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二十四诗品中的意象批评

来源:好走旅游网


《二十四诗品》中的意象批评

《二十四诗品》不仅是古代汉族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其本身也是一部诗作。其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

《二十四诗品》的批评理论给读者的印象是意象融感性形象与抽象概念于一体,这正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一种批评模式——意象批评。这种批评模式以介于具体艺术形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意象来表达批评观念,使理论的构建彰显出生命的色彩,充满灵动之气,引起读者对生活和生命无限的感慨。

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画面,而毫不作理性的逻辑分析。如“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澹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只是给出了一种“清奇”的意境而全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悟、把握,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大部分篇章虽有几句对表现方法与特点的理性点拨,却也尽量保持形象性与诗意,与整篇的意境相一致,相融会。

在中国意象批评的观念中,批评就是对作品韵味的意会和体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意象批评手法由来已久.古人品诗讲究妙悟与玩味,即通过长期潜心地欣赏品味,达到直接领会和把握作品的情趣 韵味的境界.这种意会体悟是中国传统批评的显著特点之一.意象批评强调在进行直觉领悟,在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内在风神。这与西方的印象主义批评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在运思方式上都重视\"妙悟\",推崇审美直觉。此外,中国意象批评中的\"味外之旨\"\"言已尽而意无穷\"中的\"意\"与\"旨\"还印有“言志载道”的色彩。

《二十四诗品》相当符合意象批评的操作方式,即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家。在进行批评活动时,不单要有 情感的投入和体验,还要 自由地舒展自己的个性,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内心体验,个性 气质融入批评过程中去。这体现在司空图的人生经历上。生活在唐末大动荡的时代,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而“欲揣机穷变,角功利于古豪”,意欲济世安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他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过着“一局棋,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的生活。但是他的心情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从此当歌唯痛饮,不须经世为闲人。”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因此,佛道思想在他的评论作品中表现出来。《二十四诗品》就是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的创作。

除此之外,印象主义批评既不重判断,也不重分析,而注重批评家审美印象的描述,这种印象的描述,只能以文学的方式进行,实现诗化的传达.批评家将自己的理解溶解于感觉之中,不显露出理性的筋脉,带有鲜明的诗人气质和直觉方式,他们的批评过程就是感受美,颂扬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司空图作为批评家的同时,也是一位诗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