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虽然稳步发展,但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却
日益严峻。我们这篇文章从高校扩招研究问题,发现高校扩招不会造成就业难,俗话说:“过犹不及。”高校扩招过快造成教学质量下降,专业设置不合理,从而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高校扩招
目录
一、提出问题 ............................................................................................................................. - 2 - 二、文献研究 ............................................................................................................................. - 3 - 三、研究问题 ............................................................................................................................. - 5 -
1、有关高校扩招过快的问题。 ........................................................................................ - 5 - 2、高校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成比例 ...................................................................... - 12 - 四、结语 ................................................................................................................................... - 18 -
共 20 页 第 - 1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一、提出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不断呈现高增长的势头。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就业压力却日益凸显,失业现象日趋严重,失业群体不断扩大。
教育部统计2001-2007年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和就业率的关系 6005004003002001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70%65%60%85%80%75%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
我国2001-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增长率
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121086420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资料来源:统计局网站
共 20 页 第 - 2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失业是相对于与就业而言的,失业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人口问题、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各国政府无不把促进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甚至还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问题。正因如此,失业问题正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的失业群体主要聚集在国企的下岗工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劳动者身上,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现阶段作为高学历拥有者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生,居然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甚至出现快乐“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我们这篇论文的目的是想以我们目前所了解的信息和我们掌握的知识来简单的分析一下现今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二、文献研究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一书中曾担任两届国务院副总理并分管教育长达10年之久的李岚清谈及了近年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他指出,就业难与高校扩招没有必然的联系。他指出,就业问题是个经济问题、人口问题。他不赞成“高校扩招加剧了就业矛盾”的说法。相反,他认为,高校进行扩招,不但不会给就业制造麻烦,还可以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有利于增加就业的机会。否则人的素质低,就业就更加困难。同时,上大学也推迟了就业,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当说是一个缓冲。 郭洁在《新中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历史研究》2004)一文中曾指出 :中国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
共 20 页 第 - 3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严重矛盾:
首先是“ 刚性”的专业设置模式与人才规格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受前苏联专业设置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 刚性”很强。具体表现在:从设置口径看, 分专业时所规定的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及业务范围的覆盖面较窄, 尤其是文革期间一些工科专业的口径已经狭窄到第三、四级学科, 甚至是“ 按产品设置专业”;从设置方向看, 相当多的专业在其专业本已狭窄的口径之内又继续分化专业方向, 这进一步导致了专业设置的僵化; 从设置时间看, 学生往往是一进校门就定专业, 毫无专业选择的准备时间; 从设置空间看,学生的专业确定之后, 则基本没有游移的空间和更改的可能。培养“ 专才”的“ 刚性”模式, 曾在建国初期相当长的时期内保障了工业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然而,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却越来越凸显出这种专业面窄、职业适应性差、可替代性差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间的不适应。 其次“重理”与“ 重文”的比例模式对社会发展之影响。建国以来高教专业结构文理比例模式选择的不当, 曾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相当多的负面影响。如1952 年开始, 高教按照“ 苏联模式”所开展的“ 院系调整”使“ 工科”专业的规模和数量得以极大加强, 其负面效应则是导致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文科”专业非常薄弱, 而80 年代后期大力加强文科又导致此类毕业生过剩, 即文理比例模式的转换往往呈现出一种矫枉过正的窘境。
此外, 从文、理科专业二者各自的内部构成比例来看, 也存在较
共 20 页 第 - 4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多不合理, 如理科“ 重重工、轻轻工”, 文科应用型专业明显薄弱, 这些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到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对于李岚清总理和郭洁学者的些许观点,我们从中受到了启发,但是也有一些质疑,对此我们提出了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三、研究问题
我们觉得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扩招过快;二是高校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成比例。下面,我们来一个一个阐述我们的观点。 1、有关高校扩招过快的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高校扩招政策出台背景
