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解析版)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期中考试物理试卷的高度约为30 ,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1 .
2.物理学中常用光线来表示一束光,光线表示了光的传播路径和 ,但忽略了光的色彩和 (写出一条即可)等其它性质.
3.如图所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 ,纽扣的直径是 cm.
4.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所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例如,水中倒影和立竿见影中的“影”,前者是由 形成的,后者是由 形成的.
5.国庆节期间,我县教育局值班同志小刘,电话一响,接通的是河东中小学“安全零报告”,并立马听出是教导处小陈同志,他是根据乐音的 特征判断出来的:当复读机加速快放时,复读机的扬声器发声音调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6.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路程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是 m/s;两车行驶过程中,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
7.每年中考和高考期间,教育局都会联合诸多职能管理部门严令禁止各建筑工地午休和深夜时间施工作业,这是采取 方法消除噪声;在高速公路上,每一个村庄处,都有高大宽敞的屏障,这是采取 方法消除噪声.
8.秋后的清晨,小李漫步在县城登峰大道,此时有一辆电动车和一辆快速行驶的小汽车和他同向前进.如果以小李为参照物,电动车是向 运动的,如果以小汽车为参照物则电动车是 运动的.(均填前或后)
9.每年学校都会举行冬季田径运动会,判断比赛队员的快慢,运动裁判和学生观众的判断方法往往是不一样的,如图所示,学生观众是根据图 直观判断的,而运动裁判则是根据图 严格判断的.(均填甲或乙)
10.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dB,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 (填增大或减小).发生强烈地震,人们在清理现场时一般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这是因为动物可以听到地震时产生的 (填超声或次声)波.
二、选择题(共20分,第11-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毎小题3分;第15、16小题为不定项选题,毎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毎小题4分,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2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11.大伟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选用的工具越精密越好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因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C.测量长度时,也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
D.学生用钢尺的最大测量长度为15cm,因此,无法用它来测量长度约为50cm的课桌的宽度
13.如图,所描述的声音具有的共同点是( )
A.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 C.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B.都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 D.都是噪音
14.夜晚,当汽车发出的光照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司机看到尾灯反射的光,就能及时避让.如图中有关自行车尾灯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5.(4分)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雷雨天气,先看到远处的闪电,稍后听到雷声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声波具有传递能量的性质 D.击鼓的力量越大,音调越高
16.(4分)如图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车头,过一会儿,她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可能的是( )
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 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
三、简答和计算题(第17小题4分、第18、19小题各5分,第20小题6分,共20分) 17.(4分)中秋佳节,亮亮兄妹与爸妈一同去乡村看望爷爷奶奶.晚上月亮明亮,但地面坑洼且处处有积水,学过物理知识的亮亮同学,赏月回家时,他引导妹妹迎着月亮光,处处绕过发光的坑洼处落脚,兄妹俩干净安全回家了!请你解析其中的科学道理.
18.(5分)雷达可用于飞机导航,也可用来监测飞机的飞行,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假设某时刻雷达向飞机发射电磁波,电磁波遇到飞机经反射后,又被雷达接收,整个过程用时5.24×10﹣5s.已知电磁波的速度为3.0×108m/s,求飞机离雷达站的距离是多少?
19.(5分)如图所示,假如一束光线与水平地面成锐角40°,小聪想用一个平面镜把太阳光竖直反射到井底.
(1)试在图中帮小聪画出平面镜. (2)试求出入射角是多少度?
20.(6分)如图甲是小军乘坐的出租车车票,请计算:
(1)在小军所乘坐的全过程中,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出租车在行驶过程中,如图乙所示的速度行驶了5min,求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是多少m?
四、实验和探究题(共40分,每小题4分)
21.(4分)如图在桌面上放一张白纸作光屏,把一张中心有小孔的硬纸片放在白炽灯和光①闭合电灯开关,屏之间,并固定在支架上.即可在光屏上看到灯丝的 像(填虚或实),且像的开口处与灯丝的开口处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说明像是 (填倒立或正立)的.②若将小孔分别改为小方形,矩形,三角形,则其成像形状不变,说明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22.男高音低声吟唱,是指音调 (填高或低),响度 (填大或小).
