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略论体育运动在中国人现代化过程中的功过

略论体育运动在中国人现代化过程中的功过

来源:好走旅游网
科技信息 音体美 略i仑傩胄运动在【l】国人坝代化边程巾的功边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 陈洛嵩 [摘要]本文以人的现代化作为切入点,回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运动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研究表明,中国体育对中国人 的现代化有一定的作用,但影响是有限的。 [关键词]体育运动 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世界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过程 罗荣渠把“现代化”广义地定义为:“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 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 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 一、文化素质,我们对巾国体育在中国人素质转变过程中的功过作出相应 的阐述。 (一)健康观念深入民心与公民健康状况每况日下相矛盾 据《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研究》国家课题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 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 刻的相应变化。”{1 1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第一次大浪潮是从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向西欧扩散的早期工 业化过程;第二次大浪潮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工业化向整 个欧洲、北美扩散并取得胜利的过程;第三次大浪潮则从20世纪下半 叶开始至今,是发达工业世界向高工业化升级与欠发达世界的大批国 家卷入下业化的过程 _20  对发达国家来说,现代化是一种内生型的社会演变过程,但对发展 中围家,现代化则是一个外生型突变过程,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由发达国 家推动进行的过程 所以,对发展中嘲家来说,“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 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 的传 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地社 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 业围和适应现代tH=界环境的发展过程。”131中 国是欠发达世界中的一员,属于发展f}1国家,其现代化经历 一个曲折 的、漫K的过程。从l980年鸦片战争,外围的“坚船利炮”攻陷了中国封 建社会天闭了两千多年的大门,客观地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封建 王朝垂死挣扎,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维新变法、立宪运动都试图 在封建传统社会中推行现代化变革,在封建的腐朽之躯上面披上一什 貌似现代的外衣,佃仍难以改变其行将就木的命运。辛亥革命的子弹中 穿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心脏,将清皇朝送进了坟墓。“五四”运动 引进 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开始给封建余毒留下的愚民洗脑,提 倡“西化”改造【}l国:“国民革命”更是想把“西化”推至极端,目标是建立 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共产党的崛起、土地革命、抗只战争、国内战争,终 于结束了【{】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局面,使中国可能以独立国家的姿态、在 国内和平的环境下开始现代化的实质阶段——以发展经济为重点。拥 有第三次XSIk革命带来的机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实现,刘少奇等 人的正确领导确实i 世界看到r巾国现代化的曙光,无奈中国人自断 手足,“文化大革命”义一次彻底地把巾国推入火炕,人的灵魂被强行扭 }}}i,经济跌入深谷,民不聊牛。直到1978年f一届三中伞会,邓小平主 政,“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才真正结束 中国100多年来的大折腾局 面,在一个独立、和平的环境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中圈的现代化 进程推向实质性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i步走中前两步F1标已摹本实 现,“伞面建设小康社会”正知火如禁地进行 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随着 业卒十会的来临而蓬勃发 展,从英围T业革命时期户外运动的勃兴,到I9世纪未世界各主要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催生了现代竞技体育 同时,作为现代化过程 .}1的一部分,体育运动日渐成为影响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股重要 力量,体育的牛活化,成为国民健康的保护神,体育产业成为周民经济 收入的重要来源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休育运 动充当着什么角色,有哪些贡献,义彳 哪些不足呢?我仃J相信,及时的总 结有助于保持巾国体育事业的正确方向=. 二、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体育运动的功过 社会由人构成,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n 以说, 没有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将会失去意义:最早用人的现代化来定义 现代化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家马克斯・市伯,他把“观代化”看作是・种心 理态度、价值观念和 活 式改变的过程 阿历克斯・英克尔斯、麦可勒 兰德对人的现代化更是推崇备至,把它提高到现代化的核心地位。阿历 克斯・英克尔斯在《迈向现代:六个发展中冈家的个人变化》等书中就强 调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即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现代 性的改变,他明确指f}|: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呵能出现真正的现代化。 马克崽fi王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看成其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处于社 会主义仞级阶段,我国明确地把交现“人民生活的富裕”当作现代化的 根本目的,体现了观代化的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人的现代化程度必然 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体育运动在人的现代化中的影响也因 此备受关注。