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 靴l《 ≯ | 行,对企业业绩预测评价主要集中在计划管理部 门,企业没有必要也没有职权更没有主动的意识 1988年,Aziz,Emanuel和lawson在财务困境 的预测研究中,发展了基于现金流量预测破产的 模型。现金流量模型的提出源于理财学的基本原 进行财务业绩预测规划工作。直到改革开放后,企 业经营权得到,市场体系得到建立与完善,企 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能够利用资本市场 理:公司的价值等于期望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 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到期债务,而且又 无其他途径获得资金时,那么公司终将破产。如果 当前的现金流量确实反映了未来的财务状况,那 么,现在和过去的现金流量应能很好地反映公司 筹集资金,企业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股会化 当前也成为客观事实,客观上需要借助各种方法 了解上市公司业绩,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我国众 的价值和破产概率。他们根据配对的破产公司和 非破产公司的数据,发现在破产前5年内两类公 司经营现金流量均值和现金支付的所得税均值有 显著的差异。 1998年,Mossman,Bell,Swartz和Turtle在总 结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财务指标类、现金流 量类、市场收益率信息类模型,并提出了集三类模 型于一体的混合模型,发现并不存在令人完全满 意的区分破产和非破产的预测模型,现金流量类 模型在破产前两三年里的预测能力较稳定,而财 务指标类模型在破产前一年的判断能力最强。比 较而言,在财务困境预测中,财务指标、现金流量 指标比市场收益率及其方差等能提供更多的信 息。 从上述国外文献资料发现,尽管财务预测有 了制度保证,在预测方法中主要把精力集中在财 务预警比较突出,更多的体现上市公司未来财务 困境的预测。其主要原因为从公司内部角度来看 由于财务管理信息比较充分,管理层对公司基本 状况认识比较清楚,但针对上市公司的外部信息 使用者而言,更多地是从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 告等相应的公开信息中获取信息,以此对未来投 资作出决策,上市公司的财务拐点是信息使用者 关心的重点之一,因此有理由认为,财务预警主要 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拐点预 测的预测体系。 二、国内企业业绩预测评价体系 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 改造,我国实行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不存在所有权 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一切以计划为本.企业资金 的投入主要以计划配置,无须利用资本市场配置 资本,同时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完全依靠计划进 多学者不懈努力,引入国外财务评价与预测方法, 同时进一步探索研究,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 的财务评价方法体系。 李维新、金瑛着重分析了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改革的动因在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变化带 来的巨大竞争压力、财务评价指标本身存在的局 限性以及传统业绩评价体系无法满足管理创新对 信息的需求。同时提出要注重非财务指标在企业 财务评价中的应用,总结了德鲁克的改革为核心 非财务体系;霍尔的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 人力资源开发的“四尺度”论;克罗斯和林奇提出 的等级制度,一个把企业总体战略与财务和非财 务信息结合起来的业绩评价系统;卡普兰和诺顿 提出的利用顾客、内部业务、学习和创新三方面的 非财务指标补充的平衡记分卡(BSC)评价体系。 卫建国、陈烘评述了传统的财务指标、经济增 加值以及平衡记分法评价体系,指出了三种评价 体系缺陷的根源: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 同、成本效益原则制约以及信息不对称,最后得出 业绩评价体系建立事实上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 的动态博弈。 孙红梅、宁宏茹从战略财务管理角度提出了 ~级非财务指标分为投资、筹资、分配、成本、综合 五类,同时给出了五大类指标的权重及满分值,其 中投资指标分值为25,筹资指标为l0,分配指标 为l0,成本指标为35,综合指标为20。 王平心、陈琳等在分析传统绩效评价模式存 在的局限:基于传统会计的财务指标及其相关信 息导致公司不正当投资行为,具有错误导向性;没 有体现权益资本成本,无法体现投资者所要求的 最低报酬;综合评价采取主观赋权法,难以完全正 确地反映出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影响了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