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中学音乐课堂评价“档案袋”评价法课题组,历时两年,收获是巨大的。这种收获除了课题研究的本身研究成果的获得之外,更多的是我于参加这个课题组之前所没有想到的意外所得。下面我将我这两年的所感所得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三类学校,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好,学习习惯也不很良好。在课堂上你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维持纪律,组织教学十分辛苦。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数、理、化与音乐课进行选择,他们一定选音乐课,可是如果让学生将音乐与体育放在一起选择,学生可能会选择自由放松的体育课。为什么呢?“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是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的名言。经我们课题组成员调查98%学生喜欢音乐却只有58%学生喜爱音乐课。是什么使现在的音乐课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与轻松呢?
大家都知道音乐教学过程的评价问题是音乐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一直以来所采用的方法都比较单一。不是让学生一个一个的唱,就是让学生做乐理题。其实对学生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一首歌、一张卷子不能评定一个学生的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很有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再加上音乐是非应试学科,学生就更加不重视了。可想而知在这种状况下,那些原本就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会怎样面对音乐课堂。
新课标的理念表明:“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个性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参加课题组后,我按照课题组的成员们商议好的调查程序进行调查研究,哪知就在我研究课堂评价的同时,教学秩序与教学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首先我通过我们自制的“调查表”对学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摸底,调查显示学生对以往的评价方式是很不满意的,对于音乐课也是不置可否的。在随后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为自己准备了“档案袋”,讲明了规则以及学期末的评价方法。当学生看到他们每节课的表现真的都通过学生互评,师评一一装袋时,对音乐课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过程)
在教学中我为了达到对课堂评价研究的目的改变了教学方法。因为我们“档案袋”评价法的研究中有学生互评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就要设计相应的教学
环节。
最经常采用分组教学,这让分组评价有了发挥的余地。简单的说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能采用“小组评价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小组评价法”的运用,首先要有目的地组织小组活动。在分组教学中,老师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就向学生明确地提出小组活动的目标。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一首歌创编歌表演的动作,组长负责组织学生讨论和分配每一个组员的角色,并进行练习等,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活动在刚开始可能要困难一些,因为学生并不一定都愿意参加,所以在研究初期我确定的活动的目标非常简单,也许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学过的歌曲,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怎么分男生唱、女声唱、齐唱等等。一旦有一个组有突出的表现就给予极高的鼓励与赞扬。例如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在歌曲学唱结束后,要大家分组表现。因为我在教歌曲的时候就已经让大家分男、女生唱过,所以大家分组表演是也都就是分男女声唱,可是有一个组有个男生在大家唱到最后他突然用口哨吹了两句旋律。当时大家哄堂大笑。可我在大家笑完后表扬了这个男声,并建议他在歌曲的开头吹旋律,并让他们小组的同学重新配合了一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以后这个男生和他们小组的表现大家可想而知。“小组评价法”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就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自己的伙伴自己帮,自己的成绩自己争。这样的评价,对于形成学生集体的观念,形成伙伴学习的习惯,是十分有效的。这个环节在小组表现结束后,根据预定的目标,对各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可以是教师做出,也可以是学生个体或组与组之间的评论,互相做出评价。让学生评价,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掌握,发展相应的能力,老师的评价我多用激励评价法,把每一组创编的最好的地方组合起来进行练习,使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除此之外,要丰富课堂评价的内容,当然还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例如大家都有所体会的学生对教材里的内容不感兴趣,我就对每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选编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联的时代性较强的音乐作品渗透入教学,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从而有所感触。比方说在《雪域高原》单元我让学生分组唱自己知道的藏族歌曲,不需要全唱完,一两句就可以,另一组说是什么歌名,一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唱完了 还要学生评哪一组唱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在互评的讨论中感受了歌曲知识的渗透。以此为引导,再进行新课唱歌的教学。学完了再分组以喜爱的方式表现,可以让学生体会歌曲中的舞蹈节奏,既巩固知识又通过体验再次展开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体会:人们对树上高高悬挂的果子往往只有想法而没什么行动,可掂掂脚可以摘到就的一定不会放过。我们的学生并不一定人人都能歌善舞,因此在音乐课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表现是课堂评价的难点。针对这一点,我想出开发课前资源的好办法。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不是独立存在于世上,它们都有培育它们的土壤,再加上现在提倡学科综合,强调知识体系的联系,因此我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与课堂内容相关联的知识,在上课时这些知识的提供者理所当然的受到大家的赞扬,他们的表现也一一记录在《课堂评价表》上。这些学生平时在其它
学科由于基础知识不佳长期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现在在音乐课堂上无论是能唱的还是不能唱的都找到他们可以闪光的舞台,成功的乐趣使他们开始对音乐课堂产生依恋。
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教育就应该“以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全面、真实的体现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采用的“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多元的评价方式,它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自己的音乐综合能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功能。这样原来只是对课堂评价的探讨研究发展到后来已经因此而吸引了学生,让他们开始对下节课产生期待。
我们音乐课可以说是副科中的副科,对每个班的学生只是一周见一面,一个学期下来可能至少有一半的学生依然不认识。通过“档案袋”评价,让我们为数不多每节课都有迹可寻。每节课评价表的填写,课前知识的收集使学生如同做作业一般,对音乐课有了牵挂与顾虑,加重了音乐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尤其是那些文化成绩一般,对学习兴趣不大,长期以来对自己的信心不足的学生意义更不一般。两年下来,我的课堂教学感觉是越来越轻松教学的过程经常是在学生们的自主推动下进行。这可说是我参加课题组意外收获之一。
意外收获之二是音乐课评价方式的改变影响了教学方式更新而长期在教学中探索研究使我收益非潜。为了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人人都有所表现,我不断的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他们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春之声》单元,《春天来了》是一首民乐,而且很长。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用古曲《春晓吟》做铺垫,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感受的春天,在古曲悠然的旋律背景下,学生用缓慢的语速描述春天的景色,让大家在诗一般的境界中沁入春天的感受,心静下来,后面的教学就自然如诗入画了。每上一节好课,我都会象学生一样感受那份快乐。回想以前每节课都在数教室里的人来齐了没有,看着表盼下课,一切似乎都在昨天。课堂 “档案袋”课堂评价法在让学生喜爱的同时也让作为教师的我自己收益良多。伴随教学方法的探索更新使我自身的素质、知识等在教学领域的研究也更上了一层楼,有了更多的收获。
所以说“档案袋”课堂评价所构建的是发展性的音乐课堂教学,那份“档案袋”是学生音乐学习生活的记载,也是他们的成长经历,更是作为教师我的成长经历,在教学领域的学习、体会、收获也伴随着学生在这两年一一记载。
以上这些就是我参加课题组的一些收获和感受,希望今后“档案袋”评价法能让我们更多的感受到教学中的乐趣,从而获得不断的提高。
谢谢大家。
2006年9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