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下期中历史答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张掖市临泽二中、三中、四中联考七年

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 A.王莽

B.杨坚

C.李渊

D.李世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的建立。

【解答】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 故选:B。

【点评】本题以题干信息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教材基础知识。

2.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 A.余杭、洛阳

B.洛阳、涿郡

C.涿郡、余杭

D.余杭、涿郡

【分析】本题以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为切入点,考查隋的大运河。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曾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的是( ) A.松赞干布

B.尺带珠丹

C.文成公主

D.金城公主

【分析】本题以吐蕃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为切入点,考查唐朝民族关系.

【解答】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唐朝民族关系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曾经六次东渡并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玄奘 B.鉴真 C.晁衡 D.戒贤

【分析】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 故选:B。

【点评】本题掌握鉴真东渡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5.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送子天王图”的作者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赵孟頫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吴道子的画作。

【解答】唐朝的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品有《送子天王图》等。 故选:B。

【点评】本题以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唐朝吴道子的画作。 6.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北宋的四川地区 C.北宋的汴梁地区

B.南宋的四川地区 D.南宋的临安地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宋真宗时期,在政府的许可下,成都16家富户主持印造了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市场上流通,叫做“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故选:A。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交子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7.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

A.铁农具 B.水排

C.耧车 D.曲辕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农业的发展。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农民改进犁的结构,制成曲辕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故选: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曲辕犁的有关内容。 8.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政权的建立 ②定国号为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解答】①蒙古政权的建立于1206年;②定国号为元1271年;③定都大都在1272年;④灭亡南宋是在1279年。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 9.澶渊之盟是哪两者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分析】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着重把握订立澶渊之盟的两个政权的名称.

【解答】北宋时期,与北方的辽经过澶州之战,签订了议和盟约﹣﹣澶渊之盟。规定,辽撤兵,辽向宋称臣,北宋给辽岁币。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澶渊之盟为依托,考查学生对澶渊之盟订立者的准确识记.

10.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进出口种类繁多,下列各项中属于宋代对外贸易主要港口的是( ) ①杭州 ②明州 ③广州 ④泉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解答】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明州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 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杭州不是沿海城市,不属于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代对外贸易主要港口。 11.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安史之乱的有关内容。

【解答】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史8年之久的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 故选:A。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影响。 12.下列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 ) A.安禄山

B.史思明

C.郭子仪

D.黄巢

【分析】本题考查黄巢起义,知道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

【解答】黄巢起义是875年至884年发生在唐朝末期的一次志在推翻唐王朝的农民起义。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唐末农民起义。 13.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这一新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突厥族

C.回回民族

D.满族

【分析】本题以回回民族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而出现的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解答】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一新民族是回回民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14.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 A.统一六国

B.建立唐朝

C.统一蒙古

D.建立明朝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识记相关的知识点。

【解答】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他统一了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故选:C。

【点评】理解和把握成吉思汗铁木真。 15.灭亡北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

【分析】本题以北宋灭亡为依托,考查灭亡北宋的少数民族政权.

【解答】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相关知识.

16.下列哪位皇帝被称为“天可汗”?(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分析】本题以“天可汗”为依托,考查的是唐太宗历史功绩的知识.

【解答】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族的拥戴,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天可汗”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唐太宗实行开明民主政策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7.蒙古军队先后于1227年和1234年灭掉的政权是( ) A.西夏、金

B.金、西夏

C.西夏、南宋

D.南宋、金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统一的先后顺序,结合课本很容易作答.

【解答】据所学知,1227年蒙古军队灭亡了西夏,1234年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使金灭亡。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和元朝的统一. 18.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内容有( ) A.辽夏向宋称臣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B.北宋割地求和

D.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分析】本题考查宋辽、宋金和议的相同点,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1005年1月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宋夏和议:1044年,北宋册封“夏国主”,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宋辽、宋夏议和的相同点,分析两次议和的内容即可.

19.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社会的特点。

【解答】宋代经济发达,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宋代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发达。宋代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特点。 故选:B。

【点评】把握宋代社会的特点。

20.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 A.景德镇

B.邢窑

C.哥窑

D.越窑

【分析】本题以瓷都的发展为依托,考查的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

【解答】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期,北宋时期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瓷都的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21.到了南宋时期,人们的主食主要来自于(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粟米

【分析】本题以水稻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南宋时期人们的主食。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到了南宋时期,人们的主食主要来自于水稻。两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2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元朝设立了直接管辖台湾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对台湾的管辖。 【解答】元朝时期设立澎湖巡检司,专门管辖台湾。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再现能力。 23.南宋和金议和,双方约定的界线是( ) A.黄河至海为界 C.划长江为界

【分析】本题考查宋金议和。

【解答】岳飞班师以后,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约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故选:B。

【点评】本题掌握宋金界线,要求学生识记宋金议和。

24.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是在(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元朝

B.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D.以长城为界

【分析】本题考查了元朝设宣政院。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解答】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是在元朝。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元朝设宣政院的意义。 25.下面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局部)”,其中“?”处应填入(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中央机构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

院,掌一方军政。元代,御史制度空前发达,御史台直接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与行枢密院、行中书省并立,是监察事务的机构。据“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局部)”,其中“?”处应填入中书省。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史实。

二、判断题(请你当裁判,对的涂“正确”,错的涂“错误”,每小题1分,共10分) 26.(1分)唐朝建立于618年,李世民称帝,定都长安。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以判断对错为切入点,考查唐朝建立.