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和外贸受到很大的冲击,东南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造成这些国家的外贸产品相对便宜,而我国为了制止金融风暴毅然选择了汇率不降低。这种做法造成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下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受挫,于是人们将目光开始转向国内市场。而恰在此时,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投资减少,消费疲软,国内消费市场增长并不迅速,导致经济增长缺乏原动力。这时一些专家瞄向了高等教育事业。所以很多人认为1999年高校扩招的主要目的是:拉动内需,暂时减缓就 业压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经济学者汤敏在1998年底向国务院呈交了一封信,在该信中他建
共 20 页 第 - 5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议,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数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货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货款。他认为扩大高校招生将是一个国家投资少、刺激内需力度大,又能实现群众迫切愿望的有效措施。他还估算,扩大高校招生每年可增加1000亿左右的消费需求,同时可使每年一至两两百万新增劳动力延迟进入市场,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1990年初,有关部门拟定一个招生计划,招生人数比前一年增加20%多,后来觉得幅度还不过大,几个月后增至47%。由此,声势浩大的高校招生拉开了序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以一个急转弯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
可是,令汤敏始料未及的是,他的建议有一部分很快得到采纳,而且推进速度更快,汤先生的建议是3年扩一倍,结果是6年扩了超过3倍;而建议的另一部分却没有得到采纳和及时推行,比如,关于助学政策的配合,以及教育改革的与时俱进。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招生数(万人) 108.36 159.68 220.61 268.28 320.5 382.17 447.34 504.46 546.05 565.92 增长率 47.36% 38.16% 21.61% 19.46% 19.24% 19.24% 17.05% 12.77% 8.24% 毛入学率 9.80% 10.50% 12.50% 13.30% 15.00% 17.00% 19.00% 21.00% 22.00% 23.00%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
由此表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毛入学率的增长十分迅速,已经远远大于了汤敏先生的预期。
共 20 页 第 - 6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各年毕业生人数和增长率50045040035030025020015010050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0.450.40.350.30.250.20.150.10.050毕业生人数(万人)增长率
各年招生数和增长率600500400300200100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0.50.450.40.350.30.250.20.150.10.050招生数(万人)增长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和增长率25020015010050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0.140.120.10.080.060.040.02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万人)增长率
共 20 页 第 - 7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各年招生数和增长率600500400300200100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0.50.450.40.350.30.250.20.150.10.050招生数(万人)增长率
各年毛入学率25.00%20.00%15.00%毛入学率10.00%5.00%0.0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资料来源:中宏数据库和教育部网站
由以上的图表可以发现,高校的教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高校扩招政策出台的初衷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是为了经济的目的,是一种应急措施。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属于次要的目的,或者说是附属的目的,一种副作用。事实上,高校扩招政策并没有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论证,也没有一个酝酿试验的时期,所以,各高校、政府有关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及家长、学生,都没有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既包括制度措施层面的,也包括思想观念
共 20 页 第 - 8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层面。正是由于没有准备或者说准备的不充分,使高校扩招的负面影响大大增加,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
有关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讨论有很多,有的专家认为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认为我国的高校扩招的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离国际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当然也有人认为,高校扩招是导致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它激化了原本就存在的结构矛盾,还带来了严重的供求数量失衡。
而我们认为,高校扩招与当下的大学生就业难有着必然的联系,高校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高校扩招这一政策本身并没有错,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无疑是必经之路。但现在的问题是我国高校扩招的速度太快了,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机并未成熟,社会各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便在“金融危机”的催熟下,强行进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首先,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将原本就存在的专业结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就业率下降,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次,由于扩招过快,教育用的专项资金又不能跟上,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原本就不富余的师资力量显得更加薄弱,原本就不充裕的硬件设施显得更加稀少。最后,由于资金的稀缺,一些学校产生了畸形竞争,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一些并没有多少可行性的学术研究上和如何扩招学生的问题上,以此来吸引资金。这就影响了学校的学术方向和教学水平,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不到更多的实用的专业知识,影响了其就业。
共 20 页 第 - 9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的高校扩招主要表现为现有专业的规模扩张。而高校扩招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现有专业规模的扩张,二是增设新的专业。可是,就整个国家而言,高校扩招必然是现有专业的规模扩张。因为,在我国高校没有设置专业的自主权,它们只依照国家规定的专业目录增设专业。高校现有专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必然使我国原有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一点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对比中可得到证实。
国家财政性年份 教育经费(万元) 增长率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44658574.8 38506236.6 34914047.5 30570099.5 25626055.7 22871756.1 20324526 15.98% 10.29% 14.21% 19.29% 12.04% 12.53%
