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代__ __家。字___,自号__ __,又号__ __,著有 《 》
(2)本文是作者被贬为_ ___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 》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奠定全文抒情墓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环滁(chú) 林壑(hè) 蔚然(wèi) 琅琊(yá)
B. 翼然(yì) 辄醉(zhé) 酿泉(nibng) 繁阴(fán)
C. 酒洌(1iè) 野蔌(shù) 伛偻(yǐ lǚ) 觥筹(gōng)
D.颓然(tuí) 苍颜(cāng) 提携(xié) 喧哗(xuān)
3.下列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 翼然临于泉上(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C.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D.佳木秀而繁阴(秀美)
4.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杂然而前陈者 ( )
A.摆开 B.陈列 C.姓氏 D.陈旧
(2)觥筹交错 ( )
A.酒筹 B.筹略 C.统筹 D.谋划
(3)负者歌于途 ( )
A.背着 B.拿着 C.带着 D.拉着
5.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
(4)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
二、课内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翼然临于泉上( ) (2)饮少辄醉( )
(3)太守自谓( ) (4)醉翁之意不在酒( )
2.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3.选文中包含的一个常用成语是__ ___,它的常用意义是 ___ __。
4.选文写景,首先写_ ____,其次写___ __,最后 写__ ___ 。
5.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醉翁亭记》课外自测
一、基础知识(共38分)
1.填空。(10分)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破题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
(3)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4)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 _______。
(7)写游人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8分)
环滁( ) 林壑( ) 蔚然( ) 琅琊( )( )潺潺( ) 酿泉( ) 辄醉( ) .......
晦明( ) 野蔌( ) 酒洌( ) 山肴( ) 伛偻( )( ) 弈者( ) 觥筹( ) ........
颓然( ) 阴翳(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0分)
(1) 环滁( ( ) (2) 蔚然( )
(3)得之心而寓之酒( ) (4)风霜高洁( )
(5)宴酣之乐( ) (6)非丝非竹( )( )
(7)苍颜白发( ) (8)颓然乎其间( )
(9)树林阴翳( )
补充练习题一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 ,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
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 。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F ……故自号曰醉翁也。
G 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 )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 )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 ) ④ 表示结住一层意思:(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
A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B 这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C 这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D 这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
A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C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D“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补充练习题二
1、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
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这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风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 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醉翁亭记》一文从文体上看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一句话流传至今,它是____ ____、____ ______。
⑤《醉翁亭记》作者( ),是( )朝( )家、( )家。他自号( ),又号( )。 这篇文章选自《 》。
⑥《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⑦“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代在散文方面有成就的八位名家( )、( )、( )、( )、( )、( )、( )和曾巩。
⑧、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 环滁皆山也。 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将下列语句排列通顺连贯。
①水落而石出者 ②云归而岩穴暝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山间之朝暮也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⑥风霜高洁 ⑦山间之四时也 ⑧野芳发而幽香 ⑨晦明变化者
正确顺序是:
4、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语气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下面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水落而石出者 ②云归而岩穴暝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山间之朝暮也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⑥风霜高洁 ⑦山间之四时也 ⑧晦明变化者 ⑨野芳发而幽香
A、⑤②⑦⑨③⑥①⑧④ B、⑨③⑥①⑦⑤②⑧④
C、⑨③⑥①⑧④⑤②⑦ D、⑤②⑧④⑨③⑥①⑦
7、下面各句中“而”字应重读的一句是( )
A、朝而往,暮而归。 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 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8—12题
①环滁皆山也。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作亭者谁⑥山之僧智仙也。⑦名之者谁⑧太守自谓也。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这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___ ____句。写景的顺序是_______ _______。
9、这段文字写景的角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段景物描写,总写_______和______,是为了引出下文对______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的活动__________。
11、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
12、用“∥”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提示可分为二层)
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
一、1.(1)宋 文学 永叔醉翁 六一居士 《欧阳修散文选集》 (2)滁州知州《丰乐亭记》(3)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4)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5)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6)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2.C 3.D 4,(1)A (2)A (3)A 5,(1)比喻 (2)设问 (3)对偶 (4)设问
二、1.略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醉翁之意不在酒 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4.山 泉亭 5.以美景寄寓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课外自测参考答案:
一、1.(1)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4)临溪而渔……山肴野蔌 (5)射者中……起坐而喧哗者 (6)醉能同其乐 (7)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8)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略 3.略
二、1.(1)估计 (2)逃跑 (3)骗 2.(1)到了南郑,路上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人。 (2)大王你如果只想做汉中王,就用不着用韩信这样的人才;如果想夺天下,除了韩信之外没有能同你共谋大事的人了。 3.(1)上不我用。 (2)国士无双。 4.(1)韩信:才华出众,择明主而栖。 (2)萧何:能识人荐人的伯乐。 5.国士无双。在国家有才能的人中,找不出第二个,形容人很有才华。
补充练习参考答案一
亭的环境 亭名由来山间朝暮 四季不同景色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 与民同乐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 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补充练习参考答案二
1、C
2、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④散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欧阳修 宋 文学家史学家 醉翁 六一居士 欧阳文忠公 集 ⑥乐 写景抒情 ⑦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轼苏辙 ⑧B
3、⑤②⑨④⑧③⑥①⑦ 4、C 5、A 6、D 7、D
8、①—④从大到小,从俯到仰,由点到面,自远而近。
9、视觉,听觉 10、琅琊山酿泉 醉翁亭布置好环境
11、开篇点题,引出“乐”字这一全文的主线
12、①第一层(①—④)交代醉翁亭的环境 ②第二层(⑤— )写醉翁亭命名的由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