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6年第1 5卷第1 9期 论张爱玲的爱情观对其文本创作的影响 口刘国远 李宝华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2O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现代著名女作家之一。由于家庭的变故以及个人的感 情经历,张爱玲形成了独特的爱情观,并对其文本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张爱玲的爱情观、爱情观的成 因,以及爱情观在其文本创作中的表现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张爱玲;爱情观;文本创作 【作者简介】刘国远(]994.1一),男,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通讯作者】李宝华(]972.5一),女,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张爱玲,是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天生异禀,无论 是在艺术方面的领悟,人生方面的见解,还是生活方面的态 贞和专一的。专一性的爱情观造就了她独有的灵气与才情, 创作出了许多令人惊叹一世的作品。 二、张爱玲爱情观的成因 度,都显现出了迥异于常人的风采。而后的个人遭遇中,与 胡兰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致使其形成了以悲剧性、现 实性和专一性为特征的爱情观,其广泛影响并呈现于张爱玲 的文本创作中。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阐释。 一自古至今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性格、心理形态、人 生观以及爱情观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是 密切相关的。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张爱玲的爱情观特征 的。张爱玲爱情观的形成,与其生活的家庭和自身经历是密 不可分的。 (一)家庭因素。 (一)悲剧性。张爱玲一向以孤高自傲著称,骨子里自带 着那份气质,在爱情世界里,对世事沧桑的变化表现出了悲 观的人生态度。与胡兰成相识、相知并相恋,一发不可收拾 1.母爱的缺失。自幼生长在不健全的家庭之中,失去了 母爱和父爱。生母黄逸梵虽出国留洋,是新派的女性,但深 地坠人爱河,但这次爱情是失败的。对于这段失败的爱情而 言,更是具有悲剧色彩。张爱玲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甚至 是生命全都投入到与胡兰成的爱情上,但最后却没有得到自 受封建专制的侵害,也是位思想落伍的传统女子。母亲这种 对金钱、物质生活的追求,让张爱玲觉得母爱不再伟大和神 己想要的结果。作品《花凋》中的主人公川嫦和云藩,尽显悲 剧性的爱情观,而这也是张爱玲以后文本创作的一大特色。 秘。同时继母又是极端与疯狂的,对张爱玲更多的是排挤。 曾因张爱玲去生母家里小住,而被继母打了一巴掌。_2 于此, 张爱玲对于母爱这一概念,更是寥寥无几,心中不但没有了 爱与向往,反而增添了憎恨与仇视。这致使在以后的文本创 作中,对于母亲的形象是十分憎恶的。由于母爱的缺失,张 爱玲极易形成对他人的依赖,于爱情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 的影响。 (二)现实性。张爱玲纵然性格清高,但也不失为是一位 世俗女子,作为世俗社会中的一员,同样向往着执子之手、与 子偕老和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可现实却不如此。唯一的爱 人,心灵的寄托者胡兰成,却在逃难之时,被世俗所左右,不 顾及张爱玲的想法与感受,与其他女子苟且快活。面对胡兰 成的始乱终弃,张爱玲在悲伤之余,不乏一丝理性,要求他作 出选择。作品《半生缘》中顾曼桢与沈世钧的爱情悲剧,就表 现出了人无力自主的现实悲剧命运,现实社会的种种因素, 2.父亲及家人的冷落。父母离婚后,张爱玲便是由父亲 和继母照料,一家人皆以冷漠对待,自从继母的加入,父女关 系便逐渐开始走向恶化。期间,张爱玲就曾因继母的冷落对 待,险些因一场痢疾而丧失生命。在《私语》中,张爱玲把父 亲的形象看作是“黑暗、恶与魔”的化身,对父亲表现出了极 度的憎恨。她将对父亲的不满与怨恨,全都投射到父亲的形 让人无可奈何,《半生缘》写的不仅仅是爱情,更是真真切切 的人生。…因此,张爱玲的爱情观又具有现实性。 (三)专一性。张爱玲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她一生都 在追求着脱离现实社会纷扰、纯粹美好的爱情,这种爱情,是 不问缘由、出身经历和超越一切的。在张爱玲饱受家庭和社 象的塑造上。在《倾城之恋》中,四奶奶说自流苏是天生的扫 帚星,全家人对白流苏的离婚归家常住,都有怀恨的态度,对 其讥讽。自流苏与张爱玲本人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她渴求 出现一位高大的男子,在生活中给予自己爱,给予指引与帮 助。由于家人的冷落,这种爱情观的形成,实质上甚至可以 说成是一种恋父情节。 会带给她的不幸之后,遇见了她为之一生动情和倾心的胡兰 成。作品《爱》中写到:“于万千人之中遇见你想要遇见的人, 于万千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 步”。认为自己于万千人之中遇见了唯一且专一的永恒伴 侣,对于胡兰成是如生如死,全身心投入进去,对待爱情是忠 (二)自身经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有人把它归结 Ind¨‘: al S i n Trih¨n 201 6年第1 5卷第1 g期 于“痴情女子和负心汉”,也有人把它归结于“涉世不深的女 青年遇人不淑”_4 J,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是时代造就、缘 没有被世俗所左右,坚持了自我。对于自己的儿女长白与长 安的爱情生活,更是干预和决定,并把他们都引向了吸食鸦 片的路上。