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学术论坛·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研究*胡卫军1 喻 珊2 李明星3 胡 成3
(1.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长春 130012;2. 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1;
3.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摘 要〕 为探究设计领域的知识合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以《装饰》期刊为研究对象,以其2008年至2016年的合著作品为研究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知识合作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与网络成员演化特征进行深度剖析。结果发现,传统的封闭式的知识创作形式正在逐步被淘汰,新型的开放式的知识合作形式正在兴起。跨区域合作与合作成果多元化已经成为我国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的新常态,而我国设计领域在国际化合作方面也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关键词〕 设计领域 知识合作 社会网络分析〔中图法分类号〕 G25〔引用本文格式〕 胡卫军,喻珊,李明星,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研究[J].图书馆,2018(3):61—67.
1 引言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先后历经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和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等过程[1]。随着2012年中国设计学科正式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之后,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也逐渐成为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2]。
目前,国内相关学者已经对设计领域的发展过程与趋势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王美艺[3]认为设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应同最新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应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黄敏[4]认为新媒介的发展对平面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付巍与王冲等[5]则基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应用型工科院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李文红[6]以《艺术设计学》一书为例,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宋奔[7]以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为例,认为校企合作与转型是未来设计领域的发展模式之一。李鹏斌与张哲[8]对艺术设计化的必然性、可能性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吕明月[9]对设计领域与人类学的结合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薛成城[10]认为设计领域创新创意型人才不断涌现,因而有必要探索一条新的人才培养路径。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
我国设计领域的发展过程与规律进行了探究,却鲜有学者基于知识合作的角度对设计领域发展规律进行研究。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知识共享与合作也逐渐成为各学科领域的主流发展模式之一,因此,本文以《装饰》期刊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力图发现我国设计领域的知识合作现状与发展规律,为我国设计领域的知识共享及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2.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0世纪30年代开始有学者关注社会网络关系,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才真正被提出[11]。“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集合,社会行动者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与国家,社会网络分析关注的则是社会行动者与其他主体之间互动的形式化表征[12]。目前,国内已有众多学者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研究。例如,胡晓辉与杜德斌等[13]借助社会网络方法对我国长三角16个区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黄维与胡平平[14]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教育经济学领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探究。武蒙[15]基于专利合作的视角,对华为公
