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献)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综述

(文献)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综述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综述

葛家能

昆明学院 2008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班 2081101228

摘要:文章对我国有关茶文化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丈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内涵、功能以及茶叶市场走向、茶具、茶的养生药效等方面。探讨了茶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指出了今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茶叶市场;茶具;茶文化旅游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were reviewed

gejianeng

Kunming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2008 class 2, 208110122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ea culture in China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o the zhangs offer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tea cultur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origin of tea culture, the definition, connotation, function and tea market

1

tendency, tea service, tea of preserve one's health of efficacy, etc. Discusses the tea culture to social economy, cultur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points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ea culture in China.

Keywords: Chinese tea culture; Tea market; Tea service; Tea culture tourism.

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地提高与发展.文章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118;以“茶文化”为主题词搜索到相关文献137篇;仪“中国茶文化发展”为主题词搜索到57篇。剔除重复的文献和关联性不大的文献,剩下关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的文献近80篇作为样本,对其进行了分析。

一、茶文化的形成的研究 (一)茶文化的整体概况研究

姜天喜(2006)说道: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不

2

断地提高与发展。[1] (二)茶文化的根源研究

何哲群(2008)指出唐代茶文化的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着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饮茶风气的普遍、陆羽《茶经》的问世、大宗茶市的出现、茶税制度的建立、饮茶习俗的外传等都说明了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意义。[3]郑永球(2001)指出进入唐代,随着茶生产技术和品饮技艺的提高,茶的品质风格的充分发挥,人们对茶真味的追求,由传统的合成进入到艺术品茶,人们饮茶既在乎茶的解渴、保健、提神,但更在乎对茶精神意境的追寻,这是查文化形成的关键。赖功欧(2008)指出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 ,没有这种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文化探讨的是儒释道三教特别是禅宗的是如何作用于茶文化并使中国茶文化形成盛大气象的。[5] (三)茶文化的定义研究

臧嵘(2000)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4]

二、中国茶文化走向的研究 (一)对中国茶文化的再认识研究

茶文化真真切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是地地道道的

3

中国民俗文化。张岱年、钟敬文、王家扬等诸多老前辈的共同研究成果,目前已经成为亿万中华茶人的共识。余悦等(2005)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是中国茶文化研究最为兴盛的时期.这些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不仅以专著数量的众多、论文大量的涌现而为学界注目,更因其学科意识的自觉、论述域界的扩大、学术深度的拓进而成为里程碑.丁以寿(2006)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茶文化的研究指出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现状,必须加强茶文化学科建设,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茶文化。

(二)茶文化在新世纪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与自己走过的历史足迹相比,成绩是巨大的,令人鼓舞的。鲁明(2000)指出面临新挑战要取得新发展,就必须走创新的道路,与其他亚文化门类携手并进,共赴未来。他说茶文化必须维护中国特色,茶文化理当融合现代文明,茶文化应该支持经济建设。张岱年先生在1987年说过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西方在文化上的先进贡献,逐步形成一个额的文化体系。”综台中西文化之所长,融合中西优秀文化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创新。[11] 顾希佳(2005)对中国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进行了研究,指出我们应该把茶文化这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并结合现代文明发展茶文化,把现代因素融入传统茶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

4

(三)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研究

史延廷(2000)年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茶产品为核心的中国茶产业经济也在迅猛发展,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茶产业及茶产品在自身发展壮大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茶叶生产量有日趋萎缩之势,茶叶的质量也逐渐下滑,以致使国内外的饮茶消费者产生了疑虑不安的心态。此外,曾是中国传统出口产品的茶叶竟也敌不住“洋茶”的竞争与冲击,不仅造成国茶在世界茶叶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急剧下降,而且国内茶叶市场也正遭到“洋茶”的蚕食与分解。最近一个例子,恰能反映出这个情况,这就是有英荷资金背景的联合利华公司将收购北京茶叶加工厂的全部资产,其中就包括了知名品牌茶叶“京华”茉莉花茶的商标。虽然,联合利华公司收购“京华”茶叶的详细内容与细节限于种种原因还未向社会公布,但仅“洋茶”在北京春夏之交的饮茶旺季收购“京华茶叶”一举,就足以令国人,尤其是茶界人士震惊了……笔者非茶界圈内人,更非茶叶的专家,这里只以学者兼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对我国的茶业及茶文化旅游谈些不成熟的想法,意在抛砖引玉,就教茶界方

【12】家。

林馥茗(2007)指出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茶文化旅游开始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在我国产好茶的地方往往是风景名胜区,这便为开发茶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茶文化旅游可以促进茶叶消费,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使收入多样化,促进茶相关产业的发展.。[19]谭巍,李欣(2005)指

