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来源:好走旅游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屏显。)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师:大家读一读。能看出对联中所写诗人是谁吗? 生(齐):杜甫。

师:大家的思维很敏锐。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在写杜甫呢?谁来 说说?

生:从“野老”可以看出,因为杜甫自称“少陵野老”。 师:有诗句“少陵野老吞声哭”为证。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从“诗史”可看出,因为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师:可以肯定地说,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只有杜甫的作

品才配称为“诗史”!你能把你所了解的“诗史”知识给大家普及一下吗? (生微笑,摇头。)

师:关于“诗史”的知识,大家可以课后进一步了解。安史之乱期间

杜甫写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因此他的诗作被冠以“诗史”的

称号。我们学过的《石壕吏》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再看这副对联,还有什么密码没解吗? (生沉思,摇头。)

师:大家再读一遍对联,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生读。)

生:还有“草堂”!

师:对,还有“草堂”。“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期间的居所。后人为

缅怀他,重新修葺后称之为“杜甫草堂”。同学们这种勤积累、善联想的学习习惯很值得表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师:现在,大家自由朗读全诗,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准诗歌的

节奏。读完全诗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诗歌中的杜甫。 (屏显。)

1.诗歌中,他是个怎样的人? 2.诗歌中,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3.他为何会有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师:读完了吧?谁来说说有什么发现? 生:我认为诗歌中的杜甫是个很闲适的人。

(生惊讶,有人想反驳,师示意稍等。)

师:哦!你认为杜甫是个“很闲适的人”?那你谈谈理由,从诗歌中

找出能体现诗人“闲适”的内容。

生:我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这句中的“广厦千万间”里读出了他的 闲适。

师:你认为“广厦千万间”这一内容体现了杜甫生活的闲适———他 是有房一族,房子还很多,生活当然富足闲适了。对吧?

(生点头,其余学生笑。) 师:同学们,你们也这么理解吗? (生摇头。)

师:大家若不认同这一观点,请表达你们的看法。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中,“安 得”是“怎么才能求得”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焦虑的心情,并不是说他已经有了千万间广厦。不能把“安得”强调的意思忽略了,因此这句诗不能看出杜甫是个闲适的人。 师:你认同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点头。)

师: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谁来说说。

生:他过着艰辛的生活。诗中是这样写的:“布衾多年冷似

铁,娇

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师(点头):请你读读这些诗句,再具体说说哪些内容体现了杜甫的 生活“艰苦”。

生:“布衾多年冷似铁”写了被子像铁一样硬,一样黑;“多年”说明

他家生活拮据,一直没有办法更换新的被子;“冷”写了被子薄,不保暖;还有“娇儿恶卧踏里裂”,他的小孩因为冷,睡不好,把被子里面都蹬裂了,这说明被子用了很久,质量已经很不好;“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了他的房屋到处都在漏雨,并且漏得很厉害。这些都体现了他的生活艰苦。 (生鼓掌。)

师:你的表达很流畅,分析也很清晰。这启发我们,分析诗歌内容

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具体语言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情味。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很值得我们学习。老师希望同学们接下来的思考、回答也能这样。大家继续思考,诗人为什么会过着这样的生活呢?大家要学会结合诗歌下面的注释,关注本诗的写作时代背景。 (生思考交流。)

师:思考得怎么样了?现在分享你们的发现。

生:诗人遭遇了“安史之乱”,因此才过着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

师:那你告诉大家哪里有这样的提示。

生:课文在注释中写道:“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 年),

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师:大家看注释,读一读,勾画并标注。 (生读。)

师:这提示我们在学习诗歌时,要善于结合诗歌所给的注释,了

解诗歌写作的特定时代背景,因为背景中或许蕴藏着作者特殊的生活

经历。这是阅读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方法———“知人论世”。大家课后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一方法及其作用。 三、品读文本,倾听心声

师: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诗人的生活,同学们还积极思考并表达

了自己的发现,很好。现在,我们再读一遍全诗,请大家跟着老师吟诵,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并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屏显。)

1.倾听八月风声———感诗人心 中之 。 请用一个字对

诗人的心境进 行评价,并填写在横线上。 (师朗诵;生跟读;读完后生讨论交流。) 生:我写的是“苦”。 师:请说说理由。

生:八月秋风怒号,卷走了诗人屋上的茅草,还把茅草吹得到处

都是,因此诗人心中很“苦”恼。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有学生点头。)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写的是“急”。房屋被风卷破了,一家人在秋风秋雨中该怎么

办呢?此时诗人心中肯定很“急”。

师:你能设身处地地理解诗人的处境,很好!请你读一遍这一节,

要尽量读出你所理解的诗人心中的那份“急”。 (生朗读。)

生:我写的是“忧”。

师:“忧”与“苦”“急”都可概括诗人面对八月秋风怒号卷走屋上茅

草且难以寻回的那种心境。现在,请大家再读读“怒号”这个词,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应该有一种“恐惧”的感觉。 师:愿闻其详。

生:“怒号”的“怒”,写出了风凶猛咆哮的样子。 师:那“号”呢?

