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想类
联系文本(15字以内) 揭示观点(10字左右)
展开议论(50字:对比\\引用\\比喻) 总结号召(15字左右\\祈使句)
关键词:感恩\\尽责\\关爱\\宽容\\诚信 爱国\\坚强\\挫折\\成功\\自信 友情提醒:
一、审题到位、感点集中(一个观点) 开篇指出某场景,围绕一个角度议论 二、揭示观点,具体分析,有理有据 三、总结号召 展开论证
正反对比:( ),反之( ) 引用名言 用一句比喻 感想类短文的结构
联系文本(谁干什么15字) 揭示观点(15字) 展开论证
总结号召(祈使句)
二、鉴赏性片断写作
鉴赏性片断写作:
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结构线索、详略取舍、描写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鉴赏,品味它们对表现作品主旨、人物形象、作者情感的作用。 人物形象(人物评价)
答题思路一:总+分+总
他是(品德、才能、性格)的人+具体表现+总结
如:吴老是妙手仁心的良医。他和病人双手相握,就能大致掌握病人的发烧程度,还能顺势为病人切脉。他每次为病人检查都先把双手搓热,只怕手凉会让病人不适。吴老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人物形象(人物评价)
答题思路二:德与才 分条叙述
如:吴老有一双奇妙的手,他和病人双手相握,就能大致掌握病人的发烧程度,还能顺势为病人切脉。 吴老有一颗仁爱的心,他每次为病人检查都先把双手搓热,只怕手凉会让病人不适。 人物形象(人物评价)
链接课外文言文
如:王羲之是一个书艺精湛、率性而为的人。他见桌子光滑平整,提笔就写,被误刮后,门生懊恼了几天;他不顾老妇是否赞同,在她所卖扇子上龙飞凤舞,结果“人竞买之”。他真是一个才华横溢、富有真性情的人。 鉴赏类
人物描写: 采用了……描写方法 写了……表现了…… 写得怎么样 语言表达: 同上(修辞)
篇章结构: 线索 倒叙\\插叙 详略安排 过渡 照应 首尾 表现手法: 叙述人称 正反对比 侧面烘托 以物喻人、 联想想象
1
比较类
比较标题、比较结尾、比较句式 答题思路:
A好,好在……(内容、结构等) B不好,没有以上表达效果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
基本考点
• 说明对象及相关内容 •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说明文的结构
•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相关内容 1、说明对象主要分两个方面: (1)事物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
2、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
从文章“标题”入手可以把握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 事物说明文:
《中国古代的书籍》《古代文房珍品——砚》《落叶》等 事理说明文: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揭开害羞之谜》 《莱茵河为何总是清的》等 3、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关注“中心句”(具有总领性、总结性的语句)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
(3)归纳、总结出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和“局部特征” 常见题型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
2、概括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和局部特征 3、对说明内容的理解、筛选、整合 【例】
《城市景观花卉装饰》(0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 题目:本文围绕城市景观花卉装饰介绍的内容有: (1)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发展的原因;(2) ; (3) ;(4) 。(6分) 【解题思路】 基本步骤:
阅读全文,把握每一段的大意(抓“中心句”);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段)。
1、审清题目,问的是“全文”还是“局部”,要回答的“特 征”、“原因”还是“功用”。
2、紧扣题目,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
(涉及到“概括”能力,也可能有“仿写”的要求)
2
【建议】 加强“分段、概括段意”能力训练
二、掌握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一)掌握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举出有代表性的实际例子来说明事物。 (1)例子要具体些,不可泛泛而谈。 (2)语言标志:“例如”、“如”等。
(3)不同角度:“古今中外”、“春夏秋冬”、“文学领域、 科学领域”、“利弊两面”等
(4)作用句的表述习惯:“具体地说明了 ” 2、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1)语言标志:数字+单位
(2)作用句的表述习惯:“准确地说明了 ”
3、作比较 ——把有内在或外在联系的事物相比较, 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1)语言标志:“较……多”、“倍”、“几分之几”、% 等 (作比较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常会一同出现) (2)作用句的表述习惯:“把 与 进行比较, 形象突出地说明了
4、列图表(画图表) ——运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1)图表要有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事物特征;与一般 的插图是不同的。(链接《福建土楼》)
(2)作用句的表述习惯:“简洁直观地说明了 ”
(二)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1、基本作用:用来说明事物的总特征或局部特征 2、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一般而言,说明方法的作用在文中都能找到较为明确的“作用句”。可以根据“就近原则”(联系上下文)和“贴切原则”(内容上相贴切)来确定。 常见题型:
1、辨析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
(1)辨析说明方法(审题注意有没有“主要”二字) (2)根据“就近原则”和“贴切原则”来分析其作用 (3)对全文说明对象的作用 【例】
《重金属污染就在你身边》(2012届二模黄浦卷)★
第17题:第4段主要运用 列图表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简明直观地介绍了铅、镉、汞、砷、铬五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及易受害人群。(4分)
【备注】 对于“列图表”的说明方法,其作用要注意分析表格的标题和每一列项、横项所反映出的信息。 2、概括例子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
语言表述格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3、文中所举的几个例子能否删去一个,为什么? 【解题思路】表态+概括+区分角度+找照应+全面充分 (1)表态
(2)概括这几个例子的主要内容
3
(3)分析这几个例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对事 物进行说明的
(4)这几个例子与文中的语句是否有照应
(5)结论,这样可以使说明的内容更全面更充分(或多 侧面、多角度地说明了事物)
4、根据文意,补充一个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简述理由 【例十一】
《“无纸化办公”——言不由衷的“伪低碳”》 (2012届一模崇明卷)
第20题: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伪低碳还有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要阐述理由。(4分)
答:如电瓶车。表面上看不用燃烧煤、柴等造成环境污染,但用电量的增加和废弃的蓄电池同样会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负担,并非真正的低碳环保。 【解题思路】