“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管理平台建设”、吉林大学研究生核*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
心课程建设项目“视觉传达新媒体艺术研究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62图书馆(Library)2018年第3期(No.3.2018)
司研发知识网络的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由现有研究结果可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适用于对知识合作网络演化及知识流动规律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运用于对设计领域的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适用性。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装饰》期刊为研究对象,以其2008年至2016年的合著作品为研究样本,对其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进行研究。《装饰》期刊是国内设计领域的知名期刊,能够反映我国设计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国内关于知识合作关系的研究中,大部分文献均选取合著论文为研究样本,例如曹志鹏与潘启亮[16]以2014年合著论文的作者为研究样本,对我国高校间的科研合作现状进行了研究;胡晓辉与杜德斌等[13]以长三角16个地区的合著论文的作者为研究样本,对长三角区域的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何蛟与潘现伟[17]对我国图书馆学作者合作网络进行了深入研究。与上述学科相比,设计领域的知识合作除了以论文合著的形式完成之外,合作设计作品、设计类会议访谈等也是该领域主要的知识合作渠道。“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数据库对《装饰》期刊全部形式的作品都进行了收录,因而本文通过对《装饰》期刊2008年至2016年合著论文或其他形式的设计作品(以下将论文与其他形式的设计作品统一合称为作品)为研究样本,具有其可行性与合理性。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CNKI数据库。3 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分析3.1 作者合作状况分析
图1 设计领域作品合著数量
对《装饰》期刊2008年至2016年的合作作品情况进行统计可知(参见图1与图2),合著作品数量与作品合著率在2011年之前一直处于波动状态,表明这一阶段作者之间的整体知识合作关系不稳定。在2011年以后,合著作品数量与作品合著率波动较小,并且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本文将设计领域知识合作演
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年至2010年,这一时期设计领域作品合著数量与合著率整体较低,并且处于波动阶段;第二阶段为2011年至2016年,这一时期设计领域作品合著数量与合著率整体较高,并且处于稳定阶段。
图2 设计领域作品合著率
3.2 核心作者群分析
由于设计领域的合著作者人数较多,整体网络较为复杂,并且较难突出重点,不便于分析,因此有必要对合著作者进行筛选,确定核心作者群。赖普斯定律是学术界筛选核心作者最常用的理论依据,依据赖普斯定律,撰写全部论文半数的高产作者数量等于全部作者的算术平方根,该定律的数学量化公式为:
,其
中i为最高产作者发表的作品数量,m为核心作者发表作品的最低数量, n(x)为撰写x篇作品的作者数,N为作者总数[18]。《装饰》期刊2008—2016年作者总数为4 237位,经计算得出设计领域高产作者有65位,发表的作品数量为6—7篇。综合分析,本文选取发表作品数量为6篇及以上的作者为研究对象,共77位核心作者,剔除10位独著作者,最后得出符合条件的67位核心作者。为增强学术研究的纯粹性,本文所有核心作者及其他非核心作者均使用编码代替,核心作者编码及其所发表的作品数量参见表1。
表1 核心作者及其编码表
作者作品数作者作品数作者作品数作者作品数作者作品数X1158X1520X299X437X576X2118X1618X309X447X586X373X1717X319X457X596X457X1815X328X467X606X556X1915X338X477X616X6
52X2013X348X487X626X751X2113X358X497X636X849X2212X368X507X646X949X2312X378X517X656X1049X2410X388X527X666X1140X2510X398X537X67
6
X1236X269X408X547X1335X279X418X556X14
33
X28
9
X42
7
X56
6
胡卫军、喻珊、李明星、胡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研究2018年第3期(No.3.2018)63
3.3 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分析
本文对设计领域作者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参数进行统计(参见表2)。由表2可知,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呈现出如下演化特征:
