
要想建立现代化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就要实现国有企业的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的财产权相分离。从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来看,企业的自主经营权难以得到落实,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太多,导致企业的国家所有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国有的资产大量流失,致
使国家的权益受到损害。这主要是由于没有理顺国家与企业间之间的产权关系,导致国有企业财务主体缺乏整体性。而且我国一些国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形成新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集团企业规模较大,分布较广,内部经济关系复杂,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这些都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性。
(二)国有企业的财务主体过于单一
在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建立以后,为了保证法人的财产能够在企业内部有效运作,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然而,由于目前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并未有真正转变,导致部分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忽视与国家的委托代理之间的关系,同样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监控被忽视,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不系统,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监控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监控方法和手段落后,最终都导致监控的低效率运行。
(三)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不合理
国有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国企收益低的原因之一。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占用大,给企业造成沉重负担,导致企业的发展缓慢。此外国有企业的负债过高也是个问题。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之间并不对应,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大多来自负债,还本付息的压力过大,使企业日常财务收支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
(四)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缺少财务管理知识
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财务管理的知识,只是单纯的追求企业的利润,没有意识到企业的风险。对企业的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判断大都以预计
的利润率为主要标准,只是看重投资的回报,不考虑相应的风险价值和时间价值。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延误占领市场的好时机,使企业失去竞争的优势。
三、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弱化,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社会监督效果。只有把企业的财务管理搞好,才能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才能有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应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具有整体性。要想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的主体就必须是财权和理财活动的主体。也可以说,国有企业的财务主体必须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此外,国有企业的财务主体也应具有多元性。要根据《公司法》中的规定,把企业的财权分割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这几个不同的主体之间,使其相互制约,在利益的关系上推动与约束并存。
(二)调整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
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例如加强对闲置的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固定资产出租或出卖,同时要为效益较好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以促使其快速的发展。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通过有效途径将企业的债务资金转化为股权资金可以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减轻应付利息的压力,从而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此外可以用增量资金来调整国有企业现有的资产与资本结构,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优化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
(三)提升国有企业管理者及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将企业绩效管理落实到实处。企业应按照“优秀人才优先培养、关健人才重点培养、稀缺人才加紧培养、一般人才有计划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建立高素质人才培养休系,形成有利于高素质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有先进的理财理念。既有过硬的财务专业知识,又掌握企业生产、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熟悉运用一些现代的信息技术实践的能力。便于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以及业务流程一体化,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进行数据集成和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四)加强对国有资本的财务监管
随着我国市场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市场行政管理职能的积极转变,国有资本的监督与管理效用开始变得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对于我国国有资本的监督,可以从企业的主管部门、审计监察部门、人事监管体制以及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四个方面进行监督。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难免造成矛盾和争议,为防止企业失控,要改善和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制约。
参考文献
[1] 张文魁.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与公司治理转型[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0
[2] 黄晶.国营企业财务会计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财会天地,2012,(02)
[3] 沈宁.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思考[J].财税论坛,2012,(01)
------------最新【精品】范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