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卷第24期 2016年12月 新闻研究导刊 Joum ̄of News Research V01.7 No.24 Decembe ̄2016 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 于博 130117)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摘要:涵化理论是在2()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格伯纳系统提出的关于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涵化理论的观点认为, 大众传媒在传播各种符号的同时,对受众具有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涵化”过程。由于受众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个被 媒介“涵化”的社会里,受众心中的主观现实与实际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他们心中的主观现实是由媒介所创造 出来的。同时,受众的这种“主观现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 受众的现实表现。并且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较传统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因此涵化理论也衍生出了新的 模式和内涵。本文在梳理涵化理论发展历史的同时,探究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受众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24—01 19—01 一、概念界定 涵化理论,又称涵化分析、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它出现 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起因是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 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因此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 与防范委员会”来专门研究此项问题。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 等人注意到此,于是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 研究,但是他们除了对电视暴力问题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 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发现电视对受众的态度有着长期 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其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得到了一 些结果,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 二、涵化理论的核心观点 大众传播媒介,如杂志、电视、广播、报纸等,它们在受众 的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涵化着受众对世界的看法。其本质 在于揭示和明晰大众传播作为统治阶级的喉舌和为占统治地 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中的主要观点鲜明地 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批判态度和立志改革的倾 向,从而被学界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涵化理论 的主要观点认为电视媒介对受众有潜移默化的涵化作用,传 播内容会影响受众的行为。比如,在电视上看过很多暴力攻击 节目的受众,对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暴力攻击可能性的估计,远 远高于实际暴力犯罪发生的水平,同时,他们的估计也高于少 接触或不接触同类节目的受众。 培养理论用实证的方法证实了媒介对受众确实具有长期 效果,就对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媒介具有两方面 的影响效果。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的、客观 的、全面的反映,准确而及时地为受众提供信息,就可以培养 受众积极的、正面的世界观;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 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 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三、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 早期的涵化理论的线性模式具有以下基本内涵:一是受 众的涵化效果与他们观看电视的数量呈正相关,观看数量越 多,涵化效果越明显;二是电视对受众的涵化作用是单向的、 整体的,受众只要观看电视,就会产生一定的涵化作用;三是 受众观看电视的数量与观众认知之间是单向的、整体的。 新的媒体形态改变了传统电视以时间为标准的传播特 性,如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等。由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强、受众 参与度高、及时传播、双向反馈等特点,从而改变了传统媒体, 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对受众影响的单向性、整体性和线性涵 化等特点。观众对电视的反涵化作用可以通过调查观众后续 的情感表达、认知态度和自主活动等表现出来。随着科技的发 展,各种社会因素的不自觉介入彻底改变了传统涵化模式的 线性正相关关系。近年来,对涵化理论的研究也不单单局限于 传播学领域,其中还把一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如观众群体 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观众个体的认知结构、组织制度性权力等 影响电视使用和观众认知等引入其中,从而使涵化理论的研 究更加科学和具体。 四、大数据环境下网络涵化模式的重构 (一)媒介互动性与受众个性的融合 “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是双向涵化、互相 影响的一个过程。传统的涵化理论认为,只有媒介涵化受众 的理论;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实时性、交互 性,受众可以亲自参与到网络虚拟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媒介内 容和展现方式会根据受众需求的反馈而进行调整,所以在一 定程度上,大数据时代是“受众决定媒介”。例如,受众在使用 淘宝时的物品推送,就是淘宝后台计算机根据受众平时的购 买情况和浏览情况进行的按需推送,一方面满足了受众的个 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成交的可能性。 (二)由虚拟网络空间向现实实体空间转移 “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实现了多时空、多 维度、多方面和实时性推送的精准涵化。大数据时代的精准推 送,能够帮助受众把注意力从线上转移到线下。比如,网络监 测到你是爱车一族,就会给你推送各种各样的圈子、各种车友 会的联系方式,你可以通过线上加入的方式发展成为线下交 流。网络媒介极大地满足了受众不同时空的个性与需求。 (三)媒介破坏性与结构性并存,“媒介涵化受众”具有 破坏性、结构性涵化的特点 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与大数据时代推送的精确性和瞄准 性,受众容易在线上投人过多的时间,或者与网络中的好友更 多接触而忽略了与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的交流,破坏人们之间 的现实亲密关系。 (四)自我涵化的循环过程 “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是一个不断循环、 互相影响的自我涵化过程。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可以通过精 准分析大众的需求而进行推送,这是对受众的涵化过程,但同 时受众也可以重新建构网络内容。大数据时代整个涵化过程 就是受众本身以自我为中心点不断进行被媒介涵化以及自我 涵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蔡丽媛,张金海.“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大数 据环境下网络涵化模式的重构[J].传媒,2015(6):88—91. [2]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0—48.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3-85. [4]李瑞雪.涵化理论研究沿革与现状综述[J].传媒理论与 传播史,2013(6):1-3. 作者简介:于博(1991一),女,吉林通化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