【解答】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以唐朝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7.(1分)岳飞在其《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匈奴”指的是契丹统治者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以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为依托,考查岳飞抗金。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2世纪初期,【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故本题的“匈奴”指的女真统治者,本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28.(1分)“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解答】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

29.(1分)1004年,辽军攻宋,逼近澶州,东京危急,力劝宋真宗亲征的宰相是寇准。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以判断题的形式,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

【解答】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

30.(1分)唐朝先后设置西域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以“唐朝先后设置西域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为切入点,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武则天时,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西域都护是汉朝时设置的。故本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注意识记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1.(1分)“靖康之变”: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并掠走了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以靖康之变为依托,考查北宋灭亡。

【解答】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并掠走了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32.(1分)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重在揭露社会黑暗,名作有《长恨歌》.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以白居易的诗歌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唐诗的相关史实。

【解答】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他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名作有《长恨歌》。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诗的相关史实。 33.(1分)“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的粮仓。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以“苏湖熟,天下足”为依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解答】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的粮仓。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代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的粮仓。

34.(1分)元朝设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这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以元朝设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为依托,考查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的史实。 【解答】元朝设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这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35.(1分)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以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本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三、综合分析题(共40分)

36.(10分)请你仔细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并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政权建立者。

辽 阿保机 北宋 赵匡胤 西夏 元昊 (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都城名称。 A 上京 B 开封 C 兴庆 。

【分析】本题以《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为切入点,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解答】(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都城上京;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

(2)A政权是辽,都城是上京。B政权是北宋,都城是开封。C政权是西夏,都城是兴庆。 故答案为:

(1)辽:阿保机;北宋:赵匡胤;西夏:元昊。 (2)A:上京;B:开封;C:兴庆。

【点评】注意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37.(10分)图说历史:

(1)上图唐朝三位皇帝主政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如人才、经济、民族政策、科举制等方面任意两点相同之处即可)

(2)三位皇帝都曾改写了唐朝历史,历史上把唐太宗、唐玄宗统治期间的“盛世”称作为什么?

(3)到天宝年间唐玄宗懈怠于政事,淫于酒色,重用奸臣导致发生了安史之乱,王朝由盛转衰。由此你得出哪些结论?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知识点,把握唐朝三位皇帝主政的相同之处.

(2)本题考查唐太宗、唐玄宗统治期间的“盛世”局面的名称.

(3)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考查天宝年间唐玄宗重用奸臣导致发生了安史之乱,王朝由盛转衰,由此得出的结论.

【解答】(1)唐太宗时期,重视发展生产,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武则天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因此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治理国家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是:重视农业生产;重视选拔人才.

(2)三位皇帝都曾改写了唐朝历史,历史上把唐太宗、唐玄宗统治期间的“盛世”分别称作“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3)姚崇、宋璟、杨国忠、李林甫都是唐玄宗重用的辅臣.在姚崇、宋璟辅佐下,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局面.在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当道时期,唐朝朝政混乱,出现了安史之乱.这说明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要任人唯贤. 故答案为:

(1)重视农业生产;重视选拔人才. (2)“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3)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要任人唯贤.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的盛世局面以及出现的原因和安史之乱涉及的人物与影响.

38.(10分)材料: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

﹣﹣孙中山

请回答:

(1)孙中山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2)此制度诞生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3)此制度完善于哪个朝代?为此做出贡献的是哪几个关键人物?

(4)自从有了此制度,就有了考试舞弊,谈谈你对考试舞弊的看法,并就如何杜绝此现象,提

出自己的建议。

【分析】本题以孙中山的话语“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为依托,考查科举制度的诞生、完善以及对现在考试舞弊的看法,问题设计比较简单,属于基础识记层次的考查.

【解答】(1)据“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可知,孙中山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3)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时期,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开武举,亲自面试学生.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考试作弊不仅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学校的良好学风,损害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应该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加强高校教风建设,加强考场管理和考试作弊的处理力度等,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故答案为: (1)科举制. (2)隋炀帝.

(3)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4)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加强高校教风建设,加强考场管理和考试作弊的处理力度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实行科举制度,便于在全社会选拔人才,扩大的人才的社会基础,有利于人才参政议政.科举制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3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行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二:汉至宋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简表 朝代 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北方 人

口占全

(户) 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唐代 3920415 北宋 11224760

19.8% 43.2% 62.9%

9985785 80.2% 5148529 56.8% 6624296 37.1%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2)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情况主要得益于哪一优良稻种的推广种植? (3)根据材料二,概括出我国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4)材料二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

【分析】本题以陆游《渭南文集》、汉至宋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简表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时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宋朝时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居宋朝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中国历史上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在宋朝。 (3)分析材料可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变化最终在南宋时完成。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这个变化出现的原因有: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4)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材料二与材料一是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

(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2)占城稻。

(3)北方人口急减(北方人口占比不断下降),南方人口剧增(南方人口占比不断上升)。 (4)材料二与材料一是因果关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