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灯笼

灯笼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二部分(第2至11段):文章主体,说“灯笼”。

话说灯笼(第2段):联想早年许多与灯笼相关的事件。叙述中流露出欣喜、向往。

灯笼

吴伯箫

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第一部分(第1段):

开篇说“火”。先说小孩喜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火。所述甚远,与“灯笼”无关,实为伏笔,为后文“灯笼”做铺垫。“爱光明”“喜欢火”“喜欢亮光”,是关键性短语,表明小孩以及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

2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3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母亲吩咐(第4段):插入人物语言。这是过渡段。 乡俗还愿(第6段):村头挂红灯,并配以松柏枝叶,给孤行客以安慰。祖⽗父夜⾏行行(第3段):灯笼照亮路路途,传达出温暖的亲情。元宵张灯(第7段):太平丰年热闹景象,灯笼随着人梦乡。 慈母之爱(第5段):远离乡井,更加觉得母爱的珍贵。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4“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5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6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7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锵qiāng然: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

献帝灯笼(第10段):献帝是东汉末代皇帝,屡受强人摆布,郁恒而终,族姊远嫁(第8段):曾有过华贵,如今已是破落户,感伤之情油然而生。朱红描字(第9段):曾经的快事,“喜悦”“爱”“爱好”等词语传达出对乡俗灯笼下马前卒(第11段):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仍是“灯笼”, 这是发历史之幽情。行文至此,脱离乡村生活的描写,转入历史话题。 氛围的迷恋。 却是另一种景象,借古喻今,充满豪情,表达宏愿。

8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9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10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11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炼原烈火方能寄情。文章带着高昂的情调结束,主旨得以显现。

12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总括全文内容,所述之事甚多——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其中“灯笼是一个联结点、寄托物,但对既往亲情的怀念和对眼前国运时事的感触才是真正的重点。课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的某些特点。现代散文作家都经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熏陶,他们的散文语言都非常典雅而蕴藉,简净而不杂芜。 在此有必要简述课文语言的特点。

一是简洁。多是短句,很少有长句。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等,都包含了许多三四字的短句。散文的语言表达与情感抒发息息相关,短句多,一方面显出语言的简净,另一方面还表明抒情的节制、含蓄。但是简洁不等于简单,课文中的诸多短句都是很值得吟味的,朗读起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二是书面语化。散文中的书面语与口语的表达效果有所不同。散文为了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读者,很容易引人口语,显得清新活泼。但是这篇散文以书面语表达为主,而且语言运用非常娴熟,如“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等,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这样的散文语言是当代散文家难以写出或不愿意写出的,这得益于作者所受古典文学的熏陶。

三是多引古语。可以显出作家读书多,积累丰厚,写作时信手沾来。有的是直接引用古语,并加引号,如戏曲《逍遥津》一段唱词;更多的是间接引语,读书少的人不能发觉,读书多的人报以会心一笑,并默默赞许,如“忘路之远近”出自《桃花源记》,“金吾不禁”借用唐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之句,“雪夜人蔡”源自《资治

通鉴》“李想雪夜人蔡州”的故事,“萧萧班马鸣”引李白诗《送友人》,“吹角连营”“挑灯看剑”等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学习本文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的写法。

散文通常从“小”写起。这里的小,首先是事件之小、场面之小、人物之小。例如课文中的“灯笼”,可以说是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的一个微小事物。它不起眼,但是在作者看来是最值得写的,也容易写好。文中的人物也是一些微末之人,作者重点描写了祖父、母亲等,其人其事都潭没在时间的尘埃中,只有作者才会带着珍惜的心情细心发掘出来。这里的“小”不仅指所写之事的体量小,还包括事件的细碎,如“三家村的犬犬,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村边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还有灯柱上松柏枝叶的点缀,唐明皇的东宫灯楼,庆丰酒店的跑马灯,源亨油坊出的灯谜,以及在暖融融的春育,有人调绿嘴鹦鹉,有人缓步寻一脉幽悄,都是细碎之事,但它们又都像珍奇的珍珠,闪着灵光,令人目不暇接。

另外,这里的“小”还包括情感的细微。课文以抒情为指归,这里的情不是显豁直率的,需要静静地品味、回味,从细小的事物中体会出一些温暖的爱、由衷的喜、不可遇制的神往等。也就是说,课文抒情的切入点小,由小到大,由优雅含蓄到雄放壮烈。

如果选择大事物、大人物、大场面来写,展示廓大的意境,就不是当年的吴伯萧了。而且晚年的吴伯萧写回忆延安革命生活的散文,也都是从小事件、小感触写起的。因此好的散文总爱写微小之事,抒细微之情,同时一定是小中见大、由小写大的。总的来说,本文的小中见大,体现为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这就是所谓“兴寄”“兴托”,也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所遵循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作传统,在现代散文创作史上的又一次体现,现代散文作家普遍都有笔谈琐事、心系大众和天下的情怀。

2.理解本文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的特点。

课文所述之事多而杂,细数下来应有几十件,时间纵跨千年,地域横跨万里。如此诸多的看似相关又不相关的琐碎之事,如何组合连缀成篇?

首先是依据标题“灯笼”聚合在一起的,所有的细小事件无不与“灯笼”相关,不相关者一件不写。但如果仅依据“灯笼”来写,仍然有可能随意排列,错乱失序。如何让各个材料在连缀成篇时做到有序的整合? 这就是课文构思的另一机巧: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布局谋篇。每一处叙述都联结着情感的表达,有些是直接点明情感的,如写祖父每每被请去城里,回家时常是二更,灯笼挂在院里,“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里的“静穆”点明了氛围,“思慕”点明了情感活动。有些是间接表达情感的,如“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仿佛在凝视着母亲的形象,平静的叙述中透出深厚的感情。至于课文最后直言“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则是显豁而壮烈的情感表达。

总而言之,“灯笼”是课文的话题,可以拢起各种材料;情感是课文的暗藏线索,它既串联起各种材料,又是课文的灵魂所在、主旨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