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专练四 含解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热点题型专练(四) 比较分析型选择题 (15分钟 48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1.(2016河南郑州二模,25)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羡(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 )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管子认为,国君应根据国内市场物资的余缺状况来控制国内市场的财物。粮食贱就将货币投放于粮食,布帛贱就将货币投放于布帛。刘晏也认为,受灾的地方,缺乏的只是粮食……(政府)可以多支出粮食,让商人贩卖,分散进入村镇。据此可知,二人都强调通过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故选C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提供补贴”,排除A项;B项中的“消灭经济危机”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强调了市场调节的作用而非增加粮食生产,故D项错误。

答案:C

2.“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通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B.“生民在勤,所宝惟谷”

C.“工农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政”

D.“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商业借助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互相辅助依存,而不是互相毁伤……各地之间互通有无,不论是官吏、百姓、农夫、商人,都应该各自安居乐业,这才是最好的社会。这体现了农商并重思想。A、B、D三项均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C项体现了对商业的重视。故选C项。

答案:C

3.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中俄两国文学史上的丰碑。这两部巨著的共同意义是( )

A.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批判和揭露了社会矛盾 C.开创了新的文学流派 D.宣传了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红楼梦》主要表现了封建婚姻、文化、道德、教育的腐朽、堕落,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战争与和平》主要表现了俄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作用,揭露了俄国封建制度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据此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B

4.李贽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解释经典,还自称“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以下人物中,与他的主张和精神最相似的是( )

A.苏格拉底 B.荀子 C.朱熹 D.马丁·路德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李贽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解释经典。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和解释《圣经》。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2016北京东城一模,20)以下是16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

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

李贽:“耕稼陶渔之人既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A.挑战权威 B.否定神性 C.崇尚理性 D.倡导民主 解析:马丁·路德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李贽否定了孔子是天生圣人。据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马丁·路德和李贽并未否定神性。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马丁·路德崇尚理性。马丁·路德和李贽并未倡导民主。因此排除B、C、D三项。

答案:A

6.李贽被称为明代“文艺复兴”的领路人,其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思想的相似点有( )

①挑战正统权威 ②反对神权统治 ③提倡个性解放 ④批判君主专制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李贽挑战程朱理学的权威。但丁的作品挑战了天主教的权威,故①正确;李贽并没有反对神权统治,故②错误;李贽提倡个性解放,但丁的思想主张反映了人文主义,其也提倡个性解放,故③正确;但丁并没有反对君主专制,故④错误。选B项。

答案:B

7.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官职的作用时指出:“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以下官职的作用与之类似的是( )

A.监察御史、按察史 B.御史大夫、刺史

C.参知政事、通判 D.刺史、通判

解析:顾炎武谈论的是中国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参知政事不属于监察官员,按察史是省级司法长官,御史大夫是副宰相,与“官小”不符合,故A、B、C三项错误;刺史、通判虽然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高官,故有“官小而权重”“小大相制”特点,选D项。

答案:D

8.“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由此可见他们主张的最大区别是( )

A.“理”是否是万物的本原 B.求“理”的方式 C.对待孔孟儒学的态度 D.“孝亲”的方式

解析:据题干“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可知程朱认为理外在于人,从“如其理外在于心,则……”可知王阳明认为理内在于人,据此推知二者求理方式不同,故选B项。A、C、D三项不是材料讨论的主要问题,排除。

答案:B

9.《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记载:“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赁:工钱)……三年台成而民贩。”下列选项中,最类似晏子施政方略的是( )

A.商鞅变法之奖励农耕 B.伯利克里发放参政津贴 C.罗斯福举办公共工程 D.列宁实行固定粮食税 答案:C

10.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即这一时期在北纬30°上下,人类文明精神发生重大突破,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这一时期的中国( )

A.老庄提倡崇尚自然,超越功利 B.儒释道三教并立局面形成 C.成为中华文化圈的中心

D.黄宗羲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 解析:从题干中“北纬30°上下”“人类文明精神发生重大突

破”“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等信息可知西方人文精神在这一时期滥

觞,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思想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正确;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立局面形成,故B项错误;中华文化圈,即儒家文化圈,汉唐以后中国成为中华文化圈的中心,故C项错误;D项是明末清初的新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11.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答案:B

12.观察下图,以下对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图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持续增加 ②非体力劳动者超过体力劳动者 ③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变化的根本原因 ④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由图可知①正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正确;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扩大市场,增加就业,从而提升经济竞争力,因此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④正确,图中得不出②来。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