根据我固把人的素质分为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 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目的,排在第1位的就是健身健美,第二位是休闲娱 乐 柯亮对“现代大学生娱乐体育需求状况的调查”,结论显示:喜欢娱 乐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占71.75%,不喜欢者仅占3.27%,众多学生参加体 育运动的动机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增强体质”。 由卢元镇先生的《中 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提供的数据,在1996年,包括7~15岁的 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在内,我国的体育人口总数约 为31.20%,到2001年,体育人口又增加了3000万人:也就是说,到 2001年为止,我国的体育人口总数接近4亿人,可见,体育健身健康观 念已得到广泛传播。 但是,与健康意识日益流行相矛盾的是,体育人口构成中占最大部 分的群体,健康水平却呈降低趋势。据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公布的1 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学生的近视率已居世 界第2位,其中,中学生的近视率已达55%,高巾生高达70%,大学生高 达77%。青少年因近视致肓的人数已达3O万人 城市超体重和肥胖学 生达到10%,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和素质与10年前相比变化不大,但是, 肺活黾、耐力、灵敏、柔韧度呈下降趋势。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日渐突 出.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小学生平均占10%~15%.中学生占15%~ 20%,大学生占20%~25%。【8 而中国老年人6O岁以后的寿命巾有3/4 时间生存在带有慢性病的状况之中。OI 上述矛盾的出现,让我们生出三个疑问:1、体育观念与体育行动是 否一致;2、体育人口标准是否合理,学生属于当然体育人口.可是学生 的体质状况并没因此受益;3、体育运动的开展是否科学。 (二)体育运动是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一支力量 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体育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特殊 的作用。1972年的“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据国家统计局资 料显示,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派出的体育团体从5227人次上升 到22789人次,同时,来我国的国外体育团体从3171人次上升到20320 人次。体育运动业已成为民族交流的…・种方式 这种交流,促使国人抛 弃封闭、保守的性格,以开放学习的心态迎接新事物 1979年中国奥委 会重新加入国际奥委会,伴随着国际舞台的激烈竞争,奥林匹克运动把 竞争观念引入『1l国人脑中,这对长期生活存“中庸和平”环境【}1的『}l华 民族, 啻于一场思想的变革。1995年《体育法》、《伞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颁布 实施,使法治观念逐渐在中国人群中传播,平等观念也开始在 巾围人的性格罩和口常生活 { 体现LfJ来。诚然,我们也须看到,人的思 想道德素质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复杂的、非外观性的并且是 难测量的过程,这种改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相互配合,需要社会各系统 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体育运动不可能单独地实现这个巨大的转变, 但作为其中一个影响 素,体育运动功 可没。 (三)体育领域中滞后的科学观念 儒家思想塑造r唯唯诺诺的顺民形象,封建人治社会长期地抑制 着【f1国人追求真 的科学思想,即使“四大发明”威震邻邦,l乜l难逃被封 建统治者束之高阁的命运。直到近代,“五四”运动才把科学思想从西方 引入巾网,但由于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教育的延误,使这个“舶来品” 没能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自建同以来,我国的科技有 长足的发展, 两弹的成功研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科学知识得 到了广泛的传播,人们的科学观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体育领域, 科学观念不仅远落后于两方发达国家,甚至还滞后于中国的现代化程 度据韩春利等人的调查,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实施cfl】存在的问题占第 一位的是“教练员队伍水平较低”,比重占84.29%,众多教练员“重经 验、轻科研、自我学习意识差” licit马樟生和麻雪田的调查也显示,在中 国足球国奥队适龄教练员ffl,将近80%的人学历在火学本科以下(不岔 小科),日.知识能力结构极小合理一I111教练员缺乏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 以经验代替科学知识,认为只要能带出冠军就是科学,就是日的,忽视 科学训练的莺要性,以致中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大大缩短, 伤病连 连。” 体育运动是科学技术的演示场,当科学观念尚未进入体育训练、 体育锻炼领域之时,体育运动就很难担当捉高 (下转第288页) 科技信息 音体美 艺市设计类薹业基础教学的思考 南京"r,3k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曹洪霞 曾勇 [摘要]艺术设计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地位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关系到整个四年专业学习 的成败,本文重点突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目标设计思想,提出了立体、网状的教学架构,力求改善教学效果,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关键词]艺术设计 基础教学 现代艺术设计进入我国已经几十年了,从最初的类工艺美术或者 局限于传统的装潢设计,已经发展到对于生活方式的思考、追求特定人 群需求的满足。艺术设计的教学也经历了几番争论和调整,各个学校都 有自己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也渐渐发展出适合自己也或许适合其 他院校的设计教学套路。对于后进的学校,他们不具有足够的资源优 势,但是也都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 个专业要办得出色,其专业建设的基本设想和定位是十分重要 的。我们认为,艺术设计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其地 位越来越重要,将逐渐地从过去人们理解的装饰装潢走向企业发展的 核心竞争力上去。艺术设计从国际上对它的理解,到国内现今对它的实 际操作,可知其内涵十分广泛,但是其核心是产品设计和开发,越来越 多的企业意识到这一点。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措施需 一初步,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到设计本身,建立起 对设计的亲身直观感受,同时更好地理解后续课程的必要性,使之能够 更加自主地学习。设计课的如此提前,体现出课程体系的“立体、网状设 计”,减少了原本单线性发展的机械性和被动性。