23.光年(即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走过的距离)是指 单位,1光年约为 m.(1年按365天算,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
24.小群同学用滚动铁环的方法来测学校花坛的周长,他测得铁环的直径为D,铁环绕花坛一周滚动的圈数为N,则花坛周长L= ;如图所示,在铅笔上整齐排绕20匝漆包线,则漆包线直径为 mm(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25.如图所示,A、B是镜前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反射光路图.
26.(4分)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实验中,纸板应垂直于平面镜.①由甲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反射角 入射角;②如果光线沿BO的顺序射向平面镜,则反射光线会与OA重合,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27.(8分)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有两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
(1)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 ,这个是 (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
(2)其中测量结果显示明显错误操作的是 同学,这个是 (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
(3)若其他四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刻度尺的 不同.
(4)如果正确测量四位的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 同学的测量结果又是错误的,其原因是 .
(5)用这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得钢笔的长度应该是 cm. 28.(8分)完成以下关于声的探究实验活动:
(1)小谨同学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有震动,说明发声的物体一定在 . (2)小琪同学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声音具有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也如同水波,这种物理研究方法则称为 .
(3)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很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聪明的同学们想到改进办法吗?其实很多同学想到的做法是: .这种物理研究方法也称为 .
(4)把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并拨通手机,发现当慢慢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由此推断可以真空中不传播声音,这种物理研究方法又称为 .
29.(8分)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v/(cm/s) 小车由甲至乙 26 小车由乙至丙 4 小车由甲至丙 15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八年级(上)期中物
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期中考试物理试卷的高度约为30 cm ,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1 m/s .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速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速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解答】解:
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cm左右,物理试卷的高度略大于25cm,在30cm左右;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故答案为:cm;m/s.
【点评】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
2.物理学中常用光线来表示一束光,光线表示了光的传播路径和 方向 ,但忽略了光的色彩和 亮度 (写出一条即可)等其它性质. 【考点】光线.
【分析】光线只是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只能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解答】解:在物理学中,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有箭头的直线,它不能表示光的亮度、色彩等性质. 故答案为:方向;亮度.
【点评】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有箭头的直线,光线的方向也就是光的传播方向.
3.如图所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 1mm ,纽扣的直径是 1.25 cm.
m/s≈1m/s左右.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要注意其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木块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纽扣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3.25cm对齐,所以纽扣的直径为d=3.25cm﹣2.00cm=1.25cm. 故答案为:1mm;1.25.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4.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所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例如,水中倒影和立竿见影中的 “影”,前者是由 光的反射 形成的,后者是由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形成的.【考点】光的反射;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立竿见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不透明的竿上而形成的影子. 故答案为:光的反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点评】此题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影”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在平时一定要区分开两种影的区别,要搞清倒影和影子的成因,二者不要混淆.
5.国庆节期间,我县教育局值班同志小刘,电话一响,接通的是河东中小学“安全零报告”,并立马听出是教导处小陈同志,他是根据乐音的 音色 特征判断出来的:当复读机加速快放时,复读机的扬声器发声音调 升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考点】音色;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乐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
声音的品质叫音色,不同人说话时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根据音色确定说话的人;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所以复读机加速快放时,振动频率加快,复读机的扬声器发声音调升高. 故答案为:音色;升高.
【点评】此题考查了音色的应用和音调的影响因素,是一道结合实际的应用题,难度不大.
6.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路程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是 15 m/s;两车行驶过程中,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西 运动.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运动快慢的比较. 【分析】要求甲车的速度,需要先从图象中找出甲车的一组对应数据﹣路程与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v=算出甲车的速度;
以甲车为参照物,要判断乙车向哪个方向运动,就需要先判断出两车的速度关系(判断两车的速度关系可采用两种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然后根据两车的速度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出乙车的运动方向.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当t甲=10s时,s甲=150m, 所以甲车的速度:v甲=
=
=15m/s;
从图象来看,当t甲=t乙=10s时,s甲=150m,s乙=50m,因为s甲>s乙,所以v甲>v乙, 由于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 15,西.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图象的能力,考查的知识包括速度的计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图象找出规律、物理知识与图象相结合是近年来考试的一个热点.