(1)典型(2)真实(3)紧扣题意,简要说明 三、说明文的结构 (一)说明顺序的种类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的条理结构。 语言标志:时间变化的词语
一般用途:说明事物的悠久历史或发展演变的过程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结构的一定顺序来安排文章条理。 例如,由表及里、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前到后等 语言标志:地点或方位变化的词语
一般用途:用来介绍建筑物或本身构造较为复杂的事物说明文
3、逻辑顺序: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进行说明。例如,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个别、由特性到功用、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 语言标志:“首先、其次、再次”,“还”、“更”、“最”
一般用途:用在阐明事理的说明文中,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备注】一篇说明文有的只用一种说明顺序,有的以一种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说明顺序。审题时要注意所问的文本区域。
(二)理清说明文结构,要善于抓住文中的一些语言标志: 1、表序号的词语,如:一、二、三;首先、其次等。 2、自然段的起始句,常常点明本段文章要说明的内容。 3、统领句,有的统领全文,有的统领几段。
4、小结句,往往在每段末尾部分,有小结本段的语句。
5、过渡句,有的以设问句领起下文;有的用复句(如“不但……而且……”、“既……又……”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标题的作用
1、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2、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
3、往往运用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吸引读者 阅读兴趣
(四)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开头段(句)(点题、明确说明对象、总领下文、引出下文的具体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 2、文中段(句)(题目所涉及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有些段落也可能只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4
3、结尾段(句) (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补充说明、提出倡议、建议、引发读者思考等) 常见题型:
1、辨析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例十二】
《古代文房珍品——砚》(2012届一模D卷)
第18题:第2段介绍砚台时采用了 时间 顺序,主要说明了砚台的来源与发展。(4分) 【解题思路】
(1)辨析说明顺序(抓语言标志)
(2)根据不同说明顺序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处运用这种说明顺序的作用 2、段落不能互换位置的理由
【解题思路】概括+说明顺序+照应 (1)概括段意
(2)从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的角度来分析不可互换的理由 (3)从段落与上下文语句的照应关系上分析不可互换的理由 3、(文尾)段落能否删去(是否多余)的理由 【解题思路】 (1)(内容上)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2)(结构上)分析它从什么角度对上文内容做(补充)说明;与文中句子有没有照应的关系 (3)(总结)这样可以使整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更全面完整 【例】
《3D时代,我为何会晕》(2012届一模静安卷)★
第20题:第5段从内容上看并未对3D眩晕的成因作出解释,作者为何要写这段?(3分)
答:因为第5段所写的现象是现实中真实存在但无法用上文的理由来解释的,作者写这一段是对上文内容的补充说明,这样可以使整篇文章的内容更全面完整。 4、(文中)段落的作用 【例十四】
《汉字美在多维》(2012届一模浦东卷)
第17题: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是(1) (2) (6分) 答:(1)这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空间维度越多,自由度就越大(2)引出下文对汉字美在多维的内容的具体介绍。 【解题思路】
(1)内容上: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2)结构上:引出下文的具体介绍,或承上启下(过渡段) 5、题干中的一段文字应该放在原文中的哪一处,并说说理由。 【例】
《揭开害羞之谜》(2012届一模嘉定卷)
第20题:阅读相关链接,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相关链接——伯纳德……(略)”如果把 这段文字放入原文中,应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最合适。 【解题思路】
(1)概括题干中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思考它从什么方面介绍(或阐明)本文的说明对象 (2)梳理文章脉络,从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的角度来思考它的位置 (3)从它与文中句子的照应关系上来思考它的位置 6、补写句子 【例】
《3D时代,我为何会晕》(2012届一模静安卷)
第17题:根据下文,请在第2段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短句。(2分) “想搞明白这些人身上发生了什么,就要知道 ”
5
【解题思路】
(1)明确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领下文等)
(2)明确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注意与上下文的照应、衔接,也可能有仿写要求) (3)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
四、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知识点】
1、准确性 2、具体生动 多关注修饰、限制性词语 常见题型
1、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2、从文中加点的词语中任选一例,说说文章的语言特点 【例】《辣椒趣说》(2012届一模宝山卷)
第20(1)题:以第1段中加点词“红色牛排”和第6段中加点词“约”为例,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说说本文语言特点。
答:将辣椒比作“红色牛排”,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辣椒受人欢迎的程度;用“约”一词说明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一个估摸的时间,并不准确。二者分别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和准确性的特点。 【解题思路】
表态+词意+句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解题思路】
比较每一个选项和文中句子的差异: (1)关注表示程度、范围、可能性等词语 (2)关注语言表述的逻辑关系 【例】
《警惕都市“沙漠化”》
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____、____、____,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
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的词语应是 B (3分)
A.过滤 阻挡 吸收 B.阻挡 过滤 吸收 C.吸收 过滤 阻挡 D.过滤 吸收 阻挡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