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束氏狸狌① 宋濂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② , 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
(《宋文献公集》)
【注】①狸狌:野猫。②甕(wèng):瓮,一种盛东两的陶器,腹部较大。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束氏日市肉啖之 愿为市鞍马
B.竟不知世之有鼠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C.沿鼠行不敢下 求之下流,固颠 D.鼠度其无技 关山度若飞
(2)参考词典解释,说说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古代汉语词典》:①与与:威仪适度的样子。②熙熙:和乐的样子。③如也: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4)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 下联:狎狌________ 【答案】 (1)A
(2)“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3)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4)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解析】【分析】⑴B: 竟不知世之有鼠:竟然;竟不可得 :最终,最后; C :沿鼠行不敢下:跳下,下去;求之下流: 下方,下游 ; D:鼠度其无技:估计;关山度若飞:越过; A项相同意思是买,故选A。
⑵ “食己,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意思是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
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内容上写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 ,结构和写法上 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 南郭:城南。士:读书人。病鼠:家里发生鼠患。堕甕: 掉进瓮里 。句意是: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⑷ 文章以老鼠的事例告诉人们: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根据“ 束氏日市肉啖之 ”“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对出下联: 狎狌 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故答案为:⑴A
⑵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⑷ 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附参考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猫。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他家养了一百多只猫,这些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猫没吃的,饿了就大声嚎叫。束氏就每天到市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了;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
城南有个读书人的家发生鼠患,他家的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甚至掉进缸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一只猫回去。束家的猫看见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耳朵,瞪着两只眼睛,黑如亮漆,赤色的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竟然以为它是怪物,在缸沿上随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跳下去捉那老鼠。这家的主人见状不由得发怒,就将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对着老鼠大叫。过了好久,老鼠估计猫没有别的本领,就咬它脚,猫用力从缸中逃了出来。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既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用原文内容填空。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 孙权劝学的办法是:________
(4)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当道,当权;到,等到;重新;知晓事情 (2)①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经史成为博士吗? ②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以前吴县的阿蒙。
(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例如: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学“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启示: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 年代:北宋
(1)本题中的“见事”是“知晓事情”;“更”是古今异义词,“重新”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岂、治学、博士、涉猎、才略”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作答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相关语句的筛选作答。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办法是“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通过令鲁肃为之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表现吕蒙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当道,当权;到,等到;重新;知晓事情;
⑵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经史成为博士吗?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以前吴县的阿蒙; ⑶“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⑷例如: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学“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启示: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参考译文】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 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④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②无他,但手熟尔。
(3)“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如何理解?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 (1)擅长,善于;看轻,自夸;轻视;打发
(2)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②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3)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4)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轻”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轻的意思。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矢”,箭;“但”,只;“颔”,点头。
(3)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根据文意可知:“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是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4)由陈尧咨一开始的自以为射箭技术高超,对轻视自己的卖油翁不满,到看到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技术,在此情况下,其笑既是掩饰自己的尴尬,又是对对卖油翁的佩服。 故答案为:⑴① 擅长,善于 ;② 看轻,自夸 ;③ 轻视 ;④ 打发
⑵ 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②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⑶ 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⑷ 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此类题目,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可围绕羞愧和敬佩来组强语言表述。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 ,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 (________) ②尔安敢轻吾射 (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 (________) ④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B.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C.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D.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3)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②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 (1)曾经;怎么;难道;方法、技巧 (2)A
(3)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只,卖油翁只是微微的点头。 ②有些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4)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尝”:曾经。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岂”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难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A。即: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译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注意标志性的数词和结构的对称。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但”:只是。“颔”:点头。“虽”:即使。“壮”:到了壮年。
(4)甲文可从熟能生巧的角度作答。乙文可从学习要坚持不懈才能熟能生巧或学习没有捷径,学习并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熟练地掌握技能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曾经;怎么;难道;方法、技巧
⑵A
⑶ 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只,卖油翁只是微微的点头。②有些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⑷ 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⑶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⑷回答启示类题目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谈。 【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 的人。
5.课外文言文阅读
卖蒜老叟
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棒,观者如堵。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①。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做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
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提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节选自清 袁枚《子不语·卷十四·卖蒜叟》
【注释】①睨:龊睛斜着看。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 ) A.睨之久而不去 B.但微颔之 C.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 D.奋拳击之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叟能如是乎?
