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考点

考点

来源:好走旅游网


消费经济学

第一章 导言

一、 名词解释

1.消费:把产品变为享用对象的过程,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

(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2.消费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消费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消费力: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对消费资料进行消费的能力。它不仅包括购买力,而且还包括人的知识和才能。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所支付的价格的差额。

5.需求规律:假定消费者收入不变,消费者所获得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与价格升降而成反方向变化。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

6.凡勃伦效应:

二、选择题

1. 凯恩斯对消费问题的论述。(重要地位)

①建立消费函数理论,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绝对收入假说).

②关于社会消费倾向提高趋势的学说.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主要内容:

(1)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支出在收入中份额有下降趋势。

(2)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稳定函数。

(3)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而且它的趋势是逾来逾小于1,但仍大于0。

(4)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2.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活消费

生活消费的自然过程:人们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来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需要。

生活消费的社会过程:人们的消费活动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3.西斯蒙第在消费方面的研究:

(1)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要,同时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2)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危机,并用消费不足来说明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 政府应关心消费者利益的观点。

(3)对精神领域的消费问题进行了探讨。

4.马歇尔“需求理论”(微观):①欲望饱和理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②需求规律

③需求价格弹性 ④消费者剩余 ⑤消费习惯作用

5.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论述: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制约生产:①消费决定再生产能否正常进行 ②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③消费创造新的生产需要 ④消费结构制约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三、简答题

1.凡勃伦“消费阶层学说”

(1)有闲阶级存在和消费分为两种类型:①有闲阶级为了过有闲生活而从事的消费;②劳动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生活和便于进行劳动所从事的消费。

⑵摆阔气的消费。摆阔气的消费方式对人口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⑶较低阶层生活方式以较高阶层生活方式作为标准。 ⑷两种消费方式存在:①家庭内部生活中的消费方式 ②大庭广众中的消费方式。

⑸消费规范的淘汰作用。一种流行的消费方式不会长期不变。

⑹人们对消费品价格的反常态度。拥护高价,反对低价。

2马歇尔宏观消费理论有:社会消费趋势理论:

①进入市场商品种类的变动趋势。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自己生产生活必需品,从市场交换得到的消费品主要是非生活必需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从市场上换取生活必需品。

② 社会消费水平随着技术进步而提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充裕和廉价的消费品,提供了交通、通讯、文化交流方面的便利,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③闲暇越来越被重视.。人们和过去相比,人们越来越重视闲暇,重视现期享受。

④货币和信用的发展将创造新的消费方式。消费者能在现期消费中支配自己的未来的收入,依靠着他对自己未来收入的信心,以及他取得信用的便利程度。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消费者:能够做出独立消费决策的基本经济单位。

2.消费结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

3.预期收入: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水平的预期。

4.消费者时间预算结构:消费者每天时间在各种活动之间的分配及其构成比例。

包括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满足生理需要时间、闲暇时间。

5.社会阶层:由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利益、价值倾向和兴趣的人组成群体和集团。

6.消费信贷:金融机构或经营者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费者调剂资金余缺的信贷行为和信用关系。

7.文化环境: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面临的历史传统、共同价值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观念、思想与精神风貌。

二、选择题

1.消费者经济活动最一般特征:

在获得了可支配资源后,通过一系列选择和决策,最终将这些资源分配在不同的用途上,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需要。

2.消费经济学研究的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将其收入在储蓄、投资以及消费支出之间进行分配选择全部活动过程。包括消费者消费行为、储蓄行为、投资行为等。

3.消费者行为特征:

效用最大化原则、习惯性、不可逆性、示范性、复杂性。

4.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原因:

5.消费信贷对消费者行为影响:

(1)在短期内会迅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

(2)降低储蓄

6.相对收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会根据“关系集团”的消费水平或自己原有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储蓄而不仅仅是现有实际收入。

7.我国消费者的预期收入如何?对他们的消费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怎样提高消费者的预期?

8.短期内,名义收入提高为什么会使消费者增加消费支出,提高消费水平?