政府教育投入占GNP的比例 单位:% 年 度 亚洲 欧盟 中国 China - - - - 2.87 2.08 2.01 日本 Japan - - 3.58 3.56 3.6 3.52 3.52 韩国 Korea,Rep. - - 4.22 4.31 3.44 3.76 3.74 德国 Germany - 4.77 4.57 4.53 4.54 4.66 法国 France - 5.63 5.65 5.75 5.85 5.87 意大利 Italy - 4.75 4.98 4.64 4.54 4.72 英国 U K - 5.32 4.74 4.64 4.63 4.63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共 20 页 第 - 10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年 度 北美 美国 USA 加拿大 Canada 大洋洲 澳大利亚 Australia 新西兰 New Zealand 拉美 阿根廷 Argentina 巴西 Brazil 智利 Chile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 - 5.71 5.75 5.75 5.08 5.39 - - - 5.17 5.65 5.78 5.78 - - 4.85 4.89 4.8 4.92 4.79 - 6.72 6.66 6.85 6.85 6.92 6.92 - - 4.02 4.83 4.6 4.52 4.04 - - - 4.22 4.3 4.3 5.22 - 4.14 4.22 - 3.92 3.84 3.73 资料来源:中宏数据库
由以上的表格看出,我国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
但我们又不得不说,当前高校扩招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事实上,我国的高校扩招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依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大学入学率在15%以下,那么该国的大学教育尚处于较为初级的精英化阶段;只有当国民教育体系中大学的入学率达到15%-50%之间,该国的大学教育才进入较为高级的大众化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毛入学率刚刚达到15%,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61.1%。显然,我国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对偏小,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处在精英化教育阶段。如果发展顺利,即按1999年以来的发展速度计算,我国要在2010年左右才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目前的高校扩招政策的目的是使我国更快得达到这一水平,但 在行使过程中却出现了揠苗助长的问题,使这一本应为广大高校毕业
共 20 页 第 - 11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生造福的好事,变成了现在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年份 每万人口大学生(人) 103.2 86.3 70.3 56.3 43.9 32.8 27.3 大学生占学生总数(%) 5.9 4.9 4 3.2 2.5 1.9 1.6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资料来源:中宏数据库
由此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学生人数相对于人口数很少,说明我国大学仍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
2、高校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成比例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导致了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分为三种: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说:“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至少在本世纪前20年,这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何谓结构性失业呢?结构失业是与我国总量性失业同时存在的一种失业问题,对结构性失业的理解有人认为:“结构性性失业是由
共 20 页 第 - 12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新的工作岗位对劳动力技术要求与劳动力现有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失业。”也有人认为“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以上学者对结构性失业的理解都表明.结构性失业是那些进入职场的劳动者不能适应空缺职位的要求而产生的,是一种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状态.
结构性失业实际上是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的失衡,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失业现象,即一方面是“人找事”,另一方面是“事找人”。由于失业与职位空缺的数额经常是不相符的,即使二者相符,失业也不可能消失,因为失业者在知识结构方面不能适应职位空缺的要求。在任何技术条件下,失业者都有可能或者由于技术工种不同,或者由于技术水平过低,从而不能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此,结构性失业又具有长期性。
2006年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人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对清华、北京交大、首师大、天津工大等16所大学的40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同时对44位服务于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具体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愿意从事的职业岗位与用人单位需要人才的岗位存在就业的结构性差异。
共 20 页 第 - 13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由上图可知,企业最缺少的是销售型人才,提供空缺职30015个;其次是技术研发和应用职位,但职位差异突出反映在销售职位空缺上,没人干;再次是生产制造和工程、工艺设计和市场广告等方面的人才。但是,毕业生愿意从事的工作职能前五位分别是技术研发、市场广告、人力资源管理、贸易采购和行政后勤,这样就导致了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双重局面。
所以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阶段企业对人才需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人学生这些能力和素质的习得与高校的培养息息相关,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负有重要责任。换句话说,大学生自身只是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直接原因,而根源却在于其培养机构------高校。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办学,教育教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
共 20 页 第 - 14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如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不合理,与企业联系不够,就业指导力不足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当代人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些因素具体表现在: 1、办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1)高校存在攀高现象,导致其优势丧失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驱动下,许多学校一味求人求全,盲目追求升级,首先是层次求高。如专科学校想升本科,本科学校想上硕士点,有了硕士点的学校想上博士点。单科学校想办成多科学校,多科学校想办成综合大学,大家都想往研究型大学的行列里挤,各个学校,不分清自己的校情,大肆打着“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的研究性人学”;其次就是规模求大。不少高校领导误认为人学要办出特色就须办一流,办一流就必须办一定的规模。甚至认为学校的规模越人,办学特色就越明显。在这样的理念下,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盲目扩建,扩建本部的同时义不断设立分校。不顾学校办学资金和师资队伍的现实条件,甚至背着负债的包袱,使学校陷入了“盲目扩人规模-----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就业率低下----社会声誉降低----生员减少----资产沉余和浪费”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学校的层次高低和规模的大小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并非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学校规模大小并不能作为大学办学特色的指标,建筑上的特色也构不成人文办学特色的内涵。 (2)趋热导致高校的学科、专业雷同现象严重
