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如果缘于典故未加注释,或者文言根基不牢,倒也“认”了。但是,许多情况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源于我们对古诗词语言上的特点,例如句法和用词等不了解,从而产生了阅读上的障碍,觉得诗歌内容不知所云
你们在阅读07到17年高考真题古诗词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词句老师给整理了 一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诗句中的个别词义不明
病入中年日月遒 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 且占丹枫系钓舟 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认得诗人在此间 怪来诗思清人骨 城郭休过识者稀 时光簟已便 拈笔又忘筌 忆君遥在潇湘月 万岁山前珠翠绕 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另一类是虽然理解每个字词的意思,但是对整句的意思却感到莫名其妙
晋代衣冠成古丘 功名馀事且加餐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两类具体情况和解决的办法、
首先是对于诗歌中个别字词不理解,例如“五更画角只生愁”的“画角” “ 兵安在?膏锋锷”
的“膏”,导致对整句话乃至整首诗不明所以 下面我们结合以前熟悉的诗歌看一下类似的现象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曙”和“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成了形容“云霞”, “春”用来形容“梅柳”。
这两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 这是属于词性的改变造成的阅读障碍,在上面你们提出的句子里“兵安在?膏锋锷”正是如此。我们文言文里词类活用里有典型的一类就是两个名词连用,“膏”不做主语,那就是做动词,“膏”做动词用,“锋锷”做“武器、兵器”讲,人的膏脂即身体、血肉之躯润了武器,也就是兵士、兵卒牺牲了,说的比
1
较含蓄;与下句“填沟壑”可对照起来理解,也就是说战争造成的伤亡惨重。
古诗和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是有相通之处的,大家注意联系文言知识进行解决
当然,也有些诗家词汇在文言散文里是不太常见的,大家就需要去积累和联系了。
去来江口守空船 来 衬字 怪来诗思清人骨 红藕香残玉簟秋 簟 草席 时光簟已便
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铁骑满郊畿 在这些诗句中,还有像“认得”“休过”“便”“风尘”“忆”的意思都发生了变化,但是都和常用的义项有紧密的联系,大家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就不能生硬地翻译,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心境以及语法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再理解。
除了字眼的变化,古诗词中这些地方也可能造成阅读的障碍 修辞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用典的表现手法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意象具有特定含义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例如“画角” 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 “钓鱼”“小舟”大家应该能够联想到“独钓寒江雪”等诗句,这是表达和隐者隐居有关的意思。
那我们回头再看这些疑难点,是否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呢? 词性变化:兵安在?膏锋锷 古语(变义或生僻词):认得诗人在此间、怪来诗思清人骨、城郭休过识者稀、时光簟已便、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忆君遥在潇湘月
修辞:万岁山前珠翠绕、拈笔又忘筌、晋代衣冠成古丘 用典:明朝烟雨桐江岸、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意象:五更画角只生愁、且占丹枫系钓舟。
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含蓄性的特点,所以经常会遇到借代、比喻等修辞以及用典的表现手法,大家注意不能直译,要注意形象化词语的指代意。我们在阅读时主要注意联想和想象,当然,大家也会发现,如果诗歌读多了,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阅读的积累以及意象典故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种是理解词义,但不明句义。也就是说诗句中的词语不陌生,但是组合在一起我们却不太能明白作者想要说什么
同样地,我们先看看熟悉的诗句中出现的现象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岂文章著名,应老病休官——怎么凭文章著名,应因为老病休官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片云共天远,永夜同月孤。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白发归江湖
2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山河破碎(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似)雨打之萍。 明月(于)松间照耀,清泉(于)石上流淌。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我们在研读文言散文时自觉地“认知”了倒装句、省略句等,这些句式古典诗词中也有,并且因为诗词韵律平仄的需要,它们出现的频率更高、也更复杂,造成解读的困难也更大。
这就需要我们分清并添加主语宾语、介词、连词等;调整语序,想象重组画面,抓整体,不要硬译 变序: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省略: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恨极在天涯、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总而言之
诗家语言的特点----含蓄、形象、凝练、跳跃
表现形式---- 活用、修辞、用典、意象、古语、省略、变序······ 方法:添加、调整、重组、想象、积累、联想
小结
从语言特征入手把握古诗
1、古诗是用文言写成,要想正确理解诗意,须注意对词义的把握。应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等古汉语现象;另外还要积累和掌握诗家特有的一些词汇,以及在特定的语境里产生的意义
2、要古诗语言的变形的作用 (1)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意境等内容的表达效果(2)声律、修辞上的特殊
需要
3、要学会合理的文学想象加工,以丰富古诗跳跃性语言省略的内容
以上是我们在初读注意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去歌理解字面意思,这只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下面我们将从再从把握内容和理解情感上去读懂诗歌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