(1)知识合作幅度增加但深度减弱。由表2可知,第一阶段网络节点数为145,表明这一阶段设计领域合作的作者人数较少,知识合作幅度较窄;第二阶段网络节点数激增至355,表明自2011年以后设计领域开始注重作者之间的知识交流,整体知识扩散网络的规模在逐步扩大,知识合作的幅度在逐步增加。网络边的平均权重值表示作者之间的平均合作次数,同时也反映出作者之间知识交流的深度。第一阶段网络边的平均权重值为1.22,第二阶段下降为1.17,表明第一阶段设计领域合作作者人数虽然较少,但是各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较多。而在第二阶段,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的幅度虽然大幅增加,但是作者之间的知识交流次数却有所减少。结合可视化网络图可知,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的小团体往往是围绕团体内部的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核心成员形成,而非核心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则较少,这种网络结构特征一方面导致整体网络的知识交流深度减弱,同时也使小团体对于核心成员的依赖性较强,因而小团体内部的知识合作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今后,设计领域在扩大知识合作幅度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作者小团体内部的知识交流,增强非核心成员在小团体网络中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作者小团体的稳定性。
(2)具有小世界效应。小世界效应具有如下特性:网络是稀疏的,网络是去中心化的,整个网络高度聚类。由可视化网络图可初步判断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但为了精确起见,本文对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的小世界现象进行形式化表征,特征途径长度与聚类系数是用来测度网络小世界效应的主要变量。若一个网络平均距离较短(不超过10),聚类系数较高,则可以认为该网络符合小世界效应[19]。由表2可知,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两个阶段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9与3.802(均小于10),聚类系数分别为0.799与0.766,该网络平均距离较小而聚类系数较高,因而该网络具备小世界网络的特征。这表明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知识流动速度较快,不同的作者之间可以快速获取相关领域中的知识动态,并迅速向其他作者进行传递与扩散。
(3)大规模网络团体已形成。由可视化网络图可
知,设计领域两个阶段的知识合作网络均是由多个小团体网络构成,同时也反映出该网络中存在多个凝聚子群。K-核分析是一种建立在度数基础上的凝聚子群分析方法,如果一个网络图中的全部点都至少与该图中的K个其他点邻接,则称这样的网络图为K-核。由表2可知,两个阶段的K核数均为14,这表明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中小团体内部的发明人数量一直较多,小团体的规模较大且基本保持稳定,大规模的网络团体已经形成。
表2 网络结构特征参数
变量2008—2010年
2011—2016年
网络节点数145355网络边的平均权重值
1.221.17平均距离2.93.802聚类系数0.7990.766最大K核数
14
14
图3 设计领域第一阶段知识合作网络图
图4 设计领域第二阶段知识合作网络图4 网络成员演化特征分析4.1 点度中心度测度
为准确测度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成员影响力的变化情况,本文对两个阶段相对点度中心度排名前十的作者进行统计(参见表3)。在知识合作网络中,如果某个作者与其他作者之间具有直接的知识交流与合作关系,那么该作者就居于知识合作网络的中心位置,其相对点度中心度越高,也即该作者在网络中具有直接知识扩散的作用。相对点度中心度的计算公式为C(ni)
,其中:C(ni)代表节点ni的相对点度
64图书馆(Library)2018年第3期(No.3.2018)
中心度,n为节点总数,d(ni)代表节点ni的绝对点度中心度,其计算公式为
,Xij=0(当节
点ni与nj未直接相邻),Xij=1(当节点ni与nj直接相邻)。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中,根据相对点度中心度计算值排名前十位的作者均不一样(除作者X1、X2、X5之外),这表明2008—2016年期间设计领域里从事知识创作与知识合作的作者更新换代很快,较少有作者能够在知识合作网络中保持较强的、具有长久持续性的学术影响力(参见表3)。X1、X2与X5三位作者在两个阶段的点度中心度均能够占据前十,这表明上述成员可能具备较强的创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较为关键的技能,因而能够对整个网络形成持续较强的影响。
表3 点度中心度测度表
排名
2008—2010年
2011—2016年
作者编号相对点度中心度
作者编号相对点度中心度
1X57.729X38.6962X85.314X96.0393X15.072X14.8314X225.072X114.5895X23.865X483.8656X73.623X23.8657X143.623X53.8658X123.382X133.6239X63.382X273.14010
X28
3.382
X4
2.899
4.2 结构洞测度
结构洞是指两个行动者之间非冗余的联系,结构洞能够为其占据者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机会,因而比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更具优势[20]。结构洞的测度指标主要包括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与等级度;其中,有效规模与效率值越大,表明该节点在网络中的影响力越大;限制度反映了该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联系的自由性与不可替代性,同时也是测算网络结构洞数量最精确的指标,限制度越小,则表明该节点在网络中占据结构洞的位置越多[21]。由于网络成员的影响力已经用中心度进行测算,因而此处不再对发明人有效规模与效率值进行统计,仅选择限制度指数作为结构洞的测度指标(参见表4)。由表4可知,第一阶段限制度较小的作者为X5与X8,第二阶段为X9与X5,表明上述作者在网络中占据的结构洞数量最多,受到其他作者的限制最少,在网络中充当较多作者之间知识交流的“桥”,控制着网络的核心资源,在网络中能够发挥关键性的知识联结与传递作用。此外,网