7.每年中考和高考期间,教育局都会联合诸多职能管理部门严令禁止各建筑工地午休和深夜时间施工作业,这是采取 消声 方法消除噪声;在高速公路上,每一个村庄处,都有高大宽敞的屏障,这是采取 隔声 方法消除噪声.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防治噪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解答】解:中考和高考期间,严令禁止各建筑工地午休和深夜时间施工作业,这是采取消声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在高速公路上,每一个村庄处,都有高大宽敞的屏障,这是采取隔声方法在传播过程中消除噪声.
故答案为:消声;隔声.
【点评】此类题目要结合生活经验和防止噪声的途径,会分析生活中的例子.
8.秋后的清晨,小李漫步在县城登峰大道,此时有一辆电动车和一辆快速行驶的小汽车和他同向前进.如果以小李为参照物,电动车是向 前 运动的,如果以小汽车为参照物则电动车是 后 运动的.(均填前或后)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发生改变.两者的速度差就是相对速度.
【解答】解:小汽车的速度大于电动车的速度,电动车的速度大于小李的速度,故小李为参照物,它们之间的距离在增大,电动车是向前运动的;
如果以小汽车为参照物,它们之间的距离在增大,电动车是后运动的. 故选:前;后.
【点评】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和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需要对物体运动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9.每年学校都会举行冬季田径运动会,判断比赛队员的快慢,运动裁判和学生观众的判断方法往往是不一样的,如图所示,学生观众是根据图 甲 直观判断的,而运动裁判则是根据图 乙 严格判断的.(均填甲或乙)
【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 【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经过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用时越多,运动越慢. 【解答】解:
(1)在田径运动会跑步比赛中,学生观众是看谁跑在前面,谁就跑得最快,是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经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故学生观众是以甲图来判断的;
(2)终点裁判是利用运动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故裁判是以乙图来判断的. 故答案为:甲;乙.
【点评】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相同时间比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时间,三是计算出速度大小进行比较.
10.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dB,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发生强烈地震,人们在清理现场时一般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这是因为动物可以听到地震时产生的 次声 (填超声或次声)波. 【考点】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1)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越强,即响度越大,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
(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解答】解:(1)噪声监测设备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其噪声变强,所以噪声监测器的数字将会变大. (2)地震时会产生的次声波,因为次声波的频率低于人的听觉频率下限20Hz,所以人听不到,但有些动物能听到,因此发生强烈地震,人们在清理现场时一般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 故答案为:增大;次声.
【点评】知道噪声监测器的用途,且能真正的理解响度的定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同时考查了次声波的特点,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二、选择题(共20分,第11-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毎小题3分;第15、16小题为不定项选题,毎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毎小题4分,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2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11.大伟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而不是光斑,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成像的物体是蜡烛,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选用的工具越精密越好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因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C.测量长度时,也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
D.学生用钢尺的最大测量长度为15cm,因此,无法用它来测量长度约为50cm的课桌的宽度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①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避免;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②钢尺的最大测量长度为15cm,可以用它来测量宽度约为50cm的课桌的宽度; ③零刻线磨损的尺也可以使用,只是在测量的时候,从其它的整数刻度测起. 【解答】解:
A、测量时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工具不是越精确越好,故A错误;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是不能减小因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错误,故B错误;
C、测量长度时,也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只是测量的时候从没磨损的刻度开始算起,故C正确;
D、虽然学生用钢尺的最大测量长度为15cm,但可以用它来测量长为50cm的课桌的宽度,可以多测几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和减小误差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3.如图,所描述的声音具有的共同点是( )
A.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 C.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B.都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 D.都是噪音
【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音色;噪声及来源.
【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分析的能力,通过四幅图发现共同特征,归纳得出结论.
【解答】解:同学们唱歌是声带在振动,瀑布冲击水面发声是水在振动,切割时的声音是切割机在振动,青蛙鸣叫声是气囊在振动, 归纳得出结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故选:B.
【点评】(1)要求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振动;
(2)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几件事的特征来反映一类事的特征.
