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舆论在公共事件中的效应浅析

网络舆论在公共事件中的效应浅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舆论在公共事件中的效应浅析

作者:刘铮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2期

【摘 要】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热点问题、反腐倡廉、公共决策和公共空间的构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文章对网络舆论监督在公共事件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及其衍生出的负面传播现象进行了探析,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进一步促进其良性发展。 【关键词】公共事件;网络舆论;效应

在网络新媒体的推动之下,我国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愈发迅猛,网民群体声音越发响亮,对网络舆论的各方主体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我们看到网络舆论促使了公众参政意识的觉醒,更促进了政府执政模式的变革;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网络舆论也成为混淆视听、侵犯隐私的推手,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秩序的重要因素,更有可能威胁到政府的治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舆论更是双刃剑,无论对政府还是社会公众都会产生或正向或负向的双面效应。

一、网络舆论在公共事件中对政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网络公共事件频发,网络舆论力量成为促成网络公共事件迅速解决的一柄利器,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也愈发广泛、深远,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政府的深刻影响。网络舆论作为一股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力量,其传播力和影响力都不容小觑,并同时对政府产生了巨大的正向和负向效应。一方面,网络舆论建立了一条公众与政府的沟通渠道,对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都产生深远而意义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舆论有可能破坏社会秩序、危及政府形象,更可能使政府陷入舆论危机,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一)网络舆论在公共事件中对政府的积极效应

网络舆论已成为影响政府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力量,对政府决策及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是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温家宝在施政满年的“两会”上曾引用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取其“要知晓房屋是否漏,要在屋下,要了解政绩有何缺失,要深入民间”之意,强调了政府倾听民意的重要性。政府和公众间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制约着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知政失者在草野”,可见来自公众的反馈对政府的决策大有裨益,而网络的存在正为民意成功的上传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兼具传达的时效性、内容的丰富性、空间的匿名性,这使得以其为载体的网络舆论兼具全面性、及时性、真实性,保证了信息传达有效畅通,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决策成本,进而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更有利于服务型政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构建。2007年厦门PX事件就是典型的以网络民意影响政府决策的案例,网络舆论最终促使当地政府暂缓项目进程计划,重启环境评估。

二是促进政府民主决策。公众作为公共政策的主要目标群体,只有实现公众与政府的有效沟通才能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保证公民有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等”,网络就是在扩大公共决策参与主体范围、促进公众与政府有效沟通、拓宽民主参与渠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公众与政府的沟通方式一直以传统媒体为依托,就公众参与方面而言,一方面限制了公众参与广度,另一方面民意上传缓慢,公众难以得到充分实施其言论权和监督权;就政府决策而言,一方面信息来源不足,一方面限制了决策下达。而网络舆论正是为政府与公众有效沟通以及公众民主参与决策搭建了一个平台,从而有效促进政府公共决策的民主化。2012年人社部拟出台延长退休年龄政策,而人民网发起的一项176万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94。5%的人对此延迟退休政策表示反对,网民的一致呼声导致该政策延迟暂缓。 三是推动政府廉政建设。网络开辟了网络监督的新时代,社会监督从此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网络舆论大大拓宽了社会舆论监督的深度与广度,长久以来,公众即使有千般监督热情却苦于监督的通道有限,监督的效果只能差强人意,社会监督仅仅限于媒体监督。网络舆论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开启了民意表达和公民权利诉求的新渠道,使公职人员以及公权力逐渐开始“在阳光下”执政和行使,有效地防止了贪污受贿、权利滥用等腐败行为,促进了政府工作的和廉洁、务实和高效。

(二)网络舆论在公共事件中对政府的负面效应

网络舆论固然会引导公共事件的解决,促进政府民主、科学的决策,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好的方面的同时,网络舆论也是社会诸多问题的“放大镜”,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第一线”。由于网络舆论大多指向贫富差距、公共政策、权力滥用、腐败问题、公共安全以及民生经济等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因此,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很有可能导致政府陷入舆论困境危机,进而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相比较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模式,一般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从业人员担任“把关人”,可以有效地防范虚假新闻的产生,同时也构建了在受众心目中较高的公信力。由于网络媒体本身固有的技术特性,因而缺乏对传播信息充分、细致的监管,其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常常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网络身份虚拟化也弱化了网民的道德责任意识,而网民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信息传播者大多是未经过专业培养的非媒体专业人员,所以常常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偏差。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信息传播者,为吸引他人眼球赢得个人网页的高点击率,或某些利益集团为攻击对手,利用网络舆论监督中经常出现的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他们制造假信息和噱头,扭曲夸大原本事实,甚至恶意散播谣言、对政府或个人加以中伤或诋毁,甚至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抹煞建设成就,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形成了影响较大的恶性舆论。2013年8月,被网友称为“谣翻中国”“的网络红人秦火火”、“立二拆四”,因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立二拆四”的尔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公司营收近千万元,“秦火火”靠12个微博账户“挣名挣钱”,两人为了提高网络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粉丝,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先后策划、制造了一系列网络谣言达3000余条、并蓄意炒作网络事件、恶意诋毁公众人物,以此达到公司谋利目的。如“7·23”动车事故发生后,二人在网上编造、散布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两个小时就被转发1。2万次,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此外,二人还在网上捏造了所谓雷锋生活中的奢侈情节、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并对我国某著名军事专家、资深媒体记者、社会名人和一些普通民众等多人进行无中生有恶意中伤。二人称,网络炒作必须要“忽悠”网民,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审判者,只有反社会、反体制,才能宣泄对现实不满情绪,才能将那些人一辈子赢得的荣誉一夜之间摧毁。虚假信息或谣言在网络空间滋生后,往往会对不明真相却又急需情绪释放的广大网民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效应,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的恶性舆论比在现实社会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加快速,社会影响范围也更大,甚至会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这种现象不仅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更是侵害了相关当事人的名誉权,让他们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也极大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二、网络舆论在公共事件中对民众的影响