5

出茶文化旅游是一项历史久远而又新兴开发的专题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正在起步和不断完善阶段.因此,如何准确地进行茶文化旅游的定位和开拓至关重要.[20]苏全有等(2006)探讨了茶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功能,这主要体现在文化、消费与市场、社会功能、旅游心理等诸多方面.目前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集中体现在人才与产品开发、旅游项目、荼类活动等。茶文化旅游将是热点、亮点,原因一是荼为\"国饮\"已被更多的人接受,且日趋风靡全球;二是21世纪,中国将成为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国;是荼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突出。刘玉芳等(2008)探讨得出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他们指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他们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21】

三、茶叶市场发展研究

杨梦迦(2010)指出郑州茶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其他地区有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郑州地处连接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上,各种文化在这里汇集,郑州茶叶市场消费者行为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对郑州市茶叶消费行为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在详实的一手资料基础上,结合市场状况,针对郑州茶叶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从茶叶品牌建设、价格制定、产品包装、茶叶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营销策略。

[6]

6

黎秀娣(2010)指出英德茶叶历史悠久,英德红茶品牌优势明显,但目前英德茶叶市场占有率不高。分析了英德茶叶背景、发展优势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英德茶叶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7]

常凯松(2009)核心提示: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总数大约为290万

hm2(每年增长3%)。2006年,其中的260万hm2获得了丰收。亚洲(包括近东地区)占了收获面积总数的89%,其次为非洲,占9%,其余为大洋州(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主要是阿根廷、巴西和厄加多尔),分别占0.4%和1.6%。[8]

许咏梅(2010)分析了我国茶叶市场类型及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茶叶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市场特征表现为:茶类产品丰富,以名优茶为主导,名优茶需求与供给弹性随茶类档次与地区而表现为富有弹性和不具有弹性;茶叶市场产品多样化,差异化显著;茶叶市场价格混乱,无统一标准;市场信息不对称,出现“柠檬市场”现象;市场主要以交易市场内买卖者直接协商而成,成交率较高;市场区域性化显著。[9]

周南(2009)说道:2009年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在京召开了“中国茶叶市场指数研讨会”上,社科院财贸所所长助理荆林波表示,社科院将与商务部等有关方面一道,建立中国茶叶市场指数体系,定期在网上发布。一个国家级的茶叶市场指数呼之欲出。[10]

四、其他方面的研究

7

(一)茶文化与陶瓷的联系研究

詹嘉(2000)阐述了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 ,唐、宋、明为其重要时期 ,唐代的青、白碗盏对烹茶文化 ,宋代黑釉盏瓶对斗茶文化 ,明代紫砂、青花瓷对泡茶文化的重大影响。唐、宋、明代的陶瓷器皿分别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 ,将茶文化提升到艺术的境界。[13]吴冷杰(2002)阐述了从中国历代饮茶方式的演变与陶瓷饮茶器皿的发展和各地饮茶习俗与陶瓷饮茶器皿两方面来探讨陶瓷饮茶器皿的演变与发展。饮茶是一种物质活动 ,更是精神艺术活动 ,器具则是更要讲究 ,不仅要用 ,而且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14]冯少华等(2008)通过茶文化的历史沿革,茶及茶具的使用,及各地饮茶习俗及茶具的设计制作等方面作了一些回顾及论述。[15] (二)茶的养生药效作用研究

黄海英等(2010)年研究表明。阴和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事物与现象的概括 。中医传统追求阴阳和谐,养生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 ,调阴阳、适寒温、顺四时,更重视人的精神修养 。《灵枢本藏篇》有“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之说 。保持愉悦超脱的心理状态是保健养生的重要要求。

我国的传统养生主张 “审因施养”, 即 养 生 不 拘 一 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其中,食养是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以茶养生又是食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茶叶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主要包括茶多酚、氨基酸、

8

茶多糖、咖啡碱、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质元素。 这些物质共同作用,

【22】

可起到中医“治未病”的效果。

彭聪敏(1998) 通过研究发现茶叶中维生素的含量极其丰富, 长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衰老虽然是必然现象,但每个人衰老的迟早以及衰老过程的快慢差别很大。维生素作为人体代谢辅酶的成分对调

[16]控代谢、推迟衰老有重要的作用,喝茶有利于长寿。张维慎等(2005)

综合古代医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及佛教徒、道教徒的有关论述 ,总结了古人对茶的养生保健功能.并由于茶对人体是利害兼有 ,

[17]从趋利避害的角度出发 ,说明古人认为饮茶时须注意的问题。高少

才等(2008)阐述了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称,而是指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要有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18]