14.夜晚,当汽车发出的光照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司机看到尾灯反射的光,就能及时避让.如图中有关自行车尾灯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首先知道入射光线射到自行车尾灯上,要经过两次反射;其次,根据自行车尾灯是互相垂直的平面镜组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完成两次反射的光路图;由作出的光路选出正确的选项.
【解答】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光线入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两次反射的光路如图,可以看到,最后的反射光线CD与入射光线AB平行.
故选A.
【点评】为保证安全,所有的交通工具的尾灯都设计成互相垂直的反射面,使光线入射到尾灯上,反射光线一定与入射光线平行.
15.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雷雨天气,先看到远处的闪电,稍后听到雷声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声波具有传递能量的性质 D.击鼓的力量越大,音调越高
【考点】声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分析】(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4)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A、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因此雷雨天时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故B错误; C、声波具有传递能量的性质,故C正确; D、用力越大,击鼓的响度就会越大,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利用、影响声音的三个特征以及声音的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
16.如图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车头,过一会儿,她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可能的是( )
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 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甲乙两车之间一定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甲为参照物乙车是向前运动.甲车有三种运动情况,由甲车的三种情况判断乙车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小华先看到乙车的车头,后看到乙车车尾,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前运动.甲车有三种情况:
如果甲车静止,乙车是向前运动的.
如果甲车向前行驶,乙车也向前运动,乙车的运动速度比甲车大.
如果甲车是向后倒车,乙车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前运动、也可能是向后倒车(但是乙车比甲车的倒车速度小,即甲车的倒车速度较大); 故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可能的是ABD. 故选ABD.
【点评】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由甲车的三种运动状态,分析乙车的运动状态.甲乙的运动情况比较多,要全面进行分析,不要遗漏.
三、简答和计算题(第17小题4分、第18、19小题各5分,第20小题6分,共20分) 17.中秋佳节,亮亮兄妹与爸妈一同去乡村看望爷爷奶奶.晚上月亮明亮,但地面坑洼且处处有积水,学过物理知识的亮亮同学,赏月回家时,他引导妹妹迎着月亮光,处处绕过发光的坑洼处落脚,兄妹俩干净安全回家了!请你解析其中的科学道理. 【考点】漫反射;镜面反射.
【分析】(1)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
(2)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答:其中的科学道理:当人 迎着月光走时,水面发生的镜面反射能够使更多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水面看起来较亮,而地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光射向各个方向,进入人眼睛的光较少,所以地面看起来较暗.所以绕过发光明亮的坑洼处落脚走路,兄妹俩当然干净安全回家了.
【点评】掌握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正确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不要误以为镜面反射就一定亮,漫反射就一定暗,感觉亮暗关键是看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
18.雷达可用于飞机导航,也可用来监测飞机的飞行,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假设某时刻雷达向飞机发射电磁波,电磁波遇到飞机经反射后,又被雷达接收,整个过程用时5.24×10﹣
5
s.已知电磁波的速度为3.0×108m/s,求飞机离雷达站的距离是多少?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已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传播时间,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可以求出电磁波的路程,该路程是雷达到飞机距离的两倍,然后求出飞机到雷达的距离. 【解答】解:电磁波的路程s=vt=3.0×108m/s×5.24×10﹣5s=1.572×104m, 飞机离雷达站的距离d==
答:飞机离雷达站的距离是7.86×103m.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知道电磁波路程是飞机离雷达站的距离的两倍是本题的难点.
19.如图所示,假如一束光线与水平地面成锐角40°,小聪想用一个平面镜把太阳光竖直反射到井底.
(1)试在图中帮小聪画出平面镜. (2)试求出入射角是多少度?
=7.86×103m;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分析】(1)已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位置,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以确定法线的位置,从而确定出平面镜的位置. (2)根据光线与水平地面成锐角40°,小聪想用一个平面镜把太阳光竖直反射到井底,可求得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然后可求得入射角.
【解答】解:(1)先画出反射光线,过入射点作入、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法线),再过入射点作垂直于法线的直线,得出平面镜的位置.如图所示:
(2)因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40°角,而反射光线又竖直方向射入水中,所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90°+40°=130°;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30°=65°. 故答案为:(1)见上图;(2)入射角是65度.
