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班古诗《鹿柴》优秀教案

大班古诗《鹿柴》优秀教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大班古诗《鹿柴》优秀教案

大班古诗《鹿柴》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2、依据诗句,绽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4、让幼儿尝试表达故事,进展幼儿的语言力量。 5、理解诗歌所用的比方手法。 教学重难点:

指导同学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情感,培育同学的想象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看,奇异的联想,精致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宠爱。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秀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同学回答下列问题的基础上,老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第 1 页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绽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同学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同学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订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依据书的解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第 2 页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绽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同学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索: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安静。后两句以光明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颜色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同学商量: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同学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安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第 3 页

4〕老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奇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留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资料。 大班古诗《鹿柴》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把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 4 页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ai”,鹿柴是地名。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柴返、景复、照青苔 2、检查自读状况。 3、老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但——只闻——听见。

〔3〕让同学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其次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 5 页

〔1〕齐读其次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奇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 6 页

其次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其次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鱼君子 2、检查自读状况。 3、老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依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

第 7 页

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3〕同学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其次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第 8 页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仆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仆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芙蓉、刘长卿 日暮、贫、穷犬吠 2、检查自读状况。 3、老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掩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仆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老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第 9 页

大班古诗《鹿柴》优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熟悉2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孤独心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孤独心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预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布满了空灵的颜色,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黄昏,王维来到鹿柴四周,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

第 10 页

只间或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空山的寂静,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孤独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老师范读古诗〕 二、读古诗

1、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状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读古诗,留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解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安静;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3、尝试背诵古诗。

4、老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安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安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第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