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及其新变化
摘要:转眼之间,始自2010年的危机后复苏即将告别第四个春秋,进入第五个年头。回望2014年,全球经济现实运行留给市场最大的教训在于,既不可妄自菲薄,更不要盲目乐观。危机后的复苏,本身就是一系列矛盾的集合体,由于定语是危机后,所以这种复苏一方面体现出自然愈合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则呈现出深层受伤的脆弱性。正因为如此,危机后的复苏始终是一个缓慢、渐进和曲折的过程,2013年如此,2014年也不例外。不过,由于危机后的复苏已经从前期阶段逐渐进入中间阶段,2014年全球经济也呈现出特征渐变的趋势,差异性和分化性的色彩进一步加重。
关键词:复苏 增长率 通货膨胀
2014年上半年,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等长期性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关系继续朝着各国利益联系更加紧密、权力分布更加分散的方向演进。世界经济正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进入企稳复苏轨道,但依然存在下行风险。发达国家政策调整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态势不稳,将是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两大不确定因素。关注世界经济需要了解其新动向新变化。 一、 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加速复苏
美国经济开始了金融危机以来最强劲的反弹,金融体系修复初见成效,能源成本降低促进制造业回流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在发达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内主张发展制造业、改变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巴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再工业化。近几年,美国制造业出口增速高达22%,超过进口增速19.3%。美国政府已经将制造业作为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的措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预和印度等国(地区)制造业的兴起,美国劳动力迅速向第三产业言,制造业回流将为美国在2020年以前创造大约300万个工作机会。
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依托科技创新实施工业转型与升级,确保美国在制造业的最高端和最高附加值领域拥有竞争优势和领导地位。近年来美国大量资本进入虚拟经济领域,造成产业空心化,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吸引制造业回流将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例,提高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保持其竞争优势,同时也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牵制,维护全球经济政治主导权。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风险逐步消退,经济保持增长势头,但通货紧缩压力增大,
复苏势头脆弱。欧元区GDP增速将从2013年的-0.3%跃升1.2个百分点至2014年的0.9%。其中,私人消费从-0.6%升1.1个百分点至0.5%,政府消费从0.1%升至0.2%,固定资本总形成从-3.6%升近5个百分点至1.3%。对2014欧元区GDP增速的预计主要集中在0.6%至1.4%之间,均超过2013的数值。金融市场继续改善,带动资产价格上涨,相应的财富增长效应使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企业信心均趋于稳定,推动投资大幅跃升,私人消费继续回暖。
然而,欧元区经济的复苏步伐可能会较为缓慢,经济复苏程度也较为脆弱。其中外部需求是最大的问题。中国7月份制造业PMI预览指数大幅下降,表明该国经济放缓步伐加快。欧元区出口在5月份就已经有所下降。荷兰国际集团指出,亚洲市场占欧元区出口份额的25%左右。欧洲央行用来衡量通胀预期的5年期通胀互换债券收益率创下历史新低1.58%,2014年通胀互换债券收益率一度触及过3%。目前,欧洲股市大幅反弹,投资者认为欧洲央行很快将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来刺激经济增长。
日本结构性改革迟迟不到位,“安倍经济学”刺激效应递减,无力实现可持续复苏。4月4日,日本央行宣布采取“量化和质化货币宽松”政策。日本央行承诺将货币基础扩大一倍,并将其购买的日本国债(JGB)平均到期期限延长一倍以上。货币基础每年将增加60万亿到70万亿日元(6060亿到707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到15%),日本央行所持的日本国债平均到期期限将从3年延长至7年。此外,日本央行还表示,“只要有必要,就将继续实施量化和质化货币宽松”。为了吸收公司部门过剩储蓄、并产生降低公共部门债务比率所需的财政盈余,经常项目盈余至少应达到GDP的10%。
作为一个依然相当封闭的经济体,日本无法创造出这么大的盈余。因此,日
本迫切需要结构性改革,但不是任何结构性改革。它需要能够降低公司过度储蓄、提升经济增长趋势线的改革。这种结合应该是可能的,因为日本的人均GDP(基于购买力平价)已跌至美国的76%,每小时GDP只是美国的71%。政策选择包括:大幅降低折旧免税额;对留存利润开征惩罚性税收,或许将此举与加大投资的激励措施相结合;改革公司治理,赋予股东更大权力。其目标就是使得公司摆脱助长低效率的现金流缓冲。 二、新兴经济体保持较高增长率
南非官方5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14年一季度录得0.6%的同比负增长。对该国经济至关重要的采矿业部门自年初以来持续陷于劳资冲突而无法全面有效开工的状况,是拖累该国经济出现衰退的重要原因,同时,不利的气候条件也使得该国农林牧渔业产出下降。
2011年9月初,欧美危机的浪潮开始波及印度洋,印度经济的真正实力受到考验,与此同时国内通货膨胀率逐渐升高至将近两位数。第二季度的经济表现令人失望,7.7%的增长率为6个季度以来的最低值。9月工业增长也放缓至1.9%。经济数据证明,印度要在下个五年实现9%的增长率“相当困难”。事实上印度央行在10月已将今年的增长预期下调为7.6%,并表示在某些时候还可能会低于7%。最新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印度GDP增速放缓至6.9%,而10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5.1%,为两年多来的首次下滑。
马航事件危机以来,乌克兰地区政治局势更加紧张。而其影响正在裹挟经济,7月26日,欧盟成员国代表达成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初步协议。欧盟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后续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其主要后续影响是会加速卢布汇率下跌。在草案通过后,卢布贬值至少会持续到明年。而在卢布下跌的同时,对于俄罗斯
的通胀将带来上行压力。而在马航事件之前世界银行就已估计,俄罗斯通胀率将达到5.5%。俄罗斯的货币贬值和通胀问题严重,甚至可能造成蝴蝶效应,同时造成独联体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这将对俄罗斯力图构建的欧亚经济联盟产生不利影响。有银行分析师指出,欧盟如实施其新制裁措施,将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令今年本就可能衰退的经济状况恶化,并令经济萧条时间延长。而在7月24日,IMF就已下调对俄罗斯的增长预期,从先前的1.3%降至0.2%,为发展中经济体中下调幅度最大。不过,俄罗斯增长低迷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经济结构问题,长期低增长可能将是俄罗斯经济未来几年的常态。 三、世界经济形成“双引擎”驱动的增长格局
世界经济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形成“双引擎”驱动的增长格局。以新兴经济体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期间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随着今年发达经济体复苏,其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将首次接近发展中国家。但二季度以来,新兴市场形势明显好转,全年增长率仍将是发达国家两倍左右。高盛集团前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最近预测,2027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2037年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将超过七国集团。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外交季刊》——《世界经济复苏双轮驱动,地缘安全形
势多点升温》
2. 中国经济时报——《俄罗斯经济或步入寒冬》 3. 英国《金融时报》——《日本货币政策仍不到位》 4. 《人民日报》——《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增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