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缘底,为什么。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 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 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 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16. “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蕉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撼槭无遗芳。
[注]摵摵: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 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 “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 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15. 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文山卷后 谢翱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此诗即作于此年。谢翱,南宋诗人。元兵南侵时,谢翱曾追随文天祥。碧血,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听说文天祥被害后,痛不欲生,但两人已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 B.颔联用“死、生”两个字组成对偶句,蕴蓄着极其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C.诗人因未能随文天祥为国尽节而羞愧,故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于是改名换姓。 D.本诗抒发诗人了无生趣的悲叹之情,同时血泪凝成的忠愤抑郁之气勃勃于言表。 16.有人说本诗颈联“字字血泪,读之令人泣下”,请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 陆游
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 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餐。 薄荷时时醉,氍毹夜夜温。 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 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注释】:薄荷时时醉:据《本草衍义》记载,“薄荷,猫食之即醉,物相感尔。”氍毹:毛织的布或地毯。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诗首联似谜语,将猫与虎、驹相比,形象地描摹出雪儿的形态特点,赞其活泼矫健。 B.后诗前两句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均扣住“风雨大作”,交作背景。 C.“氍毹夜夜温”与“蛮毡暖”场景相似,表现了诗人与猫之间相依相伴的亲密无间。 D.两首诗既是诗人对自己晚年日常生活的描绘,也是托物言志,借咏猫表达诗人志向。
16.两首诗的结尾虽然都写与猫相伴,但其主要情感有细微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五)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王中丞闻琴 [南朝齐]谢朓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注】容与:徘徊,踌躇不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秋夜凉风月露,从视觉、听觉与触觉多角度渲染清凉感和宁静感。 B. 第三句的“蕙风入怀”从嗅觉感受着眼,写出了诗人的愉悦感与陶醉感。 C. 颈联侧面写“闻琴”,使人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 D. 与《琵琶行》不同,此诗更多从虚处传神,着重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感受。 16. 本诗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清”的表现。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硙 文同
激水为硙嘉陵民,构高穴深良苦辛。 十里之间凡共此,麦入面出无虛人。 彼氓居险所产薄,世世食此江之滨。 朝廷遗使兴水利,嗟尔平轮与侧轮。
[注]水硙(wèi):水碾硙,即水磨。利用水力旋动的磨面设备。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嘉陵百姓能够在江水激流中构筑水磨是十分艰苦不容易的。 B. 水硙能够惠及的地域比较广阔,对当地百姓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C. 当地土地险瘠,物产寡薄,水硙主人也只能以水硙为生活,对比鲜明。 D. 诗歌结尾两句写因为朝廷兴修水利,要拆毁水硙,农家生活前景堪忧。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苏小:苏小小,钱塘名妓。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梨花:梨花春,酒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题中“望”字,突出楼明堤白的瑰丽景色,渲染秾丽明朗的气氛。 B. 颔联用典故写春景,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声色交织,虚实相衬。 C. 颈联写杭州民俗人事,勾勒出繁荣兴旺的市井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 D. 全诗对杭州春景作了全面的描写,暗含诗人对世人浮华生活的不满和反思。 16. 请简要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作者阳春时节即将离开金陵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 B. 此诗由写时节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 赠别场景,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嗅觉等感官,写出了江南味道。
C. 吴姬以酒酬客。当垆的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请客人品尝,显现出热情好客,令人内心温暖。
D. 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结尾的感叹水到渠成,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以及离别的感伤之情。
16. 最后两句写法巧妙,意味无穷,《四溟诗话》评价:“太白《金陵留别》一诗,妙在结语,太白能变化为法,令人叵测,奇哉!”请分析其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 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回想去年重阳情状,叙写今日重阳境况,言语之中包含了万千感慨。 B.第三句用拟人手法,“不相放”有不饶人之意,加一“苦遭”意味更深。 C.第四句“黄花”点题,并与上句中“白发”形成对比,故曰“羞见”。 D.尾联追忆十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不禁为之断肠。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十)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题玄武禅师屋壁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注】玄武禅师屋:是一佛寺,故址在今四川省中江县。玄武禅师是一位和尚的法号。这首诗作于杜甫入蜀后,是诗人在观赏了玄武禅师寺中的壁画后,一方面再现壁画的内容,一方面抒发观画后的感想。顺虎头:晋代画家顺恺之。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士所居之地。一作“瀛洲”。锡飞常近鹤:这是一个典故。梁时,僧侣宝志与白鹤道人都想隐居山中,二人皆有灵通,因此梁武帝令他们各用物记下他们要的地方。道人放出鹤,志公则挥锡杖并飞