络中的部分联系人分别在多个阶段占据着较多的结构洞位置,例如作者X1、X2与X5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均占据着较多的结构洞位置,这表明上述作者一直掌握着核心资源,控制着网络中的知识传播与扩散,网络中的大部分知识信息都需要经过他们进行传递,这部分作者能够直接控制网络内部知识扩散的方向与速度。
表4 设计领域作者结构洞测度表
2008—2010年
2011—2016年
发明人编号
限制度发明人编号
限制度X50.097X90.059X80.113X50.078X10.130X30.082X120.134X20.117X100.148X40.126X70.163X10.128X60.166X130.131X20.168X270.136X220.169X250.142X14
0.179
X11
0.154
4.3 核心作者团体演化
由网络结构特征可知,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的最大K-核数为14,网络的团体性已经显现。为了进一步精确对网络中的小团体成员网络演化特征进行分析,本文利用UCINET软件的派系分析功能对核心作者小团体进行分析。当设定最小节点数为3,最大距离数为2时,可以得出各阶段的主要团体及其核心成员情况(参见表5)。
由表5可知,团体1与团体2在两个阶段均存在,虽然两个阶段团体内部的个别成员有所更替,但是团体核心成员并未改变。其中,团体1的核心成员包括作者X2、X4、X5、X7与X8等,该团体是由清华大学的相关学者主导所形成的,团体内作者的平均作品数量较高,所以可以判定为高产团体。从作品数量变化趋势看,该团体在第一阶段的作品数量占据全部作品数量的比重高于50%,表明这一阶段为该团体创作的高峰期。该团体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为合作作品形式的多元化,该团体的知识合作成果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设计论文,还包括艺术设计作品、设计类会议摘要、设计作品观后感、设计领域人物访谈等诸多形式。多元化的作品形式一方面反映出我国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的灵活性与机动性,另一方面也对我国设计学科的全方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团体2的核心成员包括X1、X3、X6、X10与
胡卫军、喻珊、李明星、胡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研究2018年第3期(No.3.2018)65
X17等。该团体的合作作品形式与团体1类似,包括设计论文、艺术作品、设计论坛实录等多种形式,此团体最显著的特征为作者之间跨区域与跨单位合作。长久以来,传统的地理隔阂与不同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成为限制我国各领域知识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国内诸多学者的证实[22]。但该团体作者来源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诸多不同的单位,属于典型的跨区域与跨单位知识合作类型。这表明我国设计领域正在不同区域与不同单位之间建立知识合作关系,力图解决传统的地理隔阂与信息不对称问题。
团体3仅在第一阶段出现。该团体的核心成员包括X34、X50与X52,他们均来自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合作作品的主题为土性文化与生土建筑研究。该作者团体更倾向于独著,而较少与其他作者进行知识合作与交流。这种倾向于独著的作者团体会严重降低设计领域的知识合作次数与知识合作幅度,阻碍设计领域的知识传递与知识扩散。此外,这类作者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深度较小,团体与外部作者的知识合作次数同样较少,整个团体比较封闭,既不利于外界知识信息的流入,同时也不利于团体内部知识信息的输出。但是该松散型的小团体仅存在了三年(从2008年至2010年),这表明在知识合作的新趋势面前,设计领域中封闭的小团体是难以生存的。
团体4是在2011年之后新组建的团体。该团体成员主要包括X12、X24、X29、X41与X67,他们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荷兰代尔福特理工大学四所高校,作品的主题包括中西方设计艺术评论与国内外设计艺术发展研究等诸多方面。该团体最显著的特征是作者合作与研究主题的国际化。该团体作者来源于国内外四所高校,这反映出我国设计领域已经开始与国外相关领域展开知识合作,而在研究主题方面同样涉及中西方艺术设计的差异性与融合性探究,中外知识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消除传统的地理位置差异与文化背景差异所带来的知识交流隔阂,同时也可以促使国内设计界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弘扬中国设计文化之精髓,共同推动我国设计学科的发展与国际设计领域的知识合作进程。
由小团体网络演化分析可知,我国设计领域知识合作存在如下特征:①设计领域的知识合作成果形式