生(稍作沉默):是“嚎叫”吧。

师:“号”这里读“háo”。《说文解字》说:“号,痛声也。”《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和“大声哭”。大家看看,“怒号”中的“号”应是什么意思? 生:“拖长声音大声呼叫”。

师:秋风拖长声音大声呼叫。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拟人。

师:好。大家听老师朗诵第一节,听的时候,闭上眼睛感受秋风怒

号的情态以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师朗诵,生倾听感知。) 师:下面,我们探究一个问题。 (屏显。)

探究问题一:诗人为何紧盯 “每一根”茅草呢?哪些内容能体现出八月秋风的声、力、形? (1)“三”重茅———多重。

(2)秋风之声( );秋风之力();秋风之形( )。 生:我认为,这“三”重茅体现了诗人心中的多重烦恼。

师:请具体说说。

生:由“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群童

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可以看出茅草的确难以再找回了。因此,诗人心中很烦恼。

师:你主要围绕“茅草难找回”这重烦恼进行了品析。是啊,看看这

些茅草的去处———洒落江郊。“挂 罥”,即高挂者难取回;“下者”,即下沉江中者随江波飘转难打捞;唯一有希望找回的是那些洒落平地的,可是却被群童抢跑了,喊得唇焦口燥都没有效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生若有所思。)

师:既然是多重烦恼,那大家看看,除了“茅草难取回”这一重“烦 恼”外,还有哪些烦恼?

生:还有因小孩子们“欺我”而感到烦恼。诗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 无力”。

生:还有风定天黑之后雨将来,却不知如何度日的烦恼。 师:谢谢你的补充,很具体。我们再读一读第 1、2 两节,感知一下

作者笔下的秋风之声、秋风之力、秋风之形的特点及其传达

的情意。

(师生齐读第 1、2 节。) 师:谁来谈谈理解?

生:我认为“怒号”写出了风声———秋风的萧瑟,体现了诗人的 恐惧、凄苦。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要读出你所理解的“萧瑟”“恐惧”和“凄 苦”。 (生读。)

师:你的理解和朗读都有很好的示范性。请坐!

生:我认为“号”“卷”“洒”都写出了八月秋风之力———又猛又急。

师:我们再进一步比较一下。 “号”“卷”“洒”三个字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八月秋风之力?哪个字刻画八月秋风更见力度?

生:“号”写出了秋风“用力拖长且声音大”。 生:“卷”写出了秋风那种猛力急速翻卷的样子。 生:“洒”写出了秋风把茅草吹得很远,从侧面写出了风力之猛。

生:我觉得“卷”字的力度很大。

师:很好,请照此思路继续分析“秋风之形”。 生:“怒”用拟人手法刻画了秋风的形态。

生:八月的秋风有似乎要摧毁一切的形态。

生:“卷”字也很形象,“秋风卷茅草”的形态就像卷起蔬菜大棚上 的草帘一样。 (生笑。)

师:善用比喻的人很聪明。你这样分析“卷”字的形态,很巧妙!同

学们,这启示我们品读诗歌一定要调动自己的想象,把静态的诗句还

原为生动的画面。这样理解诗歌,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美!下面,让我们继续走进诗歌,体味诗人的心声。 (屏显。)

2. 聆听诗人心声———品味诗人 生活之 。

请用一个字对诗人的生活进 行评价,并填写在横

线上。 链接材料一:公元 760 年,杜 甫流浪到成都,经亲友帮助,耗时几个月,好不容易才在成都浣花溪盖 起这间勉强供家人栖身的茅草屋,暂时结束了四处漂泊的苦难生活。

761 年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 茅屋,流寓成

都的诗人又一次遭受 厄运而写下此诗。

师:请大家再次读第 1~3 节,结合链接材料一和诗歌的写作背

景,推想诗人在此情此境中的生活境况与心绪,交流作者之“叹”可能有哪些原因?

(生齐读第 1~3 节。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诗人叹自己的房屋被吹破,以后的生活不知该怎么办。 师:你认为诗人是叹自己好不容易修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之后不

知该如何度日。这可谓“哀己生之多艰”。

生:诗人还在叹南村的孩童过于蛮,竟然把自己的茅草抢跑不 归还。

师:南村孩童很蛮,何以见得?

生:我从诗句中的“欺我”看出来的。“欺我”不就是欺负我嘛!

生:还有“公然”,不就是当面抢嘛!

