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为人生、现实主义)
创造社 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为艺术,浪漫主义)
新月社 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社会剖析派小说特点 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
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背景广阔、贴近生活、描写细腻。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
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1、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2、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3、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 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艺术成就:1、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2、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3、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4、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新月派与新格律诗: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③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④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浪漫抒情小说特点:1、表现自我,力主表现忠于自我的“内心的要求” 2、有颓废气质,是感伤的抒情
3、富于浪漫主义的表现,结构散文化 4、文笔流利清新
代表:郁达夫《沉沦》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内容:在文艺观上,批判封建文学的文艺观,提倡“人的文学”、“国民文学”、“平民文学”;作品形式上,批判形式主义和“鸳鸯蝴蝶派”小说;作品语言上,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创作手法上,提倡写实主义。同时还积极翻译、介绍外国进步文学,作为新文学的借鉴。 意义
一、彻底批判和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二、始终贯穿和体现了提倡民主和科学,倡导个性解放并积极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
三、以劳动者和新型知识分子等形象替代了旧文学的主人公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
四、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和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五、自觉地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和文化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鲁迅对现代小说的探索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全新的现代创作手法,新颖的小说形式、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及独特的意识流手法,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现代人的初步觉醒,作品从一问世,就引起巨大反响,达到了现代小说的成熟。 其次包括《狂人日记》在内的20年代的《呐喊》《彷徨》小说集同样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不但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样成为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祝福》《离婚》等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狂人日记》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肥皂》《白光》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在鲁迅小说“复调”小说的特点。
2、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创造,A\\艺术风格多样化,整体上注重白描,也有《伤逝》《孤独者》等抒情小说;有《高老夫子》《肥皂》等讽刺小说;有《故乡》《社戏》等乡土小说;《孔已己》外在的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B\\在格式上,鲁迅更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狂人日记》采用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意识流手法;《《孔乙己》截取人物生平片段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时间中途起笔。C\\以“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利用典型细节、白描以及“画眼睛”的手法来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D从叙述角度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同时应用第一第三人称,E从时序顺序上看,有倒叙,有顺序F从情节看,有单线,有复线。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浮躁凌厉 所谓浮躁凌厉的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这类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时事杂文】
平和冲淡 周作人前期的散文的确跳动着鲜活泼辣的节奏,但纵观全体呈现更多的是以冲淡为特色的抒情、叙述的散文小品。而当人们提及周作人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种展现他闲适怀抱的“平和”的写作特色。他的文笔不是鲁迅那样的犀利,而是把一种迥异的风格特色呈现在读者面前。若从单纯的艺术审美角度来审视,这些散文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现代闲适文的极至。其中,无论是从自身态度上,还是从取材上,亦或是多种写作手法上都展现了他的独有的风格,引领着当时文艺界一股清新的写作特色。【抒情记叙散文】 五四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