三、简答题

1.社会阶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①同一社会阶层的消费者消费行为相似;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差异性较大。

②较高阶层的消费方式对较低阶层的消费方式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

2.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特征:

(1)低收入群体:①主要满足基本消费需求。生存资料比重最大。

②注重消费品质量、价格、实用,不追求档次和时尚。

③对医疗、教育等公共消费需求强烈。

④消费行为谨慎。

(2)高收入群体:①物质消费讲究高质、品牌、时尚、个性

② 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为消费重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比重大于生存资料

③边际消费倾向低,投资比重上升

(3)中收入群体:①基本消费需求已经满足,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比重不断上升,生存资料比 重不断下降

②关注消费品质量和款式,讲究品味,但不追求名牌

③对住房和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关注的是价格,自助旅游是热点。

④消费较理性,是信贷消费主体。

3劳动力市场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1)劳动力市场调节消费者收入预期。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的选择。

(2)劳动力市场存在失业风险预期,现期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选择

(3) “人力资本”投资 影响消费者支出结构及消费与储蓄的选择。

4.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㈠ 经济因素:收入、市场、价格、利率

㈡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环境、社会阶层、关系集团

5.为什么说消费信贷具有降低储蓄的作用?

(1)消费信贷发展,越来越容易、便宜从金融市场上借到钱,目标储蓄和个人负担动机减弱

(2)获得消费信贷后,每月收入不仅要满足日常开销,还要扣除贷款的还本带息额,相当于当期可支配收入减少,因而降低储蓄。

6. 通货膨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①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结构

②通过消费者价格预期对消费者在现期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选择以及各种金融工具之间的选择产生影响

四、综合题

1. 绝对收入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消费者自身收入水平)

①影响消费者在消费与储蓄之间选择

②影响消费支出结构

③影响消费方式的选择

④影响消费者在劳动与闲暇之间选择

2.利率三种变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①正利率情况下,居民储蓄可以盈利,比较安全,吸引居民参加储蓄。利率越高,消费者储蓄就越多。二者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②零利率情况下,居民储蓄只能保值,失去了盈利性,使储蓄吸引力大大减弱。居民通过购买商品保值 但储蓄比实物具有较强灵活性,对消费者仍有一定吸引力。

③负利率情况下,会使消费者减少储蓄,以实物保值;在金融资产的选择上,人们会转向其他

收益高的投资;同时,更倾向于流动性更强的金融工具,手持现金的比率上升;在实物保值受到一定限制情况下,消费者只能被迫忍受货币收入的贬值,出现强迫储蓄。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家庭消费决策:家庭在发挥其消费职能的范围内从实际出发,确定所要达到的消费目标,选择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使预定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地实现。

2.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没有被用于消费的部分。

3.家庭生命周期:以家长为代表的家庭生活全过程。包括单身阶段、新婚阶段、满巢阶段Ⅰ、

满巢阶段Ⅱ、空巢阶段、独居阶段。

二、 选择题

1. 满巢阶段Ⅱ的家庭消费特性:

㈠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比重是家庭生命周期所有阶段中最高的。家庭教育消

费支出对其它方面消费支出会产生很大影响。

㈡家庭的收入一般会随年龄、资历而稳步提高。多数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主要集中

在这个时期,同时家庭开始有钱购买贵重的商品,有较多的社会交往活动和支出。

㈢从消费心理特点来看,这个阶段的主要购买决策者是中年人,购买行为比较理智,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随着消费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

㈣由于收入水平高,储蓄倾向也高。

2.家庭开支计划表:

①稳妥型:确保基本开支,留出零用开支,集中精力购置目标商品。

②迫不得已型:压缩基本生活开支,倾全力购买家庭目标商品。

③改善型:在保证基本生活开支前提下,注意购买营养品,讲究美化生活,追求高档消费品。

④发展型:在保证基本生活开支的前提下,将家庭更多的收入用于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技

能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消费,让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融入家庭成员的内在发展中。

三、 简答题

1.家庭消费决策所依据的原则 :

①符合家庭最高利益的原则、②消费需求层次逐步提高的原则、③消费本身科学标准的

原则

2.消费者储蓄存款的动机:

①生命周期动机、②目标储蓄动机、③谨慎动机、④利息动机、⑤强迫动机、⑥持币待购动机、⑦遗赠动机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消费者投资:为了在未来获得可能但不确定的收益而放弃现在的消费,并将其转换为资产的过程。

2.货币时间价值:指当前持有一定量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

3.风险:由于不确定因素造成未来损失可能性

4.风险溢价:超过货币时间价值的那部分额外报酬。

5居民财产性收入:

二、选择题

1. ①当期收益:持有该资产在一定时期内的利息(股息、租金等)收入.