吴树良(2005)年说:一年四季, 寒热温凉, 变化有序; 人体气

血, 生长收藏, 更迭有律。也就是说, 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以及机体组织、气血津液, 均与四季变化息息相关。若人体顺应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规律, 气血、阴阳就能保持旺盛、平衡, 达到“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所以, 因时制宜, 顺时摄养也是茶道养生的一个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兹以单品一味茶茗为例, 目前较为普遍的是提倡“冬红夏绿”饮茶法, 即是说:

春天, 冰雪消融, 风和日暖, 万物复苏, 人体也是生机勃勃。此时宜饮香气浓郁的花茶, 有助于散发一冬积聚在体内的寒邪, 促使

9

人体阳气升发, 振奋精神; 或酌量品饮上好的新茶(时新茶不宜多品味, 以免发生“茶醉”现象) , 以收涤烦祛毒、清肝利胆之效(在五行学说中, 春天应肝脏, 养生首先必须清肝、柔肝、疏肝、护肝)。 夏天, 天气炎热, 暑气逼人, 人体津液消耗较多。这时候饮用绿茶比较合适。因为绿茶性味甘苦而寒, 能够消暑解热, 并含有较多量的茶多酚类物质, 滋味清鲜爽口, 能够刺激口腔粘膜,促使口内生津, 故是消暑止渴佳品。绿茶清汤绿叶, 还可给人以清凉的视觉效果。 秋天, 天气凉爽, 气候干燥, 夏季余热未清, 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这时可饮用青茶, 即乌龙茶, 它的性味介于红茶、绿茶之间, 不寒不温, 既能清除余热, 又可恢复津液, 最为相宜。当然, 还可用绿茶、红茶混合在一起饮用, 兼取两者之功效; 另外还可将绿茶与花茶混合在一起饮用, 以兼取绿茶清热、花茶化痰之功效, 有益于防治秋燥痰咳少津之症。

冬天, 大地冰封, 北风凛冽, 寒气袭人, 万物收藏, 阴气盛极, 阳气潜伏。此时, 应选用味甘、性偏温和的红茶, 借以温育人之阳气。同时, 红茶还是助消化、去油腻的佳品, 而冬季人多进补, 不乏膏粱厚味, 倘若佐饮红茶, 最为恰当。红茶红汤红叶, 还可给人以温暖之感。[23]

综上所述,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研究中,探究了茶文化的整体概况,茶文化的根源与定义;在中国茶文化走向研究中,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再认识研究,以及茶文化在新世纪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研究,进而对茶叶市场发展进行了研究;而从其他方

10

面的研究来看,也研究了茶文化与陶瓷的联系以及茶的养生药效作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在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中的影响颇大;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和把它发扬光大,同时,要结合现代文明发展茶文化,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于发展,西北大学学报,2006,(10).-68-71.

[2]游修龄,说茶(《中华茶文化》代序),浙江大学农学院, 2000,(4).-289-292.

[3]何哲群,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169-170.

[4]臧嵘,茶之路(一):茶文化的中华源头,文史知识,2000(10).-68-71.

[5]赖功欧(2008),宗教精神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农业考古,2000(4),-249-258.

[6]杨梦迦 《企业导报》2010(9)141-142. [7]黎秀娣 《广东农业科学》2010(11)39-41. [8]常凯松《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3)33-36. [9]许咏梅《茶业通讯》2010(8)46—49. [10]周南《中国市场》2009(6)12-24.

[11]试论中国茶文化新世纪走向,鲁明,山东名人茶馆 ,2000,(4).-43-48.

11

[12]振兴茶业的关键所在是发展茶文化旅游,史延廷 ,《中国旅游报》,2000,(2).-106-108.

[13]詹嘉.陶瓷与茶文化的联系及其影响[J]中国陶瓷工业, 2000,(02).

[14]吴冷杰.浅谈中国茶文化对陶瓷饮茶器皿演变与发展的影响[J]. 江苏陶瓷, 2002, (01).

[15]冯绍华, 邓俊英, 冯绍文.茶文化与陶瓷茶具设计[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8:01-050.

[16]彭聪敏.茶文化(二)——茶叶的种类与成分[J].健康,1998,(03) .

[17]张维慎,张铭洽.从古文献看古人对茶的养生保健功能[J].陕西历史博物馆 ,2005:03-09.

[18]高少才,高锦程.功夫养生茶与养生之道[J].中医药文化, 2008, (02).

[19]林馥茗,开发茶文化旅游与促进茶产业发展,茶叶科学技术,2007,(03).

[20]谭巍,李欣.茶文化旅游的定位与开拓.农业考古,2005,(02).

[21]刘玉芳.茶文化旅游与茶叶经济发展.中国农学通报,2008,(02).

[22]黄海英.茶叶保健与四季养生.广东农业科学,2010,(06).

12

[23]吴树良,品茗养生与茶叶性用阐微,2005,(12).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