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就业报告

就业报告

来源:好走旅游网


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

调查研究报告

姓名:王丽 胡建华 曹晓鹤 叶宇珊 任雪蕾 学号:2015035201Z2015035203Z

2015035202Z2015035203Z2015035204Z 班级:电子与通信工程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1

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

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给本来就就业困难的我们更添了一层霜。如今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我们更要清楚的认识其严重性,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应对它!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呢,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是否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呢?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在就业市场日益严峻下,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本报告主要从不同年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方式以及就业观念角度阐述这一问题的变化及对其作出相关分析及评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时代,变化

一:调查方式及范围:

方式: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走访校园等方式; 研究对象:各研究生、本科、专科毕业生。

二:调查内容:

(一)2015年毕业生就业环境:

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大学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据《2014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尽管2014典范企业在市场上收入平均增长23.4%,招聘规模达到38万人,平均每家招聘683位大学应届毕业生,比2013的606人增加了12.8%。但2015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上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据调查,本年大学生期望月薪降至2500元!创5年来新低,但调查发现已经签约的大学生,平均实习月薪为1800元左右。专家建议,毕业生可关注口碑好的中小企业。 (二)2015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今年,中国将有749万名研究生、大学生。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可预计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2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1.2%的大学毕业生。

对此,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分析认为,由于多数行业在2011至2013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规模较大,加上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诸如IT、机械和汽车等行业的招聘遇冷,更深刻的原因则在于企业技能要求和大学毕业生技能的矛盾。

2

史上最难就业季,苦了孩子,坑了家长。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要进一步增强信心,打好基础,完善机制,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袁贵仁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开阔的思路和务实的作风,全力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749万——这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1%——这是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大致比例。两个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创业难、创业配套跟不上的尴尬。 (三)中国过去的大学生就业方式: 1.服从分配

新中国诞生以后,我国高校毕业生“ 统包统配”制度的形成,前后经历了十多年时间。期间,虽然形式上是“统包统配”,但实际上是“从什么地方来,回到什么地方去”从而将毕业生就业制度推向了一个极端。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也恢复了前“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从改革开放到1985年,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实行高度集中的招生计划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精英式的教育制度与高度集权的分配制度的相辅相成,成了该阶段的主要特点。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被动和单一,最主要的是服从分配。具体表现为:择业倾向上比较被动、择业评价上偏向政治化、择业意向上偏重政治和社会地位高的行业与岗位。 2.双向选择

从1985 年开始,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进行改革。19 年,国家对毕业生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制度,使毕业生的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这是毕业生就业制度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该阶段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主要表现为:第一,择业倾向上由单一、被动走向多样、主动。第二,择业评价上由政治化走向经济化。第三,择业的意向上,由偏重政治和社会地位高的行业与岗位走向偏重经济收入高的行业与岗位。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刚毕业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越来越多,人才的流动逐渐活跃起来,就职岗位出现无序流动。 3.自主择业

从1993年开始,逐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是出台了“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构想。尤其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结构性矛盾和选择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和“自主化”的取向也越来越明显,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流。表现为:择业倾向上逐步走向自主化、择业评价上逐步走向个性化、择业意向上逐步走向多样化。另外,“自主创业”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对促进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激励很大,勇于创业成为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与就业方式相对于七八十年代时有巨大的改变,在以前国家实行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时,大学生的主要工作流向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单位公职人员等。但如今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主要工作流向有党政机关大概占1%;事业单位大概占10%;到国有企业的比例大概是7%;再除去约10%继续读研究生和出国的,其余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据有关专家2007年的调查,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到城乡基层就业的人数也不多。所以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工作是不稳定的,自国家取消分配制度以来大学生的失业率逐年上升,许多大学生转向一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寻找合适的工作,但这些企业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受经济和外部市场环境影响较大,

3

并且企业中竞争较为激烈,没有很好的保障,裁员和倒闭是常有的事,这样一来就给大学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实施了4个专门计划:中组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原人事部“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教育部“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因此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了几十万个基层就业岗位。 (五)新兴的就业观念

1、重知识与创业,“官本位”逐渐淡经。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问题的回答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已占21.8%,已超过选择“行政机关”占21%的同学,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而以往“机关”这一热门行业并未显出优势。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比例高达31.9%,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重经济待遇,更重发展前途。我们在设置“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选题时,共设计了“行业发展前景”、“培训提高机会”、“施展个人才干”。“专业对口”、“出国机会”、“晋升机会”、“薪金报酬”、“福利待遇”、“工作时间有弹性”、“个人兴趣爱好”、“受社会重视”等11个选项,对每一个选项我们又要求调查对象进行重视程度选择。在众多的选项中,对“行业发展前景”回答中,选择了“比较重视”、“非常重视”的同学占叨.9%;对“薪金报酬”回答中,选择了“比较重视”、“非常重视”的比例不到对.6%。很明显地表现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行业发展前景”、“施展个人才干”、“薪金报酬”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加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在择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有较强的事业心。

3、择业目标趋向多元件。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在“您最希望从事的职业’问题回答中,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三个选项的比例相差不大,均在to%以上,选择其他选项的同学也较多,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其次,是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您选择就业单位的地理位置”问题回答中,虽然选择“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或不限”的比例达37.2%,显得稍为偏高些,但选择“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接近30%,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4、自我评价趋于理性化。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在择业前“正确评价自己的重要性”问题中选择“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比例为94.9%。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了“自我评价”的同时,选择“社会实践”的比例达21.4%,充分反映了毕业生较强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5、就业选择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带来违约的随意性。毕业生选择职业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具体表现在:有些毕业生虽然能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亟需人才,最能锤炼自己,但仍顾虑基层和艰苦行业条件差。因条件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有些同学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把待遇高、福利好的单位作为择业标准,但同时又想实现

4

自己的价值与抱负,等等。毕业生择业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一方面对自身的就业不利,择业左顾右盼,坐失良机;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不利,反反复复,随意违约,延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时机。

三:结论:

由此看来,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我们应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相应的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有关部门应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其次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进取的人生态度。所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拥有自己美好的未来,只要我们足够坚信。尽管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应该着重从自身角度出发,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与就业意识。做一个符合时代标准的大学生。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