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27卷第5期2011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27No.5

May2011

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王书擘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自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G20国中有17个国家采取了限制贸易的措施,国际经济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为此中央政府提出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在重视国内需求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不放松对外贸易和投资,制定出一系列便于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措施.我国企业在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的同时,还必须面对来自自身的一些问题,积极应对挑战,立足国内市场,创造比较优势;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品牌导向的发展战略;重视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持续赢利能力.

关键词:中国企业;国际化;核心竞争力中图分类号:F270.711.1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1)05-0067-02

区建设.发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加强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金融支持,拓宽对外投资渠道.”“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9%,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7.8%.”2009年前三个月经济开始出现回暖的现象,说明国家4万亿的投资计划是富有成效的,这无疑振奋了人心,也加强了世界对中国的信心,对中国企业的信心.2

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背景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美

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的趋势,也使全球的经济陷入了低谷.这次危机也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大量企业甚至大型国际集团倒闭或者申请破产保护,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飙升.美国是中国对外贸易中重要的贸易国之一,出口额不断增加是中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助推力,所以在这次全球性的危机中中国也未能幸免.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数额不断下降,部分企业难以维持日常经营,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数大大增加,等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涌现.

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除,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的加深,以及全球贸易形势不断恶化,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情况下,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报告称,G20国中有17个国家出台了限制贸易的措施,外部经济环境变得更加严峻.今年的G20国峰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各个国家联合起来,达成共识,制定计划策略,应对已经蔓延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经济危机.

在金融危机日益蔓延的非常时期,各国(地区)货币当局与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使该国或地区在与中国进行交易的时候,可以“绕过”中心货币美元,便于双方贸易结算,同时也削弱美元汇率对该国货币的影响.究其原因,危机深化以来,全球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汇率剧烈波动,但是人民币的相对坚挺,使其顺其自然地成为相关国家规避汇率风险和促进贸易的选择.1.2

国内经济政策背景

国家的良好经济环境和投资决策对企业顺利实现国际化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2009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

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走出去’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

要想成为成功的国际化企业,首先,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稳定的品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品牌更有利于开拓国外市场进而实现国际化;其次,一个企业要做到能够在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里持续保持获得利润,持续的盈利是企业维系的根本.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目前中国企业想实现国际化还存在那些问题和不足.2.1

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品牌瓶颈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晚,主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附加值比较高的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比较弱.中国的在人力资源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远远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虽然说,中国政府一直在提倡创新,一直在讲人才计划,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一些成效,想有一部分企业大量吸收人才已经拥有了一些高科技人员能够进行一些技术开发.但是,就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而言,还仅仅是停留在简单加工的阶段,高科技人才和先进设备仍然是企业向国际市场进军的主要障碍.

在品牌方面,我国企业同时面临着“企业品牌"和“国家品牌”这两大品牌瓶颈.中国的大多数品牌只是国内品牌,仅仅在国内具有比较好的市场在国际上并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利用品牌打开海外市场困难重重,因为文化、经济、生活习惯等等的不同,想在国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需要时间的验证.再则来说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中国仍旧是个发展中的国家,部分海外消费者对中国的品牌

-67-

产品还是保持很高的怀疑态度.由于中国特有的市场经济特点和特有的资源优势导致中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数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技术含量不仅低,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更不利于海外消费者接受中国产品.中国“企业品牌”和“国家品牌”都处于弱势地位,这一问题致使中国企业想进入国际市场非常困难.2.2

持续赢利能力不高

一个企业能否长久的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关键是看企业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持续赢利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支柱.企业在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赢利这一点可能就意味着国际化中途夭折.目前,中国的企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在开始实现国际化进程中从不得不把国内市场获得的利润很大一部分都投入了海外市场.但是,我们无法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企业应该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想要在维系国内市场的同时又能不断给予海外市场一定的帮助对中国企业来说压力很大.因此,怎样才能对海外市场的形成长时间进行资金支持还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33.1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对策

以获得并维持其竞争优势.3.2

坚持品牌导向,扩大市场影响力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就像一个门面,品牌具有鉴别和保护的作用;对消费者而言,品牌就像一个向导可以帮助消费者进行指导性消费.所以企业要坚持品牌导向,一个具备良好口碑的品牌能给企业在同行业中增添很大的竞争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品牌易于在发展中国家传播,建立起品牌形象与消费者认知,对于企业在品牌国际化各项“命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有种说法是说品牌就是牌”.谁培育和拥有了知名品牌,谁就相当于有一张王牌在手,能够优先抢占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海尔的成功做法,为我国培育更多的世界级品牌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要我们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就一定能创出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世界名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3.3

预备战略性亏损,提高赢利能力

要达到长期赢利,企业必要先克服进入海外市场前几年的资金困难,因为这一阶段要想做到短期赢利是非常困做后盾,用国内难的,我们应该以国内强大的市场打基础、的市场来支撑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初期的巨大成本.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潜力巨大的国内需求市场.中国企业应以国内大市场为基础,创造核心产品和生产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获取规模经济,通过国内的激烈竞争激发创新,发挥中国企业特有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培育国际化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TCL、联想等企业的国际化成功都是以国内大市场为中心,并以国内市场为基地培育出自己的竞争优势,逐步走向国际化的.

同时应该预备战略性亏损,海外市场亏损应是计划内的事情.但是,亏损情况也不完全相同,一种是经营性亏损,即经营不善造成企业亏损;另一种是战略性亏损,即亏损在预期之中,企业领导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为亏损准备了代价.企业要想不断提高盈利能力,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科研项目,自主创新,不断更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公司不断购置、改造专用机械设备,调整工序结构,优化生产流程,从而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空间.———————————————————

参考文献:

〔1〕易雨霖.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分析.管理,2008(9).〔2〕王鹤冲.我自信

我自强.中国经济导报,2008(12).

〔3〕陈莹.我国企业经营国际化策略探讨———以海尔国际化

之路为例.对外经贸实务,2008(7).

〔4〕温家宝.200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网-2009年

全国两会网站,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2009lh/

培育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来

看,贸易能使贸易双方在贸易过程中都能从中获得相应的好处,这是贸易发生的根本动力,比较优势是导致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一理论运用到企业国际化之中似乎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企业之所以能够走向国际在扩展海外市场,当然是因为不管对东道国还是母国都是有利益驱使的,能够进入东道国肯定是在这方面是母国的优势产业.但是,中国是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且比较廉价的国家,中国的企业大多是生产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很难让东道国接受中国企业.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该大力支持企业吸收高科技人才,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培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国际化产业来看,无不是立足于本国市场,通过创建并维持核心产品技术、关键工艺流程和独特的管理理念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将其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如德国的高性能汽车及化学产品,日本和韩国的电子、汽车、钢铁、造船及半导体行业,瑞士的银行和制药业,意大利的鞋业和纺织品,美国的商用飞机及电影等.一旦形成了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持续赢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之前可能备受责难的亏损也就变得必要而渺小了.

在全球各大经济体都觊觎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时,中国企业更没有丝毫理由忽视其国内市场所提供的“母体”优“母体”优势是中国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源所在.它势这种

具体表现在:一是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二是日益国际化、潜力巨大、多层次的国内需求市场以及由此为企业带来的规模经济;三是多层次、多领域的竞争格局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创新产品和生产过程,

gzbg/20090305/,2009-3-5.

-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