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新媒体正在日益影响和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给当代高校团学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困难与挑战。高校团学工作者应立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和途径,将新媒体作为有效的应用载体,提高团学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新媒体;团学工作;探究
高校团学工作,实质就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指引,通过团学组织对高校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过程就是运用正确、前沿、与时俱进又生动活泼的各种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加以影响和改造的过程。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1]在传统信息时代,由于组织运行和资源占有上的优势,信息发布的发言权基本控制在强势组织一方,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说,就是来自国家主流媒体、学校、教师等方面,而作为教育的相对方,学生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而在网络时代,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受教育方所接触的信息更多、更广、更加开放,这就使得教育双方的主客体地位逐渐开始弱化并趋于平等,谁能更好控制网络发言权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高校团学工作者要积极应对这种变化,转变观念,充分运用网络时代搭建的新媒体这个
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抢占网络信息化这个新高地。
一新媒体的特点
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海量的信息涌入了人们的视野。不出意外的,互联网信息以其特有的时空的优势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等特点,深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团学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团学工作者必须要全面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分析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更好掌握这一特殊的信息传播工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区别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方式,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互动、可逆的,受教育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借助于新媒体这个网络平台,所有的受教育者都可以公平地享有更多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机会。
2.网络信息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只要愿意,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端,单体和无组织性就是典型的新媒体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始表现。
3.网络信息具有不易受控性。网络新媒体时代,信息的触发点很多,随机性很大且成本低廉,这些都对信息的监管带来了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此外,即使能够做到对信息的监控,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被动的、事后的追溯,由于存在这样一个时间差,负面信息造成的影响已经无可挽回。
4.网络信息具有传播的迅捷性。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传播速度异常迅捷。根据有关调查,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手机用户可以把消息传送到一亿人次,而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更是加剧了这种速度,使之成为一种链式反应。
二网络新媒体时代给团学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网络手段和网络文化正深刻影响、塑造着青少年,同时青少年也在客观上催生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更多带来的却是挑战。陆昊同志在讲话中曾经谈到,当前时期,共青团工作面临三个方面的重大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变革对当代青少年的深刻影响。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技术的发展有为善和为恶的两重性,因此,提高科学技术作恶的了解和防范程度,无论如何是不会有坏处的。”[2]
首先,由于网络的全球性、自由性、匿名性和开放性,导致网络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以及各个群体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其中难免会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甚至包含一些反党反社会的言论。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和甄辨能力相对较弱一些,面对信息爆炸,往往会显得消化动能不足,集中体现为乐于接受,疲于接受,进而导致仅限于接受,从而扮演了一个纯受众的角色,使负面信息趁虚而入。
第二,网络表达的随意性致使青少年缺乏理性思考,非理性表达愈发严重。由于缺乏主流引导,网上的很多信息呈现出一定的“去中心化”的特征,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青少年容易变得盲从,特别是容易不加甄辨地接受一些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偏激的、片面的观点,然后又转过来传播这些观点,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非正常的极端化情绪。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这种不太成熟的思维很可能被有目的的群体或组织利用,成为其活动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少年是网络软暴力的受害者,也很可能是网络软暴力的推动者。
第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现实社会的客观环境,必然促使大学生们进行道德的自我约束,以适应社会交际和自我定位。但是网络的虚拟空间特征,在最大可能上为众多的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减负”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因为在网络中,主体对象不需要以真实身份出现在交流平台上,这种隐匿性和随意性会大大淡化青年学生们的道德原则意识,从而出现真实世界的“假我”和虚拟世界的“真我”的矛盾对立现象。这种现象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观会念产生巨大的冲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急剧增加。
三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教育的工作原则和途径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新媒体的“工具性”。要时刻清醒认识到,新媒体不管有多“新”,它始终是一个借以传播信息的途径和载体,而远远不是信息本身,就好像字体的漂亮与否只会影响到观者的视觉感
受,而不会改变一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千万不能一味地问了追求工具的新鲜、时尚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
二是要严格把握信息传播内容的原则性。团学组织自身的使命,要求其切实承担起“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一根本职责,团学工作网络教育的原则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旗帜鲜明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加强宣传工作强度和力度,借助新平台弘扬青年先进思想文化主旋律,坚持宣传工作的正确引导,把科学理论武装、先进文化传播、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搬”到网络上,“揉”进新媒体里,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等新载体的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 的方式开展工作,不断丰富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方式[3],持续保持在当代青年中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导向力,同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或消除消极影响。
三是要找准信息传播的切入点。恩格斯说“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这个论断表明:在某种程度上,青年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的。由此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引导青年的手段就必须要紧紧跟上时代步伐,继而才能有力地吸引青年、感染青年。
首先,要善于用青年喜欢的话语体系来创新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把时尚元素注入到引导工作中来。作为团学工作者,不仅要加强思政理论的学习和领悟,还要注重教育的受众学的研修。如果将思政教育看做是一个传播的过程,那么传播的主体和客体的特征性差别不
可避免地会带来主客体认知能力的不平衡,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客体的接受能力和认可度,也就是受众的第一性原则。因为,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论,终极目标不是解决理论的完型度,而是受众的接受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硬、刻板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思政工作者,应该学会在工作中充分重视情商元素的注入,以一种更加柔和的,更富情感的,更有审美性的方式进入教育者角色。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我掌握着真理,所以你们要听我的”,因为,真理是讲道德的,讲科学的,也是讲情感的。网络新媒体时代,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载体、体制、方法[4]。
其次,团学组织在开展思想引导工作时要时刻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同阶段的、不同类型的青年有不同的成长需求,找到他们普遍关心的方向,以其为切入点,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和成长服务,会逐渐增强青年学生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信息时代的发展不可逆转,网络新媒体手段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阵地、新舞台和新渠道,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高校团学工作者应充分占领这块阵地,用好新媒体这个平台,扩充更广泛的渠道,主动应对挑战,真正地做到趋利避害,开拓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李岩,曾维伦,何海涛,等.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2] 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5).
[3] 周跃龙.新媒体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探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4] 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