②持有期收益:购买某特定资产一段时间后,通过出售所获得资本增殖。

③到期收益=当期收益+持有期收益

2. 终值=现值+利息

①现值(PV):某个时间段资金的起始价值。PV = FV / (1+i)n

②终值(FV):未来某一时间所获得的货币总额。FV=PV×(1+i)n

③收益率计算:当期收益率=利息/购买价格

持有其收益率=(出售价格-购买价格)/购买价格

到期收益率=(当期收益+持有期收益)/购买价格

3①金融投资:以金融资产为对象的投资。

特点:①大多数金融投资有偿还期限. ②流动性最强 ③具有风险性。

②实物投资:以有形资产为对象的投资。

特点:①流动性低②具有保值功能

③教育投资: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为主要目的的投资。

特点 :①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特性②收益具有时间上的间接性。

4.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具有投资的性质,原因:

(1)有些耐用品被买进后,既可作为家庭消费品,又可作为生产资料或物质资本取得收入。

(2)有些耐用品可以转卖或抵押等获得收入。

5. 系统风险(不可分散风险):指某一投资领域内所有投资者都将共同面临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风险。

非系统风险(可分散风险):由影响某一投资对象收益的某些独特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风险。

三、简答题

1.消费者投资的主要类型:金融投资、实物投资、教育投资。

主要方式: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住宅、教育投资。

2. 教育投资: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为主要目的的投资。

内容:对正规学校教育投资,对职业培训投资

成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机会成本

特点 :1、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特性。2、收益具有时间上的间接性。

四、 综合题

1. 教育投资的作用

经济作用:对个人主要体现为货币收益的提高和生活质量提高。对社会主要体现为受教育者知识的增加和技能提高,将形成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促进整体经济增长。人力资本较快地增长对收入均等化有积 极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政治作用:可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增强全体国民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能力。提高社会和谐程度。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消费需要: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种有意识的、可能实现的愿望或欲望。

2.消费需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购买实际商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3.消费者素质:指人作为消费主体在消费行为上所具备的修养和能力。主要包括审美鉴赏力、识别挑选能力、质量监督能力和适度消费能力。

4.生态消费:消费的内容和方式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消费健康,

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消费率:以支出法计算的GDP中最终消费所占的比重。

6.居民消费率:在GDP中居民消费所占比重。

二、选择题

1.消费需要在社会需要体系的地位:

消费需要是人们初始的需要,最基本需要

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

直接体现社会生产目的

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据

2.消费需求上升规律:

指人们的消费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从总体上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表现:一是需求总量的上升;二是需求结构的升级。

3.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关系

区别:消费需要: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种有意识的、可能实现的愿望或欲望。

消费需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购买实际商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联系:需要是需求形成的基础

需求是需要的实现——是实现需要的条件

四、综合题

1. 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第一、收入水平低和收入分配不合理

第二、供给结构不合理

第三、公共消费品供给不足

第四、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五、国民的消费教育远远落后于现实需求

扩大消费需求主要途径:

第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供给结构

第三.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定居民支出预期

第四.改善公共消费品供给,规范市场秩序

第五、进一步发展消费信贷,加强消费者教育

2.如何把我国居民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消费水平:宏观角度:消费水平指社会提供给众多消费者用于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社会全体消费者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微观角度:消费水平指消费者及其家庭得到或可支配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及其金融资产的情况。反映消费者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2.合理消费:指适应于国情、家情、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状况。

二、选择题

1.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合理程度 ③人口规模

④消费信贷状况 ⑤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

⑥价格、产品结构和质量状况、消费和储蓄关系

2.利用消费信贷进行消费属于适度消费吗?

⑴消费者角度:利用消费信贷进行消费必须依据家庭现实收入和家庭未来的预期收入。

超前消费应有“度”。

⑵政府和银行角度:提供的贷款以国情、消费者家庭收入、消费者偿还能力为前提。

所以,政府提倡的信贷消费也是适度消费。

3.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

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

②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建立合理收入分配制度

③加快西部开发,缩小地区差别,加速发展农业,着重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

④加速城市化进程

④发展消费信贷

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⑦防治生态污染,促进生态平衡

⑧增加并充分利用自由时间等

三、简答题

1.合理消费水平特征:

①物质生活合理。保证生理上所需要的各种营养,促进身心健康。

②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消费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④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

⑤要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消费标准不能过分悬殊。

2.衡量消费水平基本评价指标:

价值指标: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额

实物指标:人均居住面积、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数量、人均食物消费量

劳务指标:每年劳务消费支出量

3.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消费者应怎么做?

①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增强社会责任心,做一个成熟、理性消费者。崇尚适度物质消费,丰富精神追求。

②消费时选择绿色食品。

③消费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能源。

四、综合题

1.为什么说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根本因素?