【点评】知道反射定律的内容,会根据反射定律完成反射光路,会根据角之间的关系计算角的大小.明确两点:①法线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②法线和镜面始终是垂直的.
20.如图甲是小军乘坐的出租车车票,请计算:
(1)在小军所乘坐的全过程中,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出租车在行驶过程中,如图乙所示的速度行驶了5min,求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是多少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由出租车车票得出汽车行驶时间和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租车的平均速度;
(2)由速度表得出出租车的速度,知道行驶时间,利用s=vt求行驶的路程. 【解答】解:(1)由车票可知,出租车行驶的路程s=4.2km, 所用的时间t=8:03﹣7:45=18min=0.3h, 则出租车的平均速度: v==
=14km/h;
(2)由速度计可知,出租车的速度v′=60km/h, 出租车行驶的时间t′=5min=
h,
由v=得,出租车通过的路程: s′=v′t′=60km/h×
h=5km=5000m.
答:(1)在小军所乘坐的全过程中,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14km/h; (2)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为500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能从出租车车票和汽车速度计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属于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四、实验和探究题(共40分,每小题4分)
21.如图在桌面上放一张白纸作光屏,把一张中心有小孔的硬纸片放在白炽灯和光屏之间,并固定在支架上.①闭合电灯开关,即可在光屏上看到灯丝的 像(填虚或实),且像②的开口处与灯丝的开口处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说明像是 (填倒立或正立)的.若将小孔分别改为小方形,矩形,三角形,则其成像形状不变,说明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分析】
【解答】(1)①实 相反 倒立 ②无关
22.男高音低声吟唱,是指音调 高 (填高或低),响度 小 (填大或小).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解答】解:“男高音”是指唱歌的声音较高,即音调高;“低声吟唱”是形容指声音较小,即声音的响度较小. 故答案为:高;小.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23.光年(即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走过的距离)是指 长度 单位,1光年约为 9.46×1015 m.(1年按365天算,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 【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分析】光年是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已知光速3×108m/s和时间1年,根据v=变形s=vt可求出1光年等于多少米. 【解答】解:
光年是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故光年是长度单位; 由v=可得,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s=vt=3×108m/s×365×24×3600s≈9.46×1015m. 故答案为:长度;9.46×101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传播速度和光年单位,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24.小群同学用滚动铁环的方法来测学校花坛的周长,他测得铁环的直径为D,铁环绕花坛一周滚动的圈数为N,则花坛周长L= NπD ;如图所示,在铅笔上整齐排绕20匝漆包线,则漆包线直径为 1.9 mm(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1)知道圆的直径可以利用数学法求出它的周长,再将周长累加N圈,便是要测的花坛的周长了;
(2)首先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估读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然后看物体是从哪个刻度开始,到哪个刻度结束,物体的准确值为多少,估读值为多少,最后把准确值和估读值加起来就是该物体刻度;漆包线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漆包线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 L,则漆包线直径则漆包线直径d=. 【解答】解:
(1)铁环是一个圆,所以测得其直径为D时,其周长为πD.滚动铁环绕花坛转动,只要数出转动的圈数N,两者相乘就可以得出花坛的总周长了,则L=NπD;
(2)由图可知,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0.1cm,线圈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00cm,末端刻度值为9.75cm,所以线圈的长度是L=9.75cm﹣6.00cm=3.75cm;漆包线的铅笔上紧密排绕20匝,则漆包线的直径d==0.19cm=1.9mm. 故答案为:NπD;1.9.
【点评】(1)知道直径或半径来求周长,这是基本的几何计算;而用累加法求长度也是物理上常用的测量方法,我们都应熟练掌握;
(2)注意用线圈总长度除以求漆包线的匝数得出的数值,数值的分度值应和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
≈
25.如图所示,A、B是镜前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反射光路图.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本题有两种作法:
第一种作法: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反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
第二种作法: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交点即为发光点的位置.
【解答】解:第一种作法: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即为像的位置,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与两个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第二种作法:分别过反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画出两条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像的位置,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用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提供了两种解题思路:先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作像点后由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发光点或先根据光的反射作出发光点,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像点.