这样,理论和设计实践 课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一定的交叉和重叠,有助于前面课程的消化吸收, 切实地将理论知识转化到设计的应用中; 4、强化调研和设计表达——(艺术)设计不同于艺术创作,更强调 其客观性、实践性,应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和理性分析基础上。美国的艺 术设计教育中对于产品、技术、市场、消费者心理、环境等各方面的数据 和状况的调处采集、分析处理大约占到25%,这些在设计方法的教学中 应注意调整和保留,培养学生对于社会和生活的敏感; 在设计的另一端,设计各个阶段的效果表现和表达,有赖于综合手 段和技术的运用,所以需删减传统效果图的内容,将其和相近的设计速 写并为一门快速表现,更加突出其教学目的。同时,加补一门设计综合 表达,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前能够再一次加强表现技能,并引入口述、动 态演示和论文写作等内容,通过版面设计达到完整的效果; 5、课程名称适当调整,尽可能摒弃以表现形式和处理对象命名课 程的方法,改为以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规律命名——立体构成改为三维 形态设计,去除过时名称的不利影响,使得课程教学能够与时俱进;设 计材料与成型工艺去掉成型二字,以保留表面工艺的部分;计算机二维 辅助设计改为更易被普通人理解的电脑图像图形设计,且使PHOTO— SHOP和矢量软件的教学内容更加明确;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则改为电 脑三维效果图,突出原有效果图精细表现的要求,并从渲染效果图的目 的出发强调了多种软件综合运用的必要。 经过这样的调整和努力,艺术设计的教学目的性更加明确,教学效 果更加突出,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前景能够及早了解和把握,因此学习 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当然,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需要更多的投入,使自己 的基础教学能够更好地融人到整个四年的教学体系和架构中去,成为 整个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有机一员。 参考文献 [1]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2002(4) [2]曾勇,曹红霞.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共性分析IJ].关与时 代,2008(4) 要及时地调整。 而在这其中,基础教学历来都是被人们高度重视,但是也存在着很 多的问题。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关于基础教学的探讨和改革。具体到我们 学院,我们把艺术设计系的基础课程(专业公共课)按照课程规律归并 为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艺术设计表达、艺术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理论四 个部分,并按照下面的思路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 l、艺术设计造型基础部分包含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维形态设 计、造型基础等。其中,设计素描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改称为平面造 型,以减弱素描这一传统手段的比重,突出透视、结构和平面构成三大 组成部分;设计色彩包含基础色彩和色彩高阶应用,首先对于学生在高 考阶段的不足做出一定的修正,然后讲述色彩基本知识,进行基本配色 训练,最后强化在设计各个应用类别中,特别是后期专业设计中的配色 训练; 2、强化理工基础,弥补艺术招生之不足——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 继续保持艺术招生,可以部分缓解就业的压力。但是,采用本专业教师 讲授理工课程的方式,从大纲到具体的教学实施都更有效地加强学生 的理工、技术基础,使之能适应就业对于工程基础的要求。为此,将原来 的设计工程学基础分拆成更便于操作的机电基础和设计材料与工艺, 加大课时,全部由本专业教师讲授,形成从基本科学原理直到生产工艺 的实用有效的技术基础知识训练课程; 3、强化课程的系统性,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删去与设计方法学 等内容相重叠的某些理论课程,改为融合快速设计和设计引论的设计 作者简介:曹洪霞(1968一),女,山东曲阜人,南京zr- ̄3v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艺术与设计表现。曾勇(1967一),男,四川开 江人,南京X-,_lk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设计美学和产品造型风格研究。 (上接第287页) 民族科学素质的重任。 当看到一个个的中国运动健儿陆续地成为医院的病号,我们更深 感体育运动科学化的必要性,我们需要更多的刘翔,并不是因为他创造 了辉煌的记录,而是他能够运用科学的训练法,以健康的身心、体魄显 露体育运动的魅力。体育的科学化是中国体育的发展趋势,我们期待在 培养中国人的科学素质上,中国体育能够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语 266. [4]马崇明中国现代化进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 6,174~175 [5】孙汉超.体育在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武 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5:1~4. [6]柯亮.现代大学生娱乐体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福建教育 学院学报,2003,(1):102~103 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民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社会一个 组成部分,中国体育有功,也有过。尽管政府不断地推进全民健身工程, 但体育运动尚未能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在保护中国人(特别是青 少年)的身心健康与提高民族的科学观念上,中国体育仍有待努力。但 在另一方面,随着体育运动与竞赛的广泛传播,把竞争、公平、开放、平 等、法治等观念导人中国人脑中,为中国人参与世界性竞争打好心理基 础,提高了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0:16. [7]周学荣关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立的研究_J].北京体育大学 学报,2001,24(1):17. [8]方延民实施大学生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2000 —02—20(1). [9j卢元镇.社会体育学Iv].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221,107 [10]韩春利等.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 学,2004,8:7~12 [11 1马樟生,麻雪田.我国职业足球运动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2005,1:50~53. [12]彭杰.从案例分析看中外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人文社会学因 素[1].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2):154—156.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2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