(3)《卖油翁》和本文给我们共同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B
(2)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
(3)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 【解析】【分析】(1)B项“之”是语气助词,不译,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故选B。 (2)在此题中,要注意“叟(老头)、如(像)、是(这样)”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告诉人们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练习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卖蒜叟》一文则通过杨二和卖蒜的老人的故事,告诫人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据此理解,找出共同点作答。 故答案为:⑴ B ⑵ 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
⑶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的道理,然后谈出阅读启示。 【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就好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高傲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了不要怨恨我。”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
“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
6.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除“醉翁”之外,他晚年又自号“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以此自矜________ ②释担而立________ ③但微颔之________ ④笑而遣之________
(3)请结合作者对卖油翁的描写,分析康肃由“问”到“忿然”的原因。 (4)请写出两点卖油老人的过人之处。 【答案】 (1)欧阳修;六一居士 (2)自夸;放;点头;打发
(3)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头不仅不表示出赞叹、惊讶,而是“睨之”“微颔”之,康肃生疑而“问”;当老者说出“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之后,使康肃变得“忿然”。
(4)见多识广;技艺精湛;富有智慧;善于说理……
【解析】【分析】(1)本文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欧阳修: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家之一。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意为:“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这六个“一”)。
(2)本题中的“颔”名词用如动词,“点头”;“遣”是“打发”的意思。
(3)陈康肃公“尝射于家圃”,而卖油翁看后表现出“睨之”“微颔”的神情,便使得陈康肃产生疑问;当卖油翁对陈康肃的射箭技艺用“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进行回应后,使康肃变得“忿然”。作答时结合语境将陈康肃从“问”到“忿然”的过程概述出来即可。 (4)结合文本内容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作答。文章叙写卖油翁酌油时,用“取”“置”“覆”“酌”“沥”等词语,突出了他有娴熟的技能;而用“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则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见多识广;从卖油翁用行动来印证自己的话语并让陈康肃“笑而遣之”,可见其思维敏捷、富有智慧。据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欧阳修 ; 六一居士 ⑵① 自夸; ② 放 ;③ 点头 ;④ 打发
⑶ 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头不仅不表示出赞叹、惊讶,而是“睨之”“微颔”之,康肃生疑而“问”;当老者说出“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之后,使康肃变得“忿然”。
⑷ 见多识广;技艺精湛;富有智慧;善于说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7.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其发矢十之 发矢:射箭
B.康肃忿然曰 忿然:激动的样子 C.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D.阅十余岁 阅:经历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B.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自豪。
C.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可能到河的上游去找。
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但是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的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以故事来揭示某种道理,甲文通过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一技之长也不要骄傲自满;乙文通过记叙寻找河中石兽的经过,告诉了人们天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很多,不可以按照常理主观臆断,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调查探究。
B.甲乙两文都是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陈尧咨地位显赫,卖油翁身份卑微;甲文陈尧咨“当世无双”,卖油翁默默无闻;陈尧咨“十中”,卖油翁沥油而钱孔不湿。乙文教书先生嘲笑侍僧,他认为石兽并非木柿,不会被大水冲走,而是为水中的沙一点点的湮没,沉于深处;老河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的两种做法嘲笑,他的经验是,只要水中遗失了石头,应当到上游去找。 C.甲乙两文都是先讲故事,最后在文末点明主旨。甲文卖油翁把他的沥油技术高超归结为“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乙文在最后通过议论的形式“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D.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卖油翁“睨之”“微颔”陈尧咨“忿然”“笑”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他们的自负和对别人的嘲笑。 【答案】 (1)B (2)A (3)B
【解析】【分析】(1)B. 康肃忿然曰:康肃气愤地说。忿然: 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故B错误,选B。
(2)B. 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以,凭借。矜,夸耀。故B错误。C.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当,应当。故C错误。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其一,其中一点。其二,其中另一点。故D错误。故选A。
(3)B.“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老河兵嘲笑的是教书先生一人,不包括寺僧。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 B;⑵ A;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译文:《河中石兽》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画蛇添足
楚有桐者,赐其合人卮酒,合人相谓曰:“数人恢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手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引酒且饮之。且:________ ②终亡其酒。终: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名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将要;最终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讽刺那些不顾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引酒且饮之”:他拿起酒壶将要饮酒。且:将要。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终”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最终”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固”:本来。“子”:你。“安”:怎么。“为”:画。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还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故答案为:⑴① 将要 ;② 最终 ⑵ 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⑶ 讽刺那些不顾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语义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能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的理解揣摩寓意。 【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④手版⑤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狱:案件。④委:抛弃,扔弃。⑤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解释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讯立辨________ ②王逵欲深治之________
(2)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什么?
