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热采稠油藏测井解释特点分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13卷第4期2013年2月 科学技术与工程 V01.13 No.4 Feb.2013 1671~1815(2013)04—1016—04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oneefing @2013 Sci.Tech.Engrg. 热采稠油藏测井解释特点分析 李春鸿 (中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分部,榆林719000) 摘要 稠油由于黏度大,需要采用热采S-艺进行开发。热采稠油藏测井解释具有自身特点,总结分析了地层吸汽状况与测 井解释孔、渗、饱及水淹状况的关系;得到热采稠油藏测井解释特点;分析了稠油水淹程度与电性、物性、层厚及层内位置之间 的关系;对提高解释符合率,指导设计开发方案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稠油 测井解释 TE345; 饱和度 文献标志码吸汽量 A 水淹层 中图法分类号稠油是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黏度较大的原 油。通常将地层条件下原油黏度大于50 cp的原油 隙度和渗透率 J。胶结质、黏土含量和孔隙结构 相同条件下,孔隙度越大,渗透率就越大,吸汽能力 强,蒸汽吞吐后产液能力就越强。从统计规律得 出,稠油层的孔隙度应大于15%( ≥15%),孔隙 称为稠油(下文原油黏度都指地层条件下黏度)。 辽河油田是国内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稠油产量占 总产量60%以上,油区的稠油黏度跨度大,从几千 cp到几十万cp,最高脱气原油黏度(50℃)为67 x 10 cp[ 。 度越小,吞吐效果越差,明显降低了汽、油置换,稠 油降黏效果很差。因此高孔、高渗的纯砂岩,是高 产液的前提条件。图1多井高温测试资料可清楚表 明这一特征。当渗透率从K=(0.5_3) m 变化 到K=7 m 时,吸汽量(Q )则从22%变化到大 干7O% 稠油一般分为①准稠油黏度 50—150)cp; ②普通稠油 黏度(150—10 )cp;③特稠油 黏 度(10 _5 X 10 )cp;④超稠油黏度大于5×10 cp。从准稠油到超稠油,密度(20℃)变化一般从 (0.9—1)g/cm ,胶质+沥青质含量从百分之十几 到百分之几十不等。以上四种稠油在辽河油田均 有发现,并已投入开发多年。根据不同稠油类型采 用不同的热采方式。依据常规测井及TPS---9000 型高温参数(温度、干度、压力、流量)测井仪的多井 测井资料,归纳稠油测井解释有以下特点。资料来 源于齐40块、锦45块和高升油田的高检1井。 1稠油测井解释特点 1.1 吸汽量与渗透率的关系 稠油层埋藏浅,岩性疏松,一般具有较高的孔 2012年8月28日收到,1O月10日修改 作者简介:李春鸿(1976一),男,工程师,研究方向:测井监督管理和 测井信息采集。E.mail:2000li—hong@sinm com。 图1 吸汽量与渗透率关系 1.2吸汽量与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关系 油层的含油饱和度与油层物性密切相关,物性 越好的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越高。物性好,原始 含油饱和度越高的储层,吸汽能力越强,汽油置换 4期 李春鸿:热采稠油藏测井解释特点分析 能力和空间越大,则产油能力越强,汽油比越小。 该关系式可用于该区块相应油层通过电阻减 图2是6口井14个样本的原始含油饱和度(5。 )与 吸汽量(Q )的关系交会图。从图2表现出S。 = 65%增高到83%,吸汽量从Q =10%增加到大于 小率判断动态含油饱和度,进而判断水淹级别。 70%。从变化趋势斜率可以分为三段,即孔隙度 ≤34时变化率低,34< <37时变化率较大, I>37 时变化率更大。因此,原始含油饱和度的高低决定 了吸汽量和汽油比的大小。 图2 吸汽量与原始含油饱和度(测井计算)的关系 1.3 电阻减小率与水淹程度关系 稠油水淹后,动态含油饱和度(剩余油饱和度 。,)变低,深侧向电阻率值也相应降低,降低幅度随 水淹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l4]。可以用电阻减小率 ( )定量反映电阻率降低程度: : ×100% (1) 儿D】 式(1)中尺 、R 分别为静、动态深侧向电阻 率,Q-m。 吞吐能力强的储层,则地层冷凝水增多快,因 此形成强水淹,动态含油饱和度最低,电阻减小率 最大,反之,吞吐能力差的储层,则为弱水淹,动态 含油饱和度较高,电阻减小率较小。高检1井的测 井监测可反映这一特征,见图3,强水淹层的电阻减 小率可降低最多80%,而弱水淹层只降低30%左 右。该井岩心分析的动态含油饱和度s。 与电阻减 小率月,的回归关系为: S =82.544 x 0.163 189 Rr (2) 蓁需  图3高检1井岩心分析含油饱和度s ,与 电阻减小率的关系 冰 斛÷ 1.4稠油水淹与层厚关系 当储层物性基本相同时,储层厚度(日)越大,则 易强水淹。图4按储层厚度大小分为四种类型:薄 层、小厚层、厚层和超厚层,从图4可以看出,随油层 厚度的增大,电阻减小率(尺 )增大,动态含油饱和 度(s )降低,其变化趋势如图中曲线所示,其水淹 状况见表1。 _ ● 。 弱水淹区 {. 乓 。 。 。I ; : 淹区。 趣 钿 伯 一 需 图4稠油水淹程度与层厚之间关系 表1中表现出:①吞吐受效从低到高依次为薄 层.小厚层一厚层一超厚层;②四类物性基本相同而厚 度不等的储层,随厚度增加其水淹状况依次为弱水 淹.中水淹-强水淹(见图5)。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超厚层、厚层在生产早期对产液贡献大,但在二次、 三次开发阶段,薄层、小厚层将是主要关注的挖潜 申r 4期 李春鸿:热采稠油藏测井解释特点分析 1019 上 上 9 - 文献 部 I龌 ・ I 参考由 8 l△・△ 。 删 下 7 1 ODB ̄-c )A区(1l● ∞ 1 孙金龙.长城钻探测井公司稠油热采井高温射孔技术现状分析, 长城钻探测井公司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91—94 中 上 6 一 ’●△ 凸 o● ● ● 2王良琼,陈宝树,杨景云.稠油层测井系列与解释方法研究.特 港 部 中 5 E区 -△一a●——● 一△——●一O——O一0△ 种油气藏,1995;2(3):1-一5 墨 蟑 下 4 ● △ △△ △ ● 3邵先杰,汤达祯,申本科,等.河南泌阳特超稠油储层水淹层测井 下 上 3 _ △△ D区 O △ 解释.测井技术,2004;28(3):217—22O C区 中 2 一 △£●△ △ △0强水淹 4张高玖.古城稠油常采区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重庆科技 部 下 1 _ △ 丛・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6):l_3 5林承焰,薛玖火,王友净.乐安油田草4块Es 稠油油藏测井解释 油层厚度H/m 模型研究.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4):1—5 图7稠油储层水淹状况分布 Features of Electric Logging Interpretation in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LI Chun—hong (Changqing Branch,GW,DC,CNPC,Yulin 719000,P.R.China) [Abstract]Thermal recovery is widely used in heavy oil reservoir production.Well logging interpret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eavy oil formation that uses thermal development technique.The relationship of steam—in— take status and formation porosity,permeability,saturation and water flooding degree is summarized and analyzes, and find out the internal connections among oil zone physical,electric properties,oil zone thickness,depositional sequence and flooding degree.All these have an important signiifcance for improving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helping to FDP design. [Key words]heavy oil logging interpretation formation saturation capacity of steam absoprtion water—flooded laye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