入云中。当鹤飞至山时,锡杖已先立于山上。梁武帝以其自停立之地让他们筑屋居住。杯渡不惊鸥:这是画面上画的另一个典故。昔有高僧乘木杯渡海而来,于是称他为杯渡禅师。惠远:东晋时高僧,生庐山。惠,应作“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用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来赞美壁画作者的大手笔,说这满壁幽美的山水画,不知是顾恺之何年所绘,起得很不平常。
B.颔联两句以精炼的语言具体地再现出壁画的内容。寥寥十字就描绘了一幅青天赤日、江海奔流、石林山岚的雄浑图景,概括力表现力都很高。
C.颈联两句用典,乃是就画中的山中鹤和水边鸥而想起的古代高行得道的人的故事。连用两个《高僧传》中的典故,既切合寺院中的壁画这一特点,又暗合了玄武禅师的身份。 D.诗的前六句真实再现壁画美景,后两句抒发观画所感。描写细腻,感情真挚。 16.这首诗整体上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一)参
【答案】15. A 16. 此两句意思是,自古以来的寒士,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词人一语双关,既表达对所有怀才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也借嵌进友人名字的做法,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以友人名字说事,风趣诙谐,又诚恳真挚。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说法错误,词人来此不仅仅只是为了欣赏风光,更重要的是这块石头和作者及友人的经历遭遇有共通之处。
C.“却仍有其功用”说法错误,词中写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不是为了表明其仍有功用,而是要表明岩石不仅饱受风雨侵蚀,更遭牧童敲击,牛羊磨角,不胜骚扰之苦。其心酸遭遇与岩石主人乃至作者,有相通之处。
D.“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说法错误,通过“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可看出,本词是诗人表达对所有怀才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忧民情怀是不一致的。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作者、注释、主旨、手法等多角度探究诗句深层的内涵。
本题从表面看诗句含义为,古代的寒士,在人生路途之中,“有时”会遇到“不遇”,不遇即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境地,当然有“不遇”的处境,也会有“遇”的处境,即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再从手法角度挖掘,结合注释,诗人的朋友“赵不遇”的名字,可以联想到此句深刻的寓意,诗人,一语双关嵌进友人名字,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从表达效果角度看,作者巧妙运用“不遇有时遇”,又巧用朋友名字,又寄予了丰富的情感,既
风趣幽默,又诚恳真挚表达了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二)参
【答案】14. C 15. 结构: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
内容: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错误。“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远物”承上,是指红蕉,但叫“远物”是因为红蕉属热带观赏植物,永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故永州可见。柳宗元站在长安和中原的角度,所以将红蕉视为“远物”。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所重”,寄寓了喜爱和赞美之情,但并非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因为说远物,自然便想到了永州,因为想到永州,便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悲伤。因为说到远物被人看重,自然便会想到被流放到永州来的自己,早已被统治者遗忘。诗人原本抱有随时间推移,会被重新起用的期望的,然而看来,希望渺茫。面对红蕉,感叹身世,不禁“心独伤”。同是处于永州,“远物”和“ 人”所受待遇是如此天地之别,这便是诗人伤心的原因。可见远物红蕉只是触发诗人悲凉情感之物象。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效果的能力。
尾联“回晖眺林际,摵摵无遗芳”意思是远眺夕照山林间,落木萧萧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这本是秋冬之景,在题为《红蕉》的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果说群芳已经消失,那么最后,就该轮到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关照的“ 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原来,《红蕉》一诗寓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而且是一种被注定为悲剧的预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寓感甚切”四字,是十分确切的。
从结构上看:“无遗芳”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两联对红蕉外在美貌和内在精神的描写。 从内容上看:这本是秋冬之景,在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 从情感上看: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三)参
15.C(3分)“羞愧”“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错,宋朝已被元人所灭,诗人埋名隐姓,遁迹山林,是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16.颈联写文天祥耿耿丹心仍在,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2分)本联化用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意和“苌弘化碧”的典故,(2分)抒发哀痛、惋惜、悼念、崇敬之情。(2分)(共6分,手法、句意、情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四)参
15.D.解析:“也是托物言志,借咏猫表达诗人志向”错误。第一首诗主要表达对雪儿的喜爱之情,第二首诗是即景抒情诗,意不在“咏猫”。
16.“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把爱猫雪儿想象成自己前世的书童,今世投胎为猫,伴我终老山村,消弭了人与动物的界限,表达了对雪儿的无限喜爱。(简述尾联1分,情感2分)“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呼应标题“戏为作诗”,自我调侃(1分),暗含作者孤老山村、唯有爱猫为伴的自嘲(2分)。 (两点,任意一点,即可得3分)“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窗外风雨大作,诗人与猫在温暖的屋内为伴而不思出门(1分),表面写出了诗人山居的闲适(1分),却也暗含诗人处境之悲凉(1分)。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五)参