舆论的形成源于社会公众,同时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公众,使社会公众兼具舆论创造者和舆论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公众接受外界信息剌激形成舆论,舆论进而影响更多公众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舆论。公众决定舆论的导向,舆论反映公众的想法,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亦遵循这个规律。

(一)网络舆论对广大民众的积极效应

依据对象的不同,网络舆论的受众可以分为作为舆论对象的公众(包括网民和现实个人)和作为有机整体运作的社会。网络舆论一方面可以促使公民权力得到进一步保障,一方面也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是网络舆论催生出的“网络公民”和“网络人大代表”。网络舆论是公民监督权和参政意识的体现,因此,在网络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这个背景下,更多的公众意识到自身的监督和参政的权力,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使参政议政蔚然成风。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将“舆论”比喻成“决堤之流”,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似乎再恰当不过了,即使堵得了记者的口,也堵不住网民的悠悠之口,这便是“网络人大代表”的威力。

在关于个税起征点的讨论中,征求意见中的起征额从3000元上调到3500元,“网络人大代表”的作用不能不说是举足轻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2011年4月25日16时至5月31日24时期间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网络意见征询,82707位网民共提出237684条意见,其中赞成以3000元作为起征点的有12313人,占15%;要求修改的39675人,占48%;反对的28985人,占35%;持其他意见的1563人,占2%1。“网络公民”正以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所未有的趋势不断壮大,随着网民参政意识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网络将越来越成为意见的投票箱、监督的大法堂和民意的直通车。

二是网络舆论对于社会的民主建设与和谐稳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网络舆论作为网络虚拟公共领域的产物,有利于社会趋向于民主。网络舆论不仅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监督力量,更是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之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虚拟公共空间。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公共领域是指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这一地方是人们平等对话、参与行动的政治空间。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作为民意的集中体现,能够疏导民众的负面情绪,维护社会的安定。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建设还赶不上经济的发展,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而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及贪污腐败的存在,冲击着公众的公平感和正义观。这些负面情绪如若得不到及时释放,便极有可能演变为“高压锅”这必将导致社会的动乱。而网络舆论恰好承担了 “高压锅”的“排气阀”,及时疏导着公众的不满情绪,情绪得到宣泄则能够减少过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进而使得社会压力得到缓解,同时也可以为社会矛盾的解决争取时间。

(二)网络舆论对民众的负面效应

网络虚拟空间中可谓是鱼龙混杂,网络固然能够成为民意的采集地,为忧国忧民之士建言献策搭建起一个平台,然而它也可能会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用作不法分子嚣张的王牌,激发公众的非理性情绪,甚至会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

一是虚假信息、网络摇言泛滥,误导网民,影响社会的稳定。黑格尔就曾指出:“公共舆论作为一种人们表达意志和意见的方式,包括一切偶然的意见和想法,无知、错误的认识和判断以及自吹自擂等种种不良现象也会存在”。网络上的信息恒河沙数,真假难辨,而许多网民面对来历不明的信息却极少质疑其真实性,进而导致了虚假信息误导舆论的走向,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二是随意性和情绪型网络舆论弥漫。网民的冲动性和盲目性导致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显著,网民呈现出少判断、易激动、非理性等特点,而又由于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快速性,误导性的网络舆论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便形成,成为了扭曲事情真相的“哈哈镜”。 三是网络舆论暴力造成了对当事人隐私的侵犯。现实中有人不负责的任信口开河,网络中也有网民会不假深思信口雌黄。当前我国网络舆论暴力突出的表现为:有意或无意公布当事人生活隐私及其他信息,造成当事人隐私的泄露和名誉的损坏,其表现形式为“人肉搜索”。这给当事人及其家人、亲戚、朋友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有时候甚至会威胁到现实中生命安全及财产。 三、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语云“三人成虎”,古语还有云“众口练金”,用来说明网络舆论可谓再恰当不过。不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公众而言,网络舆论都是一枚“两面性的硬币”。“众口”在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同时也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在促进社会民主进步的同时也在“口无遮栏”狂欢之余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侵犯他人的隐私。因此,要从网络舆论主体角度出发,加强对我国网络舆论质量的研究,进而改善网络舆论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杜骏飞等.政府网络危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57-58.

[2]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出版集团,2003:47. [3] 彭鹏.网络舆论的功能及调整策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3):115-117. [4] 汪宇杰.网络舆论与政府公共决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93-96. 作者简介:刘铮(1989.04- ),男,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