曹七巧的爱情观,是在沦为金钱的奴隶和以爱情 谋生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形成的。现实生活给予她的是恐 惧和孤独,现实性的爱情观在这个女人身上体现得格外 真切。 分使然、情愫驱使、命中注定的。 I.爱情初始的美好。二人的爱情是在多次拜访中开始 的。他们通信往来,很快恋爱了。她不在意胡兰成已有家 室,更不在意年龄的差距,只因胡兰成才华过人,颇具魅力, 更恰到逢时真切走进了内心,对胡兰成爱得死去活来和超凡 脱俗。而胡兰成也是懂张爱玲的,明白她不在意自己的汉奸 (三)《倾城之恋》与专一性的爱情观。作品《倾城之恋》 中的爱情,不单有传统意义上的纯粹与唯美,更多的是对爱 情的专一和坚持。作品中塑造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专一和 忠贞的爱情。二人是经过徐太太介绍而相识的,自流苏打定 身份,更没有任何的政治概念,单单只在乎的是当下与他的 爱。【5 恋爱中的张爱玲竞至于写信与胡兰成说:“愿为使君第 三妾!”的地步。二人签订终身,这是张爱玲一生中最美好而 又最难忘的时光。 2.爱情发展的波折。胡兰成的小老婆瑛娣当得知他与 张爱玲的猫腻爱情之时,便把张爱玲当作婊子来看待。过房 娘知道后提出了三个条件的任务,二人费尽周折才还了宿 愿。而在胡兰成被政府通缉,逃难离开上海时,住在汉口的 某个医院,和一位姓周的护士小姐火热起来,而又在温州与 范某同住。爱情发展的波折对于张爱玲的影响是巨大的。 3.爱情凋谢的无望。张爱玲得知一切之后,前往温州去 看望胡兰成,要求在二人之间作出选择,而胡兰成当然不从。 张爱玲便以书信开始,又以书信结束,写信给胡兰成说:我已 经不喜欢你了。这次的张爱玲是痛下决心,告诉胡兰成不要 来寻她或写信来,自己也不会看的。最后二人相隔两地。因 为胡兰成的移情别恋,张爱玲感叹自己说:我将只是萎谢了。 张爱玲的个人爱情遭遇,令其对生活的本质有了更深的 见解与体悟,更影响着爱情观的形成。 三、张爱玲爱情观在文本中的表现 (一)《花凋》与悲剧性的爱情观。作品《花凋》所塑造的 川嫦,在悲剧命运面前,尽显出了悲剧性的爱情观。主人公 川嫦,是家中最小的女儿,父母由于子女众多,对于她没有过 多的爱,有的只是敷衍。可她却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男 人,也是最后一个男人。张云藩,留学归来的医生,通过大姐 的介绍,遇见并爱上了他。到了谈婚论嫁之际,川嫦却病了, 卧床不起。起初,云藩对她极尽温柔体贴,尽心照料,并承诺 等她病好就成婚,后来见她没有好转的希望,便寻了另外一 女子私定终身。川嫦因此是愤懑不平,更是无望了。因此事 受了刺激,病情加重,虽自杀未遂,但郁郁而终。作品展现的 是社会底层女性的无力挣扎,遇见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却最 后不得善果,只留下忧伤的叹息。张爱玲在作品中表现出了 困惑和悲哀,这更是对悲剧性的爱情观最好的诠释。 (二)《金锁记》与现实性的爱情观。《金锁记》中塑造了 曹七巧这一经典的女性形象,是一个被金钱欲望和情欲异化 的女性,但仍对爱情充满渴望,对爱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张爱玲本身的爱情理想。文本中曹七巧嫁给了姜公馆 的二爷,此人身体残疾,常年卧床不起,七巧由于性爱和情感 的空缺,一步步丧失了理性和人性。而与其他家人,觉得他 们都往自己头上踩,由于财产利益上的纠纷,直到分了家也 不愉快。与三爷心理有染,精神上出轨,但在实际生活中并 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 主意在爱情面前,无所畏惧,大胆追求,与柳原私自约会,经 过辗转反侧内心的挣扎,当再次回到范柳原怀抱的时候,卸 下了所有的伪装,回归了真性情。而香港地区的沦陷,成全 了他俩的婚姻,使白流苏终得美好的归宿。自流苏依靠着自 己的坚持和专一,传统女性的含蓄与与大胆追求,最终赢得 了真爱。这种专一性的爱情观,在白流苏的身上表现得淋漓 尽致,更映射出了张爱玲在爱情方面的态度与心境。 张爱玲早年家庭的变化,造就了她清高自许,倔强执着 的性格与笔风。在文本中注入了自己特有的意识与灵性,这 是与生俱来和不可复制的。而后的爱情境遇,又让她拥有犹 如从高高在上,又坠人尘世的感觉。她追随个性,向往自由 与随性,大胆恋爱,无所顾忌,也更是她的这份大胆追求与热 爱,方可造就了张爱玲无法替代的地位,抑或可以说成,倘若 没有与胡兰成的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这份永生不灭的 经历与过往,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也不会具有灵性与才情。也 只有张爱玲,在经历了大喜大悲之后,在复杂心理体验的支 配下,才会看透世事,并移之于笔下,典藏于文本之中。才女 张爱玲,是璀璨星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注定载人史册,永生 不灭。 【参考文献】 [I]玮清.女生张爱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陈子善.记忆张爱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3]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M].西安: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 [4]王一心.你若盛开清风自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5]王一心.他们仨:张爱玲、苏青、胡兰成[M].北京:东方出 版中心,2008 [6]王茂林.凡俗的笔底世界传奇的苍凉人生——说不尽的 张爱玲[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l 『7]张彩霞.从现代报刊对文人创作之影响看张爱玲的小说 创作[D].青岛大学,2005 [8]李建波.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6,6 [9]周成华.张爱玲作品畸病描写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刘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9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