【答案】15. C 16. “闻琴”的环境气氛清凉、清静(或清幽)。秋夜凉风吹拂,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散发着蕙风清香,渲染了清凉感和宁静感。 琴声清雅,如林风涧音极富清韵(或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
隐居意兴是清逸的。琴声使人增加隐逸之想,诗人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侧面写‘闻琴’”理解错误,颈联是正面写“闻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诗人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开头两句写凉夜景物。时届秋令,入夜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两句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感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
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极
有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
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极富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五六两句,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响的清韵。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引出下文。 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闻琴环境清幽,琴声清雅,诗人意兴清逸。如此的景色,如此的琴乐,顿时让诗人神远心驰,大发感慨:不要再犹豫与拖延了,赶快隐居吧,否则便会消磨了清逸的意兴,错失了归隐的良机。
总之,全诗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极富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六)参
【答案】14. C 15. 本诗重点写以水硙为业者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嘉陵山区以水硙为业的农民艰辛贫困生活的嗟叹;也并非指责朝廷兴修水利,而是希望朝廷既“兴水利”,又能让水硙业者生活无忧。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对比鲜明”错,五六句写当地土地险瘠,物产寡薄,架设水硙的农家只能以水硙为衣食之源,进一步强调水硙的不可少,并没有形成鲜明对比,而是为下文表达自己观点做铺垫。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紧扣“复杂思想感情”。
首两句写“嘉陵民”构筑水磨的艰苦不易,“良苦辛”三字包含无限感叹。
三四句写水硙的作用,“十里之间凡共此”从水硙惠及地域大写,“麦入面出无虚人”从水硙的烦忙写,两句揭示出水磨对当地百姓生活的重要作用。
五六句言当地土地险瘠,物产寡薄,架设水硙的农家只能以水硙为衣食之源,进一步申言水硙的不可少。
末尾两句写朝廷因兴修水利,要拆毁水硙,农家生活前景堪忧。
可见,本诗题为“水硙”,实重点写以水硙为业者的艰辛生活;并非指责朝廷兴修水利,而是嗟叹嘉陵山区以水硙为业的农民生活的艰辛贫困,体现出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表达了既“兴水利”,又能让水硙业者生活无忧的愿望。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七)参
【答案】15. D 16. 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湖寺西南的小路比作“裙腰”,形象地写出西湖边的小路细长蜿蜒、翠绿葱茏的美景;让读者由裙腰联想到秀丽的西湖,并联想到妩媚的少女。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暗含诗人对世人浮华生活的不满和反思”不正确。应该是全诗对杭州春景作了全面的描写,表达诗人对杭州美丽春景的喜爱。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尾联“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的意思为:谁筑起西南通向湖寺的路?绿草一带似美人裙腰横斜。此处诗人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感受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茜,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神似美丽少女的化身。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八)参
【答案】15. D 16. (1)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2)借水言情,寓情于物,用有形的流水写抽象的离情,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离别的感伤之情”错。很多诗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也表现了李白豪放潇洒的性格特征。 故选D。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九)参 14.【答案】D
【解析】(D项,“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不对,忆骊山往事,意在推原祸本,抒发忧国伤时之感,感叹唐明皇荒淫无度,以致世乱路难。故选D。
15.【答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时局动荡,诗人多年迁徙,去年于郪县登高,今年又流落在涪江之滨,他渴望过上安稳的生活。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菊花依旧放、美丽,诗人虽不甘衰老,白发却不饶人。对迫不得已而寄人篱下的感伤。乱世中漂泊他乡,生活常要靠人接济,诗人感到忧愁、无奈。对贪图享乐、造成天下大乱的统治者的批判。唐玄宗不恤民艰,贪图享受,导致了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炭。叛乱平定后,社会还是不得太平,最高统治者即是祸乱的根源。
【解析】(首联“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回想去年重阳还在“郪县北”,今日重阳却又到了“涪江滨”,表达诗人对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境遇的感慨,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之情。
颔联“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白发不饶人,菊花却依旧开放、美丽,借“白发”“黄花”两个意象对比,表达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
颈联“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社会动荡,自己长时间漂泊他乡,生活常要靠
人接济,表达诗人寄人篱下的感伤之情。
尾联“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酒阑以后,忽忆骊山往事,叹明皇荒游无度,以致世乱路难。表达对贪图享乐的统治者的批判之情。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十)参
15.C“真实再现”错,颈联是就画中的鹤和水边鸥而想起的高僧的故事,是诗人丰富的想象。
16.赞美玄武禅师的高雅情趣。诗人赞美玄武禅师壁画的精美生动,提到的人物都是高僧从侧面表现了禅师的高雅情趣。(3分)诗人流露出避世归隐的思想。诗人对着壁画,想象这是在庐山,当年惠远公在这里扎下草庐,避开乱世而独自修身养性,同时诗人回顾自己身处的现实境地,当时,杜甫在梓州一带漂泊,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生活困窘,前途渺茫,故产生了避世归隐的思想。(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