趋于多元化。知识合作成果最常见的形式是学术论文,但团体1与团体2的知识合作成果则包括艺术设计作品、设计作品观后感、设计领域任务访谈、设计论坛实录等诸多其他形式。多元化的作品形式不仅丰富了我国设计领域的知识流通渠道,加速了我国设计领域的知识流动速度,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经验。②跨区域知识合作已经成为设计领域的新常态。例如团体2的作者来源于不同的区域与单位,跨区域知识合作能够增强不同区域之间知识扩散的连通性,丰富知识来源渠道。③传统的倾向于独著的封闭性作者团体正在逐步被瓦解。封闭性作者团体既不利于团体内部知识信息的输出,同时也较难接收到外界的最新知识动态,对我国设计领域的知识合作与知识扩散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团体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愈发方便,传统的封闭性作者团体正在逐步被瓦解,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知识合作团体正在形成。④我国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的国际化进程取得突破。由团体4的知识合作特征可知,该团体不仅注重不同国家之间的知识合作,同时该团体的研究主题也与设计学科的国际化推广密切相关。中外知识合作为我国设计领域的知识流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我国设计学科的软实力。
表5 不同阶段团体核心成员表
演化阶段
2008—2010年
2011—2016年团体1:X2、X4、X5、X7、团体1:X2、X4、X5、X7、
X8等团体
X8等
团体2:X1、X3、X6、核心成员
团体2:X1、X3、X6、
X10、X17等 X10、X17等团体3:X34、X50、X52
团体4:X12、X24、X29、 X41、X67
5 结论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于UCINET软件对设计领域的核心作者与非核心作者之间的知识合作网络结构特征与网络成员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我国设计领域的知识合作规模较大,但整体知识合作深度有待加强。由网络结构分析可知,从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我国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的作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平均知识合作次数却在减少,这表明我国设计领域存在较多偶发性、零散性的知识合作关系,大部分作者之间并未建立长期有效的知识合作机制。这种偶发性的知识合作关系不仅增强了整体网络的不稳定性,同时也不利于对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66图书馆(Library)2018年第3期(No.3.2018)
今后,设计领域的作者应该更加注重建立长效的知识合作机制,保持稳定的知识合作关系,团体成员的稳定性能够增强其研究领域的研究深度。
(2)我国设计领域的知识合作网络符合小世界效应,知识合作整体网络由多个子网络构成,而子网络往往是围绕一个或者多个核心作者而形成。这种小世界网络具有知识流动速度快、信息传递及时的优点。但是,这种较为分散的小世界网络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一方面,各个子网络之间缺乏联系,整体网络较为松散;另一方面,各个子网络都是围绕部分核心作者形成,而这部分作者往往在网络中占据着较多的结构洞位置,因此整体知识合作网络会对占据着结构洞的少数核心作者形成较强的依赖性。因此,我国设计领域应该注重培养团队内部全体作者的知识创造能力,增强每个作者的中心度与影响力,减少核心作者所占据的结构洞数量,增强整体网络的稳定性与连通性。
(3)由点度中心度测算数据可知,一方面我国设计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较快,客观上也提升了设计领域作者更新换代的频率,使得鲜有作者能够在两个演化阶段都持之以恒地凸显出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开放式创新思想的推动,开放式的知识合作已经成为了设计领域知识创作的新形式,这一新动向导致了传统的封闭性的知识创作团体正在逐步被分化、瓦解乃至消亡。
(4)跨区域合作与合作成果多元化已经成为我国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的新常态,而我国设计领域在国际化合作方面也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仍然存在部分作者团体较为独立以及知识产出水平不平衡等问题。今后,我国设计领域一方面应该注重在高产作者团体与低产作者团体之间建立知识合作关系,通过知识合作渠道提升低产作者团体的知识创造能力,增强其知识产出水平;另一方面,我国设计领域应该继续保持已有的国际化合作与跨区域合作优势,并利用这种优势进一步丰富不同区域与作者团体之间的作品合作形式,减少独立作者团体的数量。
(5)本文选取了单案例研究方法,从实证角度对期刊2008年至2016年核心作者的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填补了国内设计领域中关于群体合作关系实证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我国设计领域的知识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要对设计领域知识合作具有全面的掌握,还需要对知识
合作网络背后隐藏的关键词与研究热点开展进一步探究,这也是笔者的后续研究内容。(来稿时间:2017年7月)参考文献:
1.鲁晓波. 回顾与展望:信息艺术设计专业发展[J]. 装饰, 2010(1):30-33.
2.李江. 2012年中国设计学科发展趋向解读[J]. 艺术评论,2013(3):45-49.
3.王美艺. 艺术设计学科新发展——新兴媒体艺术引领艺术设计学科的新发展[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33).
4.黄敏. 论新媒介的发展对平面设计的冲击[J]. 美术观察, 2015(1):125-125.
5.付巍, 王冲, 白斌. 应用型工科院校艺术设计学科发展途径探讨[J]. 艺术研究, 2016(1):160-161.
6.李文红.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多元化发展研究——评《艺术设计学》[J]. 高教探索, 2016(9).
7.宋奔.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校企合作与转型发展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美术观察, 2017(1):54-59.