应该说在办学特色中,专业特色是灵魂,很多学校因专业特色而
共 20 页 第 - 15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著称,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科学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而设定的人才业务范围,它是高校组织的基本元素,学生的分类是以专业为基础的,专业对学生的朱米职业具有定向作用。而当前,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普遍是迎合市场、企业和社会的暂时需求,课程的内容设置也大同小异,导致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强弱趋同,没有形成白己的特色,不能满足不同就业岗位对人才不同规格的需求:其次就是“赶热门”、“抢市场”,见眼下哪个专业抢手,好就业,就都一哄而上,大家都来办,原本没有开设该类专业的也强行增加。因为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当时社会紧缺的专业人才,后来却出现人才过剩,使得该行业容纳不下,而那些曾经的“冷门”专业,由于大家都不开设,又出现人才紧缺的现象,致使该部门和行业招不到所需专业的人才,酿成“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社会现象。
当前,高校专业设置已成为我国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专业设置雷同可以说是专业的学校布局问题,即在全国或在某个地区内,各专业在不同高校的设立分布抑制了专业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超过了社会发展度的状况,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有多种表现,它对人才培养和供求产生相应的危害。
2、高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需求
据报道,一名教育界人士说,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暴露的不足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计划
共 20 页 第 - 16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按不同的铁饭碗,人人专业对口、个个走向分明,按需求进行批量型人才培养。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对口的工作要求。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雷同
许多高校都将培养目标锁定在造就高层次的学术人才,而不是各级、各类、各有特色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许多学校是提出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但没有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育人规格与模式,导致人才市场上高校毕业生“千人一面”,而企业的岗位要求确是多样化的,因而这种“千人一面”的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多样化对人才的需求。
(2)专业划分过细,学科壁垒严重
我国目前高校的学科专业目录划分过细,有的是根据就业方向来细分,有的是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来划分的,名称多样。从表面上看,似乎适应了社会对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但实际上这样一来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利于宽知识,厚基础的人才培养;再者,高校设置的学科专业之间壁垒严重,文科的学生是缺乏自然科学基础,理科的学生缺乏人文素养。虽然有选修课,但人多数还是局限在同一学科内部相互选课,而不同的学科之间流通不足,这样就业状况
共 20 页 第 - 17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上,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供求很可能存在结构性失衡。
以上分析表明,高校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成比例是现在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有知识的人才,而中国大学生却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如今在大学中流行着“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样一句话,足以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焦点问题。我们本次研究主要是探索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我们通过研究各种有关的文章及论文提出了两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一、大学扩招;二、大学教育的结构性失调。
很多人认为造成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中国的大学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目急剧上升。我们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大学的入学率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为22%,而发达国家大学入学率的平均水平为61%。所以大学扩招不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不过我们发现在我国大学校园急剧扩张的同时,平均的教学经费投入却在迅速下降,应有的教育设备等没有跟上,同时大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只注重眼前利益而缺乏提高自身专业层次的研究,由此使得教育人数增长的同时教育质量却没有跟上。如此大学生在毕业后自身的专业素养及知识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使得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竞争力。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共 20 页 第 - 18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其次我们认为大学的教育的结构性失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1)大学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成比例。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过分重视热门专业,而大学生在选择专业到就业却还要经历几年的大学学习,因此几年前的热门专业很可能在几年后就变成的冷门或者竞争人员过多。这样大学的人才输出与社会的需求不匹配,造成了就业困难。(2)大学在办学方面存在这攀高的误区,许多学校一味求人求全,盲目追求升级,如专科学校想升本科,本科学校想上硕士点,有了硕士点的学校想上博士点。单科学校想办成多科学校,多科学校想办成综合大学,大家都想往研究型大学的行列里挤。这种盲目性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使得许多大学在盲目追求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教育。(3)高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需求。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按不同的铁饭碗,人人专业对口、个个走向分明,按需求进行批量型人才培养。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对口的工作要求。这样造成了现今大学生缺乏自主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学校的专业分化过细,造成了很多专业之间的壁垒,这样一来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利于宽知识,厚基础的人才培养。
所以我们通过研究认为,造成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一、高校扩招过快,真正的教育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二、高
共 20 页 第 - 19 - 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校在专业设置和教育上的结构性失调。
研究的不足:一、由于缺乏各专业就业情况的数据,在分析高校专业设置失调的问题上缺乏数据说明。二、研究中只考虑到了主要的原因,对缺乏对其他原因的研究。
共 20 页 第 - 20 -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