(3)“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这一情节体现了周敦颐怎样的君子品格?用《爱莲说》中的原句回答。 【答案】 (1)审讯;想要
(2)有个囚犯依法不当被处死而要被处死,他与上司争辩上司不听他的意见,所以周敦颐要弃官不做。 (3)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分析】(1)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如“一讯立辨”: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讯:审讯。再如“王逵欲深治之”: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欲:想要。
(2)可分析“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3)题干要求用《爱莲说》中的原句概括周敦颐“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的君子品格。首先要理解好题干句的大意。“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可见周敦颐虽身在官场,但仍刚正不阿,保持纯洁品格。所以可从《爱莲说》中提取“出淤泥而不染”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⑴审讯;想要;
⑵有个囚犯依法不当被处死而要被处死,他与上司争辩上司不听他的意见,所以周敦颐要弃官不做; ⑶出淤泥而不染。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⑶本小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注意要仔细通读文章,不要遗漏人物性格的各个层面,表达时注意结合题干要求。
【附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1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阋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龙则灵(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仙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室主人的“德馨”。
B.文章从陋室幽美的自然环境、室主人博学多识、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C.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诸葛亮、扬雄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并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也有与古代贤人一样的志趣和抱负。
D.在语言表达上,文章多用四字句、五字句,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答案】 (1)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2)yi5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指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丝竹(代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案牍(公文,文书)、形(身体)”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运用的是类比的手法,不是对比的手法。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⑵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翻译,译文要流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涉及的是多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进行分析理解,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 , 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③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割之。然审视殊④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⑥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觇(chān):察看,窥视。②围:指蛇的身围。③摆扑:扭动摔打。④审:仔细。殊:极,很,完全,非常。⑤攧:同“颠”,跌、摔。⑥额(é)上革肉:头顶的皮肉。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 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 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 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 (2)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久之蛇竞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3)结合选文,说说小小韵螳螂为什么能置巨蛇于死地。 【答案】 (1)D
(2)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
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解析】【分析】(1)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闻”的意思均为“听见,听到”);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寻”的意思均为“寻找,寻觅”);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临”的意思均为“靠近,面对着”);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据”的意思分别为“占据”“根据”)。据此,答案为D。
(2)语句“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的意思是: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从本文叙写的故事看,螳螂虽小,但在与大蛇搏斗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且抓住了蛇的要害全力以赴刺杀。这可从“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可以看出来。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⑶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考生在平时要增强文言阅读,培养文言语感。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有语句的理解,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就能判断句子的停顿。要注意的是题干的要求。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而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扭动摔打,用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噼里啪啦纷纷折断落下来。看(蛇)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捕捉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完全没什么东西,(他)感到十分疑惑不解。(他)便慢慢地向前靠近蛇,只见一只螳螂紧紧地占据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足刺入蛇头,(蛇)竭力甩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下来。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资治通鉴》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时期)政治家、史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进步的?
(4)孙权在劝说吕蒙时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请你谈谈孙权这样劝说的好处。 【答案】 (1)司马光;北宋
(2)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
(3)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
(4)“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答题时不要张冠李戴。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但”属于古今异义词。 (3)结合有关语句分析,文章结尾部分写鲁肃的进步,通过对鲁肃神情、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我们体会到吕蒙进步非常的大,这是属于侧面描写。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针对吕蒙的话就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意思是说,你忙,能比我还忙吗,我却抽出时间来读书,而且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这其实是孙权以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吕蒙学习,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这样可以让吕蒙能接受读书的建议。 故答案为:⑴司马光 北宋
⑵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
⑶ 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
⑷ “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⑷此题考查赏析人物语言的能力。赏析人物语言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