生:还有“唇焦口燥呼不得”,这也说明群童根本不理诗人,因此他

才叹这些孩子太蛮,太绝情,甚至都有点愤怒了。 师:我们再想想,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南村顽童或劣童抢茅”,

表达自己对南村孩童这“蛮”“绝 情”的愤怒呢? (生摇头,议论。)

生:我认为,这里诗人并没有谴责南村群童的意思。因为,在“安

史之乱”这样的背景下,南村群童家的茅屋可能也被秋风吹破了,他们抱茅草回去是要修补自家的茅屋。他们这样做,对自家而言显得很懂事。这只能说孩子们很自私。 (生鼓掌。)

师:你很巧妙地结合了注释,并且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推想———

孩童们幼稚,当然不明白诗人的苦衷。同时,你推想孩童家可能也遭遇风灾,茅屋同样被吹破,孩子们抱茅草回去是要修补自家的茅屋,并说这对孩童家而言,他们简直就是很懂事。当然,这对苦命的诗人来说,则显得很自私。但是,孩童毕竟是孩童,诗人并没怪罪孩童。这可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胸怀? 生:宽容。 生:善良。 生:博大。

师:很好,你们从诗人的叹息中还读出了诗人胸怀之宽容、博大

与人性之善良。接下来,我们重点品读诗人的襟怀。大家要在品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结合链接材料二、三,进一步理解“诗史”“诗圣”的内蕴。现在,大家先诵读诗歌第 3 节

后五句。

(屏显。生读。小组交流)

3. 品读诗人襟怀———品味诗人 情怀之 。

请用一个字对诗人的情怀进 行评价,并填写在横线上。

链接材料二:任何一个诗人都 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 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 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 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俄·别林斯基

链接材料三:

1.“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 (宋·黄澈)

2.此老襟抱自阔,与蝼蚁辈迥 异。(《杜诗五家评》卷四引 清·邵 子湘)

3.“安得”三句,固屋破而思广 厦之庇,转说到独破不妨,想见“胞 与”意量。“(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 鉴》卷五。胞与:指以民为同胞,以物 为朋友;后以“胞与”指泛爱一切人 和物:胞与为怀。)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谁来谈谈你们的收获? 生:诗人自己的茅屋被吹破了,在雨夜难以入眠。屋内到处

漏雨,小孩子还把被子蹬破了。这都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悲苦。 生:最后五句,诗人不只是写自己想摆脱困苦过上好日子,还希

望天下寒士都能在广厦住,都能有欢颜,就算自己房子破冻死了,也心满意足。这表明他有博大的胸怀,还关注天下百姓。 (生鼓掌。)

师:你很仔细,找出了诗人对自我与对他人态度的差异。那些天

下寒士,也都是与他同命相怜的受苦受难的人。诗人不只是写自我的

苦难,一如链接材料二中别林斯基所言———生(齐)“: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师:我们再看看链接材料三中

的“宁苦身以利人”“此老襟抱自阔”“因屋破而思广厦之庇,转说到独破不妨,想见‘胞与’意量”。大家想想,这些评价都在强调诗人襟怀方面的哪些品质?

生:“宁苦身以利人”体现了诗人的善良和无私。 师:“无私”和“善良”意思有交叉。再想想,应该保留哪一个?

生:我保留“善良”。

生:我从“想见‘胞与’意量”中看出了诗人襟怀的博大与宽广。因

为,他爱一切人和物。

师:我们知道杜甫被称为——— 生(齐):诗圣。 师:大家再读读这五句,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圣 人情怀。 (生诵读。)

师:这五句诗中,诗人已不再单纯地描写自身“吾庐独破”的痛

苦,而是在借自身痛苦折射“天下寒士”的痛苦,以此呈现社会、时代的苦难;此外,诗人还于大声疾呼之中,投射出了他自己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这就叫“推己及人”———由自己的苦况推及“天下寒士”,突显悲悯情怀、理想胸襟,以及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这就是“诗圣”的襟怀!

四、对话杜甫,表达自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认识了身

逢乱世、困顿落魄却依然忧国忧民的杜甫。往事越千年,古圣先贤一直没有停止赞颂杜甫、学习杜甫甚至追随杜甫。此

刻,我想请大家结合所学,表达你们的感悟,回应杜甫的宏愿,实现与“诗圣”跨越千年的对话。现在,请观赏“杜甫草堂”“浣花溪”的今貌照,并品读链接材料四的评价,然后表达你的理解。

(屏显图片与链接材料四。) 链接材料四:

雨卷风撤地欲沉, 浣花溪路似 难寻。数间茅屋苦饶舌,说杀少陵忧 国心!

———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孝画 《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 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生命在于付出,我愿每个人都 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 得到温暖。 ———巴金

生:杜甫先生,感谢您以博大的胸怀,为一个苦难的时代撑起精神的天宇。 (生鼓掌。)

师:你的表述很有诗意,老师期待你诗意地学习和生活,并带给

我们更多的诗意。

(生鼓掌。)

生:杜甫先生,我愿意像你一样。 (有生大笑。)

师(笑):你这愿望让老师既感动又紧张。你再像杜甫一样生活,老 师不忍心啊!

生:我是愿意像杜甫一样做人,做一个善良的心怀怜悯的正直 的人。

师:你再大声把这个意思表达一遍。 (生响亮地表达。)

师:现在,我们齐读一遍链接 材料四。 (生读后下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