⑴消费水平:宏观角度:消费水平指社会提供给众多消费者用于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社会全体消费者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微观角度:消费水平指消费者及其家庭得到或可支配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及其金融资产的情况。反映消费者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⑵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政治、社会的整体改善。

⑶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品生产的发展。这两者都依赖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角度: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企业支付能力越强,居民收入越高; 社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越强,有利于居民收入提高。

②消费品生产的发展角度: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行业门类越多,产业结构升级,消费品和劳务生产能力越强,产品数量和质量提高,为消费水平提高创造条件。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消费方式:就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以实现需要满足的方法和形式,是消费的自然形式与消费的社会形式的有机统一。

2.个人消费:指在消费者个人及其家庭范围内实现的消费活动。

3.公共消费:在社会和集体范围内共同进行的消费活动。

4.消费服务社会化:个人消费领域的服务不是由消费者个人提供,而是由社会来提供;

消费者不是直接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来获得服务,而是通过付费的方式从市场上购买服务。

5.个人的时间价值:个人的工资价值。

等于个人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时,它能为之带来的额外货币收入。

二、选择题

1. 家庭消费方式存在的长期必然性:

在家庭范围内实现的个人消费是现阶段消费的主导方式,并且将在很长时间内作为主导方式而存在。原因在于:

第一、因为家庭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某种需要,只能通过家庭内部的消费需要来满足。家庭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种基本需要。

第二、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决定了家庭消费是人们生活消费的基本方式。

第三、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的消费活动,其需求满足的程度最高。

2.消费过程服务活动的内容:

①消费过程之前的加工、制作、整理等服务活动

②消费过程之中所需的服务活动

③与家庭繁衍功能有关服务活动

3.提高消费服务社会化程度所需的条件: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个人时间价值大小

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4.公共消费方式变化趋势是上升原因:

⑴从人们的共同需要来看,大部分属于消费者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⑵随着社会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结构在提高。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这两部分需要所占比重在上升,而生存需要的比重下降。

三、简答题

1.消费服务社会化含义、意义

含义:个人消费领域的服务不是由消费者个人提供,而是由社会来提供。

消费者不是直接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来获得服务,而是通过付费的方式从市场上购买服务。

意义: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②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规模效益。

③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增加。

2. 家庭消费方式存在的长期必然性:

在家庭范围内实现的个人消费是现阶段消费的主导方式,并且将在很长时间内作为主导方式而存在。原因在于:

第一、因为家庭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某种需要,只能通过家庭内部的消费需要来满足。家庭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种基本需要。

第二、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决定了家庭消费是人们生活消费的基本方式。

第三、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的消费活动,其需求满足的程度最高。

3. 个人消费(家庭消费)的基本特征:

家庭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

家庭消费活动的完全自主性

家庭消费活动的复杂多样性

家庭成员消费利益的高度相容性

四、综合题

1.缩短家务劳动时间、增加闲暇时间的意义:

对消费者来说:增加闲暇时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闲暇时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从事各种消费活动,发展自己的体力、智力、才能,陶冶情操,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质量、发展劳动力。

对社会来说:对扩大、启动内需有着积极作用。可以使消费者潜在消费变为现实消费。可以培植更多的消费热点,从而增加消费需求,并由此带动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 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劳务的一系列生活消费活动过程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得到的利益。(消费者货币购买力实现、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2. 消费者主权:指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中,消费者是起支配作用的一方,生产者应根据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来安排生产。

二、选择题

1.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认的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①安全权 ②知情权 ③自主选择权 ④公平交易权 ⑤索赔权。

⑥结社权 ⑦获得有关知识权 ⑧监督权。

⑨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

2.我国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思路:

建立健全法律保护体系,加强法律监督

建立健全行政保护体系,加强行政监督

建立健全社会保护体系,加强社会监督

建立健全消费者自我保护体系,加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三简答题、

1. 使消费者权益容易受损的消费特点:

消费的分散性、消费者信息缺乏、消费决策的可诱导性、消费者的小额购买

2.制约消费者权益的因素:

四、综合题

1.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的必要性:

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科技进步,商品、劳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凭一般消费知识难以对众多商品和劳务综合比较分析。生产经营者如果没有正确的生产经营观念,消费者

就很容易吃亏上当。消费者在商品经济中处于弱者地位,需要国家保护。

⑵是由消费的一些特点所决定的。

使消费者权益容易受损的消费的某些特点主要有:消费的分散性,使消费者凝聚力差;消费者信息缺乏 、消费决策的可诱导性使消费者容易受骗上当;消费者的小额购买造成其索赔的不经济限制了消费者索赔权使用。消费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很有必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