26.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实验中,纸板应垂直于平面镜.①由甲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两侧 ;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②如果光线沿BO的顺序射向平面镜,则反射光线会与OA重合,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①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由图分析得出结论;
②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
①由甲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反射解∠BON大小入射角∠AOB,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当光线沿BO方向射入时,反射光线会沿原来OA射出,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①两侧;等于;②可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验证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本题实际是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勤于动手,更有助于提高做题质量.
27.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有两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
(1)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 误差 ,这个是 不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
(2)其中测量结果显示明显错误操作的是 丁 同学,这个是 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
(3)若其他四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刻度尺的 最小分度值 不同.
(4)如果正确测量四位的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 丙 同学的测量结果又是错误的,其原因是 没有估计值 .
(5)用这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得钢笔的长度应该是 12.82 cm. 【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长度的测量.
【分析】(1)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是:①测量工具不精密;②测量方法不科学;③估读;
(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3)(4)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5)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
【解答】解:(1)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测量时存在的,是不可以消除的;
(2)观察五位同学的测量结果可知,丁同学的测量结果是14.82cm,其他同学的测量结果都在12.80cm左右,所以丁同学的测量明显出现错误;测量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3)读出时,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因此丙同学读出12.8cm,是选用的最小刻度为1cm刻度尺,其他同学选用的是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不同;
(4)如果正确测量四位的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应估读到0.1mm,则丙同学的测量结果没有估计值,是错误的;
(5)若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只有甲、乙、戊同学的测量结果是正确的,则钢笔的长度为: L=
≈12.82cm;
故答案为:(1)误差;不可以;(2)丁;可以;(3)最小分度值;(4)丙;没有估计值(或没有估测分度值下一位);(5)12.8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考查比较全面,难度不大.
28.完成以下关于声的探究实验活动:
(1)小谨同学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有震动,说明发声的物体一定在 振动 .(2)小琪同学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声音具有 能量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也如同水波,这种物理研究方法则称为 类比法 .
(3)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很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聪明的同学们想到改进办法吗?其实很多同学想到的做法是: 在桌子上撒一些轻小物质如纸屑 .这种物理研究方法也称为 转换法 .
(4)把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并拨通手机,发现当慢慢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由此推断可以真空中不传播声音,这种物理研究方法又称为 实验推理法 .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看不见,用水波来类比声波. (3)对于微小的振动可以利用转换法对振动进行放大分析观察.
(4)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1)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时,喉头是振动的,当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会激起水花,也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小琪同学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声音具有能量;把两种形式相近的事物作比较,从而达到对其中一个的深入了解,这就是类比,此题就是把声波类比为水波,从而加深对声音传播方式的理解.
(3)当敲击桌子时,桌子会振动发出声音,但直接观察不到,我们可以往桌面上放一些碎纸片,这样会观察到纸片跳动,从而证明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4)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由于瓶内不可能真空,所以本实验采用了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故答案为:(1)振动;(2)能量;类比法;(3)在桌子上撒一些轻小物质如纸屑(或泡沫碎粒); 转换法;(4)介质;实验推理法.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原因,要求能够利用物理学方法中的转换法分析问题,物理学方法是中考的热点和必考点.
29.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v/(cm/s) 小车由甲至乙 26 小车由乙至丙 4 小车由甲至丙 15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由图读出小车从甲到乙用的时间、小车从乙到丙走的距离、小车从甲到丙用的时间和走的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的速度,填入表格.
(2)由表中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的速度大小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解答】解:(1)由图可知,小车从甲到乙用时t1=2s, 则v1=
=
=13cm/s;
小车从乙到丙用时t2=4s,走的距离s2=64cm, 则v2=
=
=16cm/s;
小车从甲到丙用时t=6s,走的距离s=90cm, 则v=
=
=15cm/s;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小车全程做的不是匀速运动.
答:(1)见表格;
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v/(cm/s) 小车由甲至乙 2 13 小车由乙至丙 64 16 小车由甲至丙 90 6 (2)因为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小车全程做的不是匀速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能从图读出相关信息(小车从甲到乙用的时间、小车从乙到丙走的距离、小车从甲到丙用的时间和走的距离)是本题的关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