8.李鹏斌,张哲. 艺术设计化的浪潮——以当代艺术介入时尚设计领域为主要视角[J]. 美术观察,2015(7):124-125.
9.吕明月. 人类学介入设计领域的结合途径研究[J]. 艺术评论,2016(6):156-159.
10.薛成城. 论吉林省高校设计领域创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14-218.
11. Scott J.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 Sage, 2012.
12.刘军. 整体网分析讲义: UCINET 软件实用指南[J]. 上海:格致出版社, 2009.
13.胡晓辉, 杜德斌, 龚利. 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空间特征[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6):22-27.
14.黄维, 胡平平. 我国教育经济学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空间特征[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3(5):147-151.
15.武蒙. 基于专利合作视角的企业研发知识网络演化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D]. 西安理工大学, 2015.
16.曹志鹏,潘启亮. 我国高校间科研创新合作现状——基于2014年合著论文的社会网络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7(1):93-98.
17.何蛟,潘现伟. 基于SNA的2010—2014年图书馆学作者合作网络分析[J]. 图书馆,2015(9):67-72.
18.邱均平,刘国徽. 基于社会网络和关键词分析的作者合作研究——以国内知识管理领域为例[J]. 情报科学,2014:3-7, 13.
19. Watts D J, Strogatz S H.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networks[J]. Nature, 1998, 393(6684):440-442.
《装饰》(6) 胡卫军、喻珊、李明星、胡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设计领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研究2018年第3期(No.3.2018)
20. 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1. 肖彬. 基于专利引文网络的技术轨道识别与评价研究
[D].北京理工大学,2016.
67
22.邱均平,伍超.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国内计量学作者合作关系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2011(6):12-17.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Cooperation Network in Design Domai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Hu Weijun1 Yu Shan2 Li Mingxing3 Hu Cheng3
( 1.Art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 2.College of the Arts,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3.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knowledge cooperation in design field,
this paper takes the “decoration” periodic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its core writers from 2008 to 2016 as the research sample, and uses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membership in terms of the knowledge cooperation network.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closed-end knowledge creation is being phased out, and the new open forms of knowledge cooperation are emerging. The diversifications of cooperation results and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have become the new normal of knowledge cooperation in China’s design field, and China has also made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design field.
〔Keywords〕 Design domain Knowledge cooperati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作者简介〕 胡卫军(1978—),男,博士,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研究;喻珊(1977—),硕士,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装潢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李明星(1971—),男,博士,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管理教学与研究;胡成(1993—),男,江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上接48页)
14. 王慧, 戚晶晶. 企业间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研究[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16.
15. 陈建斌, 郭彦丽, 徐凯波. 基于资本增值的知识协同效益评价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5):35-43.
16. 程强, 顾新. 知识链管理研究进展与评述:基于知识活动的视角[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37(5):124-129.
17. 程强, 顾新. 知识链管理研究进展与评述:基于组织之间的合作、冲突与风险管理视角[J]. 图书馆学研究,2014(20):16-21.
18. 吴绍波,顾新. 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知识协同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 29(8):83-87.
19. 石娟,顾新,吴绍波. 基于知识协同的知识链最优协调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28(1):128-131.
20. 张省. 基于序参量的知识链知识协同机制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 37(3):21-24.
21. 赵广华. 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53-56.
22. 夏忠诚. 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运营计划改进研究[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4.
A Study on the Knowledge Synergic Patterns of the Knowledge ChainCheng Qiang1,4 Gu Xin2,4 Quan Li3,4
(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2. School of Business, Sichuan University; 3. School
of Busines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4.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University )
〔Abstract〕 The knowledge synergy of knowledge chain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sharing,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roduce knowledge appreciation effect. The study found: the knowledge chain is a aggregation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and the supply chain. And, basis on the knowledge synergic pattern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and the supply chain, it explored the knowledge synergic pattern of the knowledge chain from three aspects to build business entities, buil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virtual knowledge synergy pattern, and respectively expou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m.
〔Keywords〕 Knowledge chain Knowledge synergy Patterns
〔作者简介〕 程强(1987—),男,管理学博士,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创新管理;顾新(1968—